APP下载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3朱效惠

英语知识 2021年4期
关键词:选题学术英语

朱效惠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除了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目标和要求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李莉莉常俊跃,2020)。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积极探索适合英语专业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内容语言融合课程体系,“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便是其中之一。该课程创建于2011年,多年来课程团队遵循学生研究能力、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三方面同步发展的原则,探索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质量。经过多轮行动研究,“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逐渐完善。本文将对“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基本情况、具体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1. 课程基本情况

“学术英语写作”是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及写作方法,熟悉学术研究过程,为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及未来学习工作中撰写实证类论文及研究报告奠定基础。课程共2个学分,34个课时,分17周进行教学,每周2个课时。

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周)为内容输入阶段,通过教师讲授摘要、引言、文献综述、正文和结论等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方法,及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程度相当的学术文章,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学术英语写作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和规范;第二阶段(9-17周)为项目实践阶段,学生在教师及助教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的选题、研究设计,最终完成研究报告的写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科学研究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术英语写作》(常俊跃等,2017),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将“在做中学”作为编写的基本理念,每个单元均设计了相应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第十单元,该单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帮助他们学会设计、开展科研项目,并撰写论文。此外,教材摒弃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设计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内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每个单元的结尾部分设有“What You Should Know”和“Language Focus”两个版块,分别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对章节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 项目实践阶段教学设计

如前所述,课程第9-17周为实践阶段,采用项目依托式教学模式,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研究。项目依托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做中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统一。课程项目实践阶段的具体教学设计见图1:

图1 项目实践阶段教学设计

由图1可以看出,项目实践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探究并确定项目选题、完成研究设计和论文撰写。各小组在选定研究方向后开始确定选题,为开题做准备。开题结束后各小组继续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汇报研究进展,撰写研究报告。

具体而言,在选题阶段,学生依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确定项目选题的大方向,如翻译、语用、教学、国别、文学等,然后组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各组研究方向,聘请同方向的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师为各组的选题提供指导,以确保选题的可行性和新颖性。

在研究设计阶段,小组成员合作阅读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行三次研究进展汇报。每次课上汇报结束后,教师、助教以及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提问和点评,各组根据大家的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下次汇报做准备。

在三次进展汇报结束后,各组继续收集并不断完善相关资料,着手撰写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各组同学在课上和课下通过多种方式与教师、助教及同伴互动和交流,进而发现研究报告写作方面存在的不足,讨论改进方案并进行合作修改。经过多轮修改,研究报告质量得以提升,小组提交报告终稿。之后,小组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对项目开展和报告撰写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完成个人反思报告。

3. 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指导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项目实践阶段历时较长,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各组在课上和课下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对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课程团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明确课程各阶段学习任务要求及评价标准。如前所述,在准备阶段即项目前期,各组查找文献,确定选题,开展研究设计,分三次汇报研究进展;在项目后期即论文撰写阶段,学生提交初稿、修改稿,最后提交终稿。在授课第一周,教师即向学生介绍整个学期课程的总体安排,并重点介绍项目实践阶段的整个流程。之后,在项目进展的每一个阶段,具体到每一周,教师均会提前向学生说明这一周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要求及评价标准,并公布评价量表。

其次,加强对学生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他们进展汇报和论文写作的具体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以项目进展汇报为例,在正式汇报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拟汇报内容发给研究生助教和教师,助教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另外,教师要求各组准备研究日志,详细记录小组讨论情况、项目进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教师和助教的反馈以及小组成员的贡献等。课上讨论环节亦是如此,各小组根据教师要求,制定本组课堂任务规划,填写课堂任务规划表,教师和助教对各组进行指导,并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助教观察并记录小组成员课上讨论参与情况。

另外,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考虑到教师对个体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贡献的评价涉及课堂评估的效度及公平性,课程采用了教师—同伴—自我的个人贡献评价方式,即除教师外,助教、同伴及自我均参与评价。教师—同伴—自我的个人贡献评价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小组分工、责任意识、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4. 课程对学生研究能力、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影响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强调学生研究能力、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三者有机融合,同步提升。课程以英语为媒介,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开展项目式、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程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论文选题阶段,教师向学生讲解选题原则,并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选题;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学生问题意识得以加强,能够提交较为新颖、多样的研究选题。此外,学生选题视角新颖,能够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学习实践中寻找灵感、发现问题,思考值得研究的题目。表1为2020年某班各组的项目选题。

