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分析
2021-12-02张严丹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当前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寻求融合与转型,新闻业生产流程和生态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学传统教育的合理性与走向也理所应当地引起了业界大讨论,无论是新闻专业教育领军院校还是地方普通院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泛新闻化就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新闻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在当前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值得商榷。本文就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展开探讨。
关键词:泛新闻化就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逐渐减少,很多报社以及电视台面临经营危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变化,新闻生产主体的本质自始至终都是不变的,新闻的核心始终存在。
1夯实核心竞争能力,文字写作训练狠下功夫
著名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以《娱乐至死》为代表的多部著作中预言: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由于摆脱了文字的规约,未来的社会种种公共事务将呈现泛娱乐化趋势,受到以电视为代表的屏幕影响,人民将更熟悉内容不太深刻、思考不需要多深入的文化产品和信息,将逐步放弃对问题的深入思索的习惯,人的视觉获得了极大的延伸,知识将是碎片式的,不再是整体性的。虽然媒介即隐喻这样的说法争议颇多,但由于种种因素,新一代的受众对于传统的纸质报纸、杂志等媒介的信息接受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隔阂,传统的文字新闻稿正在被多媒体化呈现的视频新闻所丰富,在手机阅读低门槛,零技术要求的大时代背景下,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占多数比例的年轻受众对于在小屏幕上閱读文字,尤其是长篇新闻作品有着天然的不熟知与抗拒,更不用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表达了。人类大众传播经历印刷时代来到景观社会,以影像说话的时代来临使得许多人疏于写作,也失于写作,无需多言,相信很多教学同行都有相同的教学感受:很多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在运用文字进行对事物的基础描摹和表达上都存在问题。例如语句表达不完整,语法错误重重,不能做到准确的写作事实框架,更不用提能用简洁、形象、生动的文字来刻画事实了。而影像时代却绝不能抛弃对写作能力的夯实,因为作为传播的最基础手段,如果文字描述缺乏精准性和现场感,则画面再精彩也会显得表达苍白无力。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首先,将案列教学法融入贯穿课堂。新闻采访及写作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如每年中国记者协会都会评选出中国新闻奖,在课堂上可以将获奖作品融入教学。例如,在讲到新闻采访观察时,可以让学生先在历年获奖作品里,找相关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积极查询最新资料,找两篇经典案例,自己先吃透,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什么这篇作品会获奖,一篇作品写的好好在哪,通过提问学生也能更好的参与进课堂。在讲到新闻写作时,除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外,最主要让学生进行训练。如就一个新闻加一个双标题,将一篇较长的通讯稿改为消息。因为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了理论,这些理论不会落到实处,只有经过练习,学生才能意识到看与写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其次,设置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训练。由于学生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场景设置进行演练。例如每年3月份都召开两会,两会有答记者问,可以让其中一小组学生进行有关采访技巧的练习。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发布会主持人、记者、摄像等相关角色,进行采访提问,在实地演练结束后,学生探讨采访心得,如采访提问时,是否做到了提问精炼,如果没有取得采访机会,应该怎么办,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字稿作品,以提高采访和写作的技能。
3对实作训练进行重新设计与完善
实作训练模式也需要重新建构,一方面,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新闻的采访与制作,训练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紧扣学校及社会的热点话题,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性,让他们能够进行“仿真”模拟,缩小学校作业与将来实际工作之间的情景差异。这种实战操作应贯穿采访和写作两大教学板块,与老师的理论教学、知识传授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与此同时,强调“互动性”在其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受众(其他同学)的反馈寻找新闻线索、形成采访思路,并在写作层面注重关照受众需求。另外,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搭建相应的实作平台:有条件的院系,可仿照汕头大学设置融合新闻实验室;若这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授课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平台铺设。例如,建立新闻微博/微信账号、网络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单反相机等较为普及的工具进行新闻的采集与制作,逐步适应“背囊记者”的工作方式,并利用网络展示来促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实战热情。除此之外,每年的暑寒假时期,各高校可专门拨派教师带队,让学生进入媒体实习,在真正的社会环境与职业空间中粹练、提升专业能力。
4灵活建立学生考评体系
新闻采写课程注重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制度,在考试时出几道题目来考试,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容易懈怠。因此建议实行结构成绩,该门课程的成绩一般由这样几部分组成:首先,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主要是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如课堂发言是否积极,作业完成状况如何,这要求教师课堂上随时记录学生表现;其次,小组学习成绩占10%。采访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承担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成绩的给予要看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教师要根据整个团队的表现给出评价;再次,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中考试的形式教师可以灵活进行,可以通过模拟采访根据每个学生表现给出成绩,也可以通过试卷形式给出题目,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占50%,主要考察不是学生记忆能力,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出案例分析题,实践操作题等,通过答题情况基本能判断学生本学期课程收获程度。使用结构成绩,可以使学生有紧迫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用一张试卷决定学生表现,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要求教师更多的投入日程教学工作。
结语
在“泛新闻化就业”的大环境下,虽然媒介不断更新,传播的形态、传播的技术不断发展,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定要夯实新闻采写专业知识,打牢新闻实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毕业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到多元化就业、多渠道就业;另一方面,专业和院校要培育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不能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得失,要多多引导学生择业同时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行业领域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1(8).
[2]滕文莉.新媒体时代地方院校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今传媒,2020(11).
[3]谢常青.当前新闻事务教学的突出矛盾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9(18).
[4]张媛,赵茹.媒介变革时代的新闻理念与实践——《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今传媒,2019(3):146-148.
[5]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记者,2019(7):4-11.
[6]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7-84.
作者简介
张严丹(1998.10-)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本科,新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