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1-12-02舒晓霖
舒晓霖
摘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需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并在具体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素养上进行有效规范。下面笔者就以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在含义进行合理分析,论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和分析具体的培养路径,从而推动化学课程在新时期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8-075
在素质课改环境下,教师需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在化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初中生的素质培养需求,重点加强科学素养有效培育。从而将化学课程所具有的科学特性以及育人功能有效地开发出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学习和拓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期间,需要确定科学素养的内在含义,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基础,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进行合理创新,从而推动科学素养教育目标深化落实。
一、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内涵分析
1.科学态度
态度是支撑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核心[1]。在组织化学授课期间,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并规范建设。要让学生对学科本身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并端正自身在化学课上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参与到课程深入探索活动中。
2.科学方法
在化学课学习领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2]。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如现象观察、实验探究以及總结归纳等多种方法。在进行授课期间,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需要将科学方法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在方法的支撑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路,并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上进行合理规范。
3.科学教育方法
在参与化学课程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科学素养培养目标,深入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活动的干预和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并深入参与到化学课程探索活动中。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开发,并积极践行生本思想,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授课模式,从而全面提高科学授课活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4.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素养育人体系中,探究能力占据重要组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品质建设。因此,在组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效培育,在具体的授课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关注实验模块教学设计与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内化基础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提出与发展,对初中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通过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首先,由于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内容进行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对化学性质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思维框架进行分析。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充分的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技巧,才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科学素养中的表达形式进行知识的分析。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合理的想象与实验现象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最后,科学素养作为化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化学学习习惯。在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过程中,通过课外内容的延伸拓展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的为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化学科学素养学习体制,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化学综合能力。
三、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路径分析
1.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化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严谨性,科学性价值比较显著[3]。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遵循事实发展规律,强调实事求是,引导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参与到课程探索和深入学习中。首先,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在教学板书书写期间,要规范化学表达式的书写。在教学期间,要以丰富的理论依据为支撑,针对事实以及具体的化学概念进行深入解析,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率。
例如,在针对“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期间,需要规范化学式书写,并引导学生精准记忆化合价,从而保证在书写化学式时能够精准配平。同样地,在引导学生书写化学式时,需要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要仔细检查是否规范、完整,从而让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2.创新理论,激发兴趣
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动力支撑。因此 ,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以科学素养有效培育为目标,在具体的教法上进行创新。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的发掘和整合趣味化学教学资源,深入发掘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趣味化学故事,以及一些化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成果,然后将其有效地整合到课程资源中,从而保证学生所获得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具体,也能够以此为支撑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在理论的支撑下针对具体的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针对“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授课期间,为了让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和学习品质,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整合理论资料。先针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基础化学知识进行提炼与整理,搜集不同类型的金属物质,以及关于特性和应用范围的具体信息资源。之后再借助网络有针对性地搜集在当前的生活领域,关于金属资源利用与保护所开发的先进技术体系以及创新成果,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后,规范地渗透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端正化学探究态度,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深入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好金属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3.专题开展,课外拓展
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单元和课程内容设置教学专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整理教育资源,构建专题教学体系,积极组织丰富的拓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对化学学科实践探究产生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探究中。
例如,在针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授课时,则可以围绕这一内容设置实践专题,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引导其通过多种方法参与到实践探究活动中。首先,鼓励各个小组借助网络平台搜集相关理论资料,丰富知识储备,将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整合,之后通过生活实践调研等方式了解目前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然后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储备进行假设与创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进一步规范自身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行为习惯,提升整体学习品质。
4.绿色环保,科学探究
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有效培育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支撑积极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重点关注实验模块开发与教學设计,让学生拥有开放和丰富的实验探究环境,让其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进一步规范自身在实验探究领域的行为品质。首先,加强教材中实验的开发与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
例如,在针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同时,为积极贯彻绿色化学思想,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发实验,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自主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效掌握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生活实验拓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并助力学科本身实现持续性发展。
5.学以致用,至高无上
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学以致用。要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储备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效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和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如化学元素与营养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合理设置化学生活常识公众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活常识,夯实学生的化学技能基础储备,以便其可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产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得到合理的建设与提升。
综上所述,在开展化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层面出发,在具体的育人思想和目标导向上进行合理创新。在常规教学期间需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有效培养,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进行合理创新。在组织教学期间,需要从实事求是、创新理论、开展专题、科学探究以及实践运用等多个方面,对教学环境进行改良和优化,让学生能够在全新课堂学习环境下有效发散自身的化学思维,促使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生优.渗透科学素养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93.
[2]徐文宝.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素养[J].宁夏教育科研,2020(2):38-39.
[3]张永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2):8-9.
[4]苏飞.略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22-23.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