表1 2020年某班各组项目选题

各组在确定选题后,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收集数据、为论文撰写做准备。学生意识到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提出研究问题,以及通过问卷、访谈等工具收集数据,学生不再“凭感觉”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在项目前期,学生分三次进行课堂展示,汇报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不足,并讨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设计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学术语篇的基本结构,能够对文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写作逻辑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学术语言的特征,并能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使文章语言更为得体规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研究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另外,与同伴、助教以及老师的互动也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升。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逻辑思维模式以及创新学术发表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2015—2020年间,学院共计5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另外,学院以“学术英语写作”为核心课程申报的成果“英语专业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获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从学科知识学习来看,一方面,学院开设的语言学、文学、翻译、教育、国别等方向的系列课程帮助学生构建了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实践阶段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学科知识内容的支撑;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开展项目,在做中学,经历从查找、阅读学科相关文献再到最后的论文写作这一研究的全过程,又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语言层面来看,“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即“阅读、讨论、写作”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合作开展项目要求小组成员用英文展开讨论,汇报课题进展,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提供了机会;而撰写研究报告这一核心环节不仅让学生熟悉专业写作的体例规范,更有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前所述,“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注重学生研究能力与学科知识、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培养和发展外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并不意味着弱化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以及其他方面能力,他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且能够实现融合互补、相互促进。该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W同学在反思报告中所说,“从未想过会有一门课程让我有如此多的收获与感悟,学术英语写作课堂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

5. 课程对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的影响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团队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多轮循环的行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研究日志、写作文本及期末反思报告等材料。团队教师借鉴了文秋芳和韩少杰(2011: 75)所提出的框架(见图2),将每一轮行动研究分为聚焦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成效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每一轮行动研究在评价成效之后将激发新一轮研究;此外,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阅读文献,向周围人请教,并进行自我反思。

图2 行动研究示意图 (文秋芳 韩少杰,2011: 75)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2014年为例,对“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的行动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个环节为聚焦问题。在2013年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教师鼓励各组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专长进行选题,但这种自主定方向、自主选题的方式引发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项目实践阶段,学生选题涉及翻译、语用、教学、文学、文化等多个方向,但授课教师受自己研究方向和时间所限,很难对所有小组的项目开展进行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内容输入阶段,虽然教师结合例文对学术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但学生真正开始撰写文献综述时,仍感到困惑,反映“无从下手”。

第二个及第三个环节为提出并实施行动方案。针对2013年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在2014年的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方案。首先,在学期初聘请了翻译、语用、教学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助教来辅助教学。在项目实践阶段,研究生助教与相关方向选题的小组形成配对,助教全程参与所带小组项目研究各个环节,并在课上和课下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针对学生在文献综述部分写作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在2014年专门安排2个课时讲解文献检索技巧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练,教师还教授学生如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筛选判断、综述及分析评价。另外,在文献阅读阶段,教师要求各组对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做阅读笔记,课上汇报所研读的文献,包括文献来源、文献主要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评价。

第四个环节为评价成效。项目实践阶段研究生助教的加入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活力。课上助教与同方向的小组配对学习,课后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进行交流,助教在帮助本科生完成项目研究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小组同学在反思报告中也对助教的指导与帮助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在文献查找和阅读方面,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和自己操练,逐渐掌握了文献查询和文献阅读的方法。各组在报告终稿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多条中英文文献,并且能够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最新相关研究。在文献综述部分写作层面,相较于之前仅停留在罗列前人研究,这一届学生能够在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述,找到研究空缺,进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

课程团队在2012年至2015年进行了四轮行动研究,并撰写了论文,相关成果发表在《语言教育》2016年第2期(朱效惠 刘小华,2016)。2015年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行动研究仍在继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不断发现并聚焦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进而评价成效。2015年后行动研究的内容涉及学生小组合作管理、小组合作写作中个人贡献评价、如何实现与其他课程联动等多个层面,同时教师团队也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经过多轮行动研究,“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得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成果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前文所述,学院以“学术英语写作”为核心课程申报的成果“英语专业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获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外引起了反响,多所兄弟院校与我们团队进行交流,并采用我们编写的《学术英语写作》教材。在2018年6月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第十九届年会以及2019年10月外语教育教学研究论坛上,“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此外,“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学与科研并进,一直是课程团队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项目方面,2014-2016年团队申报并完成了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基金项目“依托项目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2019年团队申报的“学术英语写作小组活动中个人贡献评价研究”获批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在论文方面,团队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题为《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论文于2018年在《外语界》发表(朱效惠 袁欣,2018)。此外,团队教师指导了8名研究生完成学术英语写作相关论文,内容涵盖小组写作过程、形成性反馈、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投入研究、集体能动性等多个方面。

6. 结语

“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经过多年建设,教学模式逐渐得以完善,同时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语言能力和拓宽学科知识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的课程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目前在线课程已建设完毕并即将投入使用,团队将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有效解决课程在内容输入阶段课时不足的问题。二是实现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动。“学术英语写作”对学生研究能力、语言及其他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仅靠一门课程,它需要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实践阶段项目开展离不开语言学、教学、翻译、国别等方向的专业知识课程,今后团队将着力开展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互动、加强授课教师间的合作,在课程间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选题学术英语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谈诗词的选题
选题有误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