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报国家
2021-12-02陈静林文杰
陈静 林文杰
舍小家为国家,既包含中国传统“士”的家国情怀,更是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真实写照。在上海杨浦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我们访问了在此休养的新四军老战士管惟滨。管老师虽已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嗓门洪亮,一点看不出已是90岁高龄。他的健谈和饱满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记录了老人“悬壶济世舍小家,满腔热血报国家”的感人经历。
1930年,管惟滨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现属如东县),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父亲开了一间油坊,做食用油生意,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特为儿子请来私人老师管笃诚教儿子们读书。管笃诚老师是交通大学毕业的,学识渊博,在他影响下,管惟滨从很小的时候就想上交通大学读书,立志学成以后建设国家。
当时,国民党的军队就像土匪一样,经常洗劫当地的老百姓,家里买卖做不下去,房子也被国民党拆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后,驻在他家乡的是杂牌军韩德勤部,军纪非常差。管惟滨回忆:“我亲眼目睹国民党和伪军在当地欺凌老百姓,老百姓很害怕他们。跟他们相比,新四军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日本侵略者更是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年幼的管惟滨对帝国主义无比痛恨,立下参军杀敌报国的志向。
正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1945年6月,年仅15岁的管惟滨就参加了地下工作队。他白天在如东中学读书,晚上就在镇上开展青年工作。管惟滨与室友都恨透了日本侵略者。一天夜里,他们合唱当时广为流传的爱国歌曲《流亡三部曲》,歌声在整栋宿舍的长廊里回荡,激起了同学们内心的火花。学校训导员发现后,管惟滨和室友因此挨了一顿痛揍。身上的疼痛并没有使他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的决心!
管惟滨的入党介绍人叫和德隆,是当地的支部书记,开着一个小店从事情报工作。1945年8月,新四军收复了掘港,地下工作队可以公开活动。10月,经和德隆的介绍,管惟滨被吸收入党。
日本投降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当时管惟滨在如东中学读高中二年级,加入党组织后,经过党的教育,他深深地认识到要想人民当家作主、不受欺凌,首先要建立人民的政权,而要推翻反动政权,就要武装革命。于是他放弃去交通大学学习、当一名工程师建设国家的理想,投身革命。
1946年3月,管惟滨到淮阴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后随学校北撤山东。1946年11月,因战争需要,管惟滨被调到华中医科大学学医,编入“医本科队”,从此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47年初,他又转到第三野战军学校改名的前方卫生部医学院,同学多数是沪、宁、苏一带的知识青年,年龄都在20岁左右。1946~1949年,管惟滨跟随部队经过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5省89个县,四渡黄河、四越陇海线、六过津浦线,经历了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及渡江等战役,行程约4500余公里。
管惟滨一边跟着部队行军和学习,一边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他们不仅要医治部队伤员,同时也为老百姓看病。管惟滨回忆,有一天,在医疗队卫生队刚刚把药箱打开,准备给伤员换药看病,村里的老百姓都探着头围观。一位衣衫褴褛、有些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的,好几次站在医疗队员的身旁欲言又止,最后小心翼翼地问:“我家有个病人,能不能给看一下?要多少钱?”医疗队员告诉他:“解放军为穷人看病,不要钱。”自此以后,每天都有一些老百姓来医疗队看病。医疗队对老百姓进行防疫教育、普及卫生知识等。
在行军的途中,管惟滨还负责宣传工作。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为老百姓带来秧歌、戏剧等精彩的文艺表演。部队就住在老百姓家,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帮助群众生产,并开展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时间久了与群众像是一家人。老百姓对解放军十分拥护和爱戴,党的土地政策深入人心,人民军队到哪里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真正让农民能夠挺直了腰杆做主人。谈到这里,管惟滨语重心长地感慨:“三年解放战争的学习与战斗生活虽然是艰苦的,但我们经受了锻炼与考验。这让我更加坚定报国信念,要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事情。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意义。”
1953年初,上级委派管惟滨去苏联学习深造。苏联的老师名叫莫希科夫斯基,管惟滨回忆:“他很有学问,对我友好又亲切。”在苏联的四年学习,管惟滨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他还说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1957年11月17日,留学生们聚集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从一大早等到傍晚,终于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毛主席以革命家的雄伟气概,对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志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谈到此处,管惟滨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幸福,说:“这伟大场面永远牢记在我的心里,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按照这个要求为党工作”。事实证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真正做到了“认真”二字,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许。
管惟滨在临出国前结了婚,爱人是在战争环境中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加同志张明华。11月,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国和新婚妻子,远去列宁格勒。初到异乡,管惟滨很不习惯,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凭着顽强毅力克服了困难。在苏联四年,管惟滨顺利完成了学业,为后来中国的抗疟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与妻子分开了整整四年,本想学成回国之后,夫妻二人能够从此结束分居。但妻子又因工作需要前往苏联三年。刚刚结婚的夫妻,有七年不能在一起!
1958年初,管惟滨回到上海,被分配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校政治委员程坤元找他谈话,交给他一项重要的课题任务。虽然这个课题不是管惟滨的专长,但是他还是坚持干下来了。因为他心中始终记得要为祖国做点事情,党指向哪里,他就打到哪里。他把名利统统抛向了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顺利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任务,为国家的抗疟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管惟滨为了深入研究抗疟药物,曾去泰国曼谷和英国爱丁堡考察分子寄生虫学。他也曾经任南京军区总医院热带病科住院医师,进行寄生虫学的教学、科研及热带病防治的研究,从事过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防治,以及抗血吸虫、抗疟中草药和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等。其间,他多次赴海南、云南、江苏、安徽、福建农村疫区考察研究。他所研究的长效抗疟药哌喹,用于我国南方抗疟,并支援越南、柬埔寨等国,获国家重大科技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即使离休之后,管惟滨仍然为国家无偿工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育事业,认真培养学生。管惟滨还在两个地方单位做顾问,都是义务性的。他说,这不仅仅是帮助别人,也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学习的机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精神为支撑。管惟滨作为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耄耋之年仍心系党史宣传教育,深厚的爱党之情令人感佩。“我们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不忘初心,不为名利,脚踏实地,继续前进。”管老的话,始终萦绕在我们耳畔。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玲)(编辑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