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互联网+建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21-12-02陈冬琴
陈冬琴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工匠具有尚巧的创造精神,追求技艺之巧;有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技术的精湛与产品的优良;还有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为重心,应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的教改实验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在创新创业技能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素质与技能。
一、“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建工专业
“工匠精神”与建工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导向、培养目标、培养表征、思维模式。着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培养:工匠精神与建工人职业道德风貌的相融性,“匠心”精神与创新创业素质培育。
(一)“工匠精神”与建工职业人道德风貌的相融性
工匠精神是优秀工匠所必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有侧重点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质,建工专业要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热爱建筑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出周密、细致的安排,防止盲目施工或造成窝口浪费,给企业造成不良信誉影响和经济损失。时刻不忘施工安全和质量,刻苦钻研业务,勇于科技创新,奉献精品工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价值导向方面具有契合性,都是强调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实际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相统一。
(二)“匠心”精神与创新创业素质培育
“互联网+建筑”赋予了工匠精神更多的内涵。匠心精神,既是焕发着职业自信的一种坚守,更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过程中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崭新技术。从职业教育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来说,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有勇气有能力获取创新创业成功,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目前建工专业要满足建筑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要具备高新技能,还必须有创新创业的素质。建工专业采用“匠心”精神与双创素质培育全程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与创新创业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建筑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每位教师都言传身教,都肩负着培养学生“匠心”精神的重任。在课堂上理论课老师渊博的知识、爱岗敬业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匠心”精神的体现。在实训场地,顶岗实习工地实训教师精湛的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规范严格的操作,就是对学生“匠心”精神的潜移默化的传承。
“匠心”精神与双创素质培育全程化:全过程六个学期五步法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和双创素质。第一步,入学教育及专业介绍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理解及树立职业理想的关键时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建工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解专业特色与前景,如港珠澳大桥、鸟巢工程、水立方等难度较大的工程,无不凸显建筑专家的“匠心”精神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确立能吃苦,热爱本行业的职业理想。第二步,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专业的新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自己的爱好,对自己进行正确分析,确立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第三步,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书为基础,采用“情境教学法”,融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真实场景,树立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的职业态度,并提升五个意识:成本意识、目的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学习建工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业责任及职业纪律。学生的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在学校,不具备顶岗实习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入建筑施工企业接受现代职业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深切体会职业精神的内涵,将学生至职场这一特定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及职业纪律。第四步,有了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培养才有保障,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完成,要按照企业行业标准和岗位综合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指导加强训练,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作风和职业信誉,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第五步,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到创新技能。根据建工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学生掌握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标准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顺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的匠心精神进一步得到完善,从而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方法及实践路径
采用“创新创业技能模块化、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双创技能模块化、产教融合项目化
结合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定位于互联网+建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建筑”分为四个子模块,共14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引入工程案例,以开发体现“互联网+建筑”创新创业教学需求的项目。通过产教融合帮助学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使学生在主动完成各个项目过程中,提高各项岗位技能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就业竞争优势,还能通过完成项目成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互联网+建筑”的模块与项目
(二)助推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搭建“互联网+建筑”创新创业平台,包括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优化人才创业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参加各类企业先进技术培训,着重抓好对一批有创新创业潜力学生的培训,通过参加企业的高新技术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一条路径是参加各类高校技术论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尤其要参与一些新技术的培训活动。通过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平台,吸引具有先进的施工技术管理技术人才。建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企业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作为我们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成立来自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咨询团队,进行手把手的扶持。技术创新及推进新技术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学生创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指导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业创新能力。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加快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建筑行业高新技术的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
优化创业环境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积极参与企业高新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通过参与生产和研发促进创创业技术人才培养,让校企合作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优化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保障措施
(一)做好创新创业基础工作
1.教材建设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培养创业的意识、创业激情、熟悉创业流程、为创业做准备。创业过程中需要有创新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对创业风险的分析、规避能力,平稳地实现创业目标。这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创业基础能力教学体系。教材不能太理论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引领学生完成案例,参与创业教育活动,营造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课堂。教材采用活页式或手册式,便于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先进典型实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灵活拆解,做到真正的“活”页。教材采用立体呈现的形式,凸显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将图片、视频、测试题等资料与教材对接,以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便捷调取,让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团队建设
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应设立专门的教学部门,如创新创业学院等。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包括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建兼职教师队伍,需制订严格教师准入条件,引入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及创业经验,除了搞好教学外还起到传、帮、带作用,利用自身的能力优势,培训专职教师,提高专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安排教师到企业考察、调研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学术会议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材编写、项目研究、集体备课、说课、观摩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创业孵化器可以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可以承载自主创业的期望,传递创业的信心和力量,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创业园应有相应场地,配套设施,水电、照明、网络和基本的办公用品,并提供相关的软件支持。创业园内应设立基金组织,向学生提供启动项目经费,基金组织受理基金申请、审批,创业基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创业基金回收管理。创业园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能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创新创业项目。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立项、审批、项目运作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创业园内将各项目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团队,负责定期召开项目研讨会,掌握项目进程、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推动项目顺利完成。
(三)制订相关制度
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服务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创业。主要包括项目评价考评制度、创业项目管理团队工作制度、项目指导团队工作制度、创业基金管理制度、创业园区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等。完善的制度能吸引大批拥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孵化器进行创新创业。
除了园区自身制定相关制度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订完整的政策体系并落实,如资金、基地、项目、信贷担保、税费、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具有规范力和执行力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四、结语
“互联网+建筑”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匠心”精神与素质培养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必备环节,产教融合是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化教学的有效路径,搭建“互联网+建筑”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条件,创造优良环境。我院建工专业深化探索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方法与途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保障措施等,为同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