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反应及学校响应策略分析
2021-12-02姜泽田素旺许洁琼
姜泽 田素旺 许洁琼
【摘要】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反应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学校在突发疫情下是否需要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心理反应进行区分响应,并提出了响应策略。
【关键词】突发疫情;大学生心理反应;学校响应策略
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影响人群广、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化等特点,给大众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和心灵创伤,对学生的心理同样不可避免造成影响,冲击了学校原有的管理秩序。疫情防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其典型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疫情下的学生心理关怀和学校防控工作,王帅等人对某大学的学生调查后发现,突发的疫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甚至会使其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应加强防控宣教,尽早给予有效干预。赵波等人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自我关怀和情绪的现状,探究了当前情境下二者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了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情绪调适策略。总体而言,广大学者从疫情对学生的影响、管理主体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面向多省份大学生发放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反应情况调查问卷1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同时对168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学生对学校疫情管理中心理响应的需求,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突发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心理紧张程度看,大学生疫情下的心理反应以“有点紧张”和“紧张”为主,占78.1%;“非常紧张”占14.1%,“无所谓”占7.8%。与心理健康程度分类相匹对,“有点紧张”或“紧张”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学校的有效介入来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学校在突发疫情下积极地对学生心理反应进行响应,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一)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反应的环境因素分析
本文将影响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分为4个方面:身边的人紧张、媒体高频率报道、当地严格管控和长时间不能出门。使用SPSS20进行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分析发现,突发疫情下学生的心理反应与身边人紧张、媒体高频率报道和当地严格管控高度相关,而受长时间不能出门的影响并不大。这一结果表明,将学生居家隔离并不会增加其心理的紧张情况,学生受环境的影响较大,验证了青年大学生群体行为具有偶发性、失控性等特点,具有模仿、感染等心理特征。学生在家中所接触的人群、信息渠道及政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更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压力,出现孤独、焦虑、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关注并进行调适,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突发疫情下學校应当营造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学生受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以优质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减轻甚至消除消极心理反应。
(二)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反应是否需要区别响应的分析
考虑到学生集中到校园中是否需要加以区分响应,本文根据教育类型、专业方向和性别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根据教育类型分析,调查中高职大学生877人,本科大学生183人。高职大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一致性较高,本科大学生在“非常紧张”方面占比稍高,为6.79%。根据学生专业方向进行分析,调查中理科生为858人,文科生为202人。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心理受影响程度一致性较高,文科大学生在“有点紧张”方面占比略高,为3.88%;理科大学生在“紧张”方面占比略高,为5.6%。根据学生性别进行分析,调查中男性653人,女性407人。女性大学生在“紧张”方面占比稍高,为6.19%,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受影响程度一致性也较高。
综上可以看出,在突发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反应的受影响程度与教育类型、性别、专业方向的关系并不明显,因此,学校在提供响应供给时并不需要根据性别、专业方向等因素进行区别供给;同时,不同教育类型的学校之间校园服务内容可以相互借鉴。
二、突发疫情下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反应进行响应的对策分析
学校在疫情期间的管理措施主要受上级部门和专业部门的指导,这些指导往往具有原则性。当前新发传染病应急响应体系仍处于实践先导、制度滞后的阶段。因此,学校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应当从底层探索“转危为机”的可能性,通过危机学习以实现制度与文化层面的积极转化。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访谈,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提出以下突发疫情下学校对学生心理反应进行响应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学生对学校疫情防控的主要期待为:学校要有完善的疫情防控制度。如果身边同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能有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学校能准备充足的疫情防控物资。完善且公开的疫情防控制度对增强学生的信心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应急响应制度。在处置手段上,要有合理的校园脆弱性识别处置流程、疫情突发情况处置预案,明确相应的响应操作措施、规范与流程;及时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学校可以与相关医疗防疫等专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增强学生对疫情防控的信心。
(二)实现高效简便的疫情防控信息统计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各部门会通过学生填报的方式大量收集各类信息,过量且可能重复的信息收集不仅无助于减轻学生在突发疫情下的紧张程度,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次生紧张,加剧学生对疫情不确定性的担心。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也会使学生厌倦,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真实的学生信息,还要避免过量的信息采集。首先,在信息采集的设计上要进行多部门统筹,明确必要采集的信息;其次,要合理整合已经采集到的数据,避免二次采集,加强信息共享,打通部门壁垒;最后,信息采集中尽可能减少信息采集的烦琐程度,提高信息手段的应用程度,实现无感化信息采集。
(三)搭建学校主导,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平台
调查显示,在突发疫情下当学生出现心理反应时,学生倾向于交流的对象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朋友、家长、老师。 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影响来看,新发传染病疫情对于社会秩序与功能中断性影响最大,其应急响应的动员幅度、范围、投入亦最大。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社会基于关系网络进行人员动员和资源动员,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应急响应共同体。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共育的过程。在突发疫情的响应过程中,学校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管理方,应当构建起渠道畅通、交流顺畅的三方联动平台,积极回应家长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需求,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针对异常情况进行干涉,调查显示,学生虽然并不倾向于主动和老师进行心理情况的交流,但还是希望学校和老师能主动关心自己。
(四)合理有效地开展校园防疫文化活动
疫情防控中,学生的心理反应经历了紧张、平复、波动、放松警惕等多个阶段。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学生的防控意识往往很容易变得松懈,同时对疫情防控产生反感情绪;但当偶发性出现高风险地区时学生的心理往往又容易出现波动。因此,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中应当定期开展疫情防控的相关教育,避免因为出现突发情况而造成防疫工作的被动和临时应变混乱的情况发生。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往往会在突发情境下大量涌现。学生处理信息和识别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甄别出真实信息。而热点信息往往会快速传播,错误的热点信息会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来自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知乎等自媒体,并容易在朋友圈二次发酵,造成信息的再次传播,导致集体紧张。在校园心理响应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和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注重自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构建青年群体乐于参与的网络社群,抢占网络思政的高地。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创建学生乐于参与、传播的校园文化内容,发挥“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体的高效传播作用,使正确的信息在学生中得到快速传播,减少外部错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
三、结语
突发疫情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典型性、不确定性,对学校以往常态化管理的挑战也是极大的,研究突发疫情下学生心理反应和学校响应措施,对学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响应的重构与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临床医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06):53-55.
[2]王帅,秦倪,张驰,等.我校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心理行为调查[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6(06):738-741.
[3]赵波,蔡特金,张志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呈现与调适——基于自我关怀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0(04):49-54.
[4]晋竹筠,张冰,彭文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心理状态调研与辅导员心理援助工作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1):127-133.
[5]吴泽俊.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分析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0(05):18-21.
[6]陶鹏,童星.新发传染病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初探[J].学术研究,2020(04):8-13.
[7]賀治方.社会动员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及其合理边界[J].学术界,2019(07):83-91.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突发疫情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反应及响应需求调查”(202013112001Y)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