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2021-12-02唐能章
唐能章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由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对患者的预后、正常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1]。运动功能障碍作为急性脑梗死后恢复期最为常见的一类合并症,对患者也带来了较大的身心负担。因此,如何在急性脑梗死恢复期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属于神经电生理技术,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对局部功能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以此发挥对相关性远隔区域神经功能的调控作用,最终发挥较强的可持续性生物学效应[2-3]。笔者所在医院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当中,旨在帮助患者改善并恢复更好的运动功能,从而达到促进预后的目的,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9~68岁,平均(59.12±4.11)岁,病程30~50 d,平均病程(40.12±4.11)d,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7~69岁,平均(59.20±4.31)岁,病程31~52 d,平均病程(40.29±4.33)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4]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关于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过颅脑CT及MRI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后确诊;首次发病,发病15 d以后,6个月之内,正处于恢复期;发生了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患侧肢体Brunnstrom等级在II~IV级;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
排除标准:本身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肝肾血管障碍疾病者;合并感染、恶性肿瘤、发热等一般身体情况较差者。中途退出研究者;不能配合全部疗程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者缺失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其中药物治疗方法: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0.1 g×24 s,国药准字:H20050299),每次0.2 g,每日4次,连续治疗2周,康复训练包括了床上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训练,每日1~2次,每次10 min[6]。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患者采用武汉依瑞德公司颅磁刺激仪(CCY-1型)治疗,“∞”字形线圈中心与刺激作用点相切,频率为1 Hz。选择治疗仪分别对患者的健侧大脑半球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采用100%运动阈值的低频高强度进行连续性刺激,以此达到刺激患者健侧大脑半球的目的,每次刺激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每周治疗5 d,一共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 分、Holden步 行 功 能 分 级(function classification,FAC)、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及10 m步行速度。(1)Fuel-Meyer量表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7]。(2)BI量表共包括10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8]。(3)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可分为0~5级,分级越高说明步行功能越强[9]。(4)采用CSI评价患者地下肢痉挛情况,评价指标包括了肌张力、腱反射以及阵发性痉挛,得分越高,痉挛症状越重[10]。(5)采用10 m步行速度评价下肢功能恢复情况,速度越快,下肢功能越好[1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Fuel-Meyer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33.10±7.24 38.44±6.10 40.83±8.42 48.96±9.13观察组 30 32.29±6.13 43.35±7.13 40.77±6.84 55.18±9.25 t值 - 0.573 3.510 0.037 3.210 P值 - 0.282 0.000 0.485 0.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AC分级、CSI评分及步行速度对比(x- ±s)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均较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FAC分级、CSI评分及步行速度对比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AC分级较高,CSI评分较低,步行速度较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FAC分级较高、CSI评分较低、步行速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为各类原因所导致的脑局部供血障碍性疾病,严重时非常容易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引起脑组织缺血以及缺氧性坏死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尽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操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类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技术也不断改进,脑梗死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在脑梗死后常伴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仍然缺乏着有效的干预治疗手段。因此,对脑梗死后给予有效的康复措施至关重要,以此最大程度的减少脑梗死后所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非侵入性的安全性较高的神经电生理刺激技术,最早由Barker教授在1985年所发明,经过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发现,该技术具有着无痛无创伤、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在既往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精神类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工作中,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通过利用不同的频率对大脑皮质进行反复多次的刺激,从而诱发并引起局部或者远隔区域内神经元的兴奋,结合患者的情况,以此发挥较强的抑制或者兴奋局部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总体效果及预后均较好[13-14]。另外,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的促进受到损伤的大脑皮质区域完成功能性重建,具有着更加突出的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更加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及认可,为此类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及思路[15-16]。
在本次研究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开始在常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旨在获得更好的效果。结果显示,实施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的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方法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Fuel-Meyer评分及BI评分均较高,同时FAC分级较高、CSI评分较低、步行速度较高,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可通过低频以及低强度的刺激,有效的降低了皮质兴奋性,同时改善了皮质的脑血流量,最终达到改善运动功能的目的[17-18]。不过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1)通过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可发挥一定的安慰剂效应,本身在缓解病情上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2)本次研究中所治疗的周期较短,且患者样本量较少,可能在收集数据上出现偏差[19]。(3)因不同强度所带来且产生的行为学及神经学改变是因人而异的,这可能与其调节不良反应以及作用机制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4)在当前研究中,关于改善脑血流作用上的效果,存在着频率及强度上的差异[20]。
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可明显促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更好的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优势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