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房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

2021-12-02孙朋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31期
关键词:助产出血量风险管理

孙朋

大连市瓦房店中心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300

产妇分娩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分娩过程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对产房医护人员提出极高要求,同时也给助产行为带来风险[1]。产妇产后出血是分娩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是造成我国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传统护理方式存在一定产后出血发生率,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要求医护人员改变护理管理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是采取积极方式应对产房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护理方式[2]。笔者所进行的研究中,针对观察组采取出血风险护理管理,效果良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98例阴道分娩产妇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45(25.73±3.18)岁;孕38.4~40.2(40.05±0.54)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1~43(26.18±3.29)岁,孕38.7~40.8(40.12±0.63)周。两组产妇年龄、怀孕周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如下。

1.2.1护理人员定期培训 针对为产妇实施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风险意识方面的知识强化,使其明确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开展以出血护理风险管理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并分析经典案例,以案例为出发点,寻找问题、总结教训,得出经验,并以此为鉴,明确自身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时的责任与义务。

1.2.2增加人力资源投入 由于医院日常工作繁杂,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因此,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人员进行分工,以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1.2.3无经验护理人员日常培训 对于无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医院需针对其进行进一步知识整合,使其深入了解助产流程、过程中所有注意事项,并积累日常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1.2.4掌握产妇产检资料 护理人员应掌握产妇的产检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制定预防护理干预方案,如建立静脉通道时使用大号留置针,确保产妇分娩时及时给予催产素进行治疗,防止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休克等情况[3]。护理人员对产妇整个产程的护理干预,指导产妇补充营养,保证充足休息时间,防止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分娩前准备各项急救方案,保证分娩所需设备、药品充足,如产妇出现临时情况,应保持冷静,沉着施救。

1.2.5风险识别 对助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护理风险进行必要甄别,并提前设立风险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高危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建立风险控制预案,保证产妇生命安全,及时掌控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预防助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1.2.6产妇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引导产妇熟悉产房环境,消除紧张感,与产妇深入沟通,随时掌握其心理状态变化,并做好相关问题的处理工作。如产妇对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产生恐惧,护理人员可就经阴道分娩特点进行讲解,介绍助产医生、护理人员临床经验,降低产妇消极情绪,提高依从性。给予产妇正向鼓励,维持良好医患、护患关系。

2 结 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 论

产妇娩出胎儿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即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产妇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发生,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首。相关研究显示,产妇产后出血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4]。护理风险管理则是针对护理不安全事件的预防,以产妇为中心,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提早识别、尽快处理,以最低成本建立最完善安全保障关系体系,采取可行性高、危害性小的防范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因此,护理工作重要性需高度重视,主动地实施风险管理。经笔者研究,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可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者定时进行风险教育,强化其风险意识,增加其风险控制能力。除增加人力资源投入之外,还应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并对助产技术进行重点指导、考核,以达到提高其技术质量、业务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增强对产后出血风险识别、评估能力,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减少产妇出血量。

3.2提高护理记录质量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针对护理服务对象进行护理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衡量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护理纠纷产生时有效的法律文件[5]。抢救过程中专人进行记录,保证及时、完整、准确地对抢救过程进行记录,抢救结束后与医师核对记录内容,保证准确性。

3.3发挥急救管理预案优势 加强产科管理、建立急预案。一旦出现产后出血,迅速做出反应,急救人员有序分工、各司其职,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对缺乏经验积累的护理人员,增加学习机会,缩短磨合期。

综上所述,实施产后出血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提升产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助产出血量风险管理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