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逻辑
2021-12-02单婷婷
单婷婷 钟 凯
(1.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学科思政是数字经济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性要求。学科思政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集“科研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为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发掘数字经济视阈下学科思政育人新路径对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教学新实践、完善高校高质量建设新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网格化管理是指借助统一的城市管理与数字化平台,遵循城市管理辖区的划分标准,将管理范围划分为界限明确的细格,管理职权与管理细格进行对应,加强对这种管理细格(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进行逐步巡查,构建监督与处置相分离的管理模式。网格化运营就是将属地打散成一个一个的区域“网格”,然后进行管理和经营,在政府治理中早已有所应用,比如街道、社区这些就是网格的概念,通过划小治理,能够确保中央政策可以层层下达至每一个细小单元,而社会基层的声音也能迅速通过一个个网格进行捕捉反馈上传至决策层。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学科和思政两者的深度耦合。学科思政的提出目的是将学科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实现思政工作揉进学科教育的全过程。“红色网格”的构建,将思政工作更加颗粒化,对学生的培养呈现出全方位、多阶段、频反馈的动态管理与督促。
数字经济日益蓬勃,深入探析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逻辑,对深化数字经济视阈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和加快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有深远意义,对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方力量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的时代价值
(一)学有百科,思政为魂
在学生层面,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是数字时代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应,如隐私泄露、算法歧视、数字茧房、数据霸权等一系列缺陷。尤其是数字经济下的技术僭越导致用户选择偏好这些信息都被数字平台掌握,数字在“网格化”中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极易造成信息壁垒与路径依赖,用单一的知识推送阻碍高校学生接受多元化观点。由于平台对信息进行用户精准选择、过滤、推送,造成了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技术平台在熟知用户喜好后,精准过滤掉用户不喜欢或排斥的信息源。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非常容易陷入同质化圈子,也容易在单一信息中固执己见,不能拓宽交流范围,不能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外溢红利,反而被强化、固化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中。这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点,需要探索如何去破解这样的信息茧房。为了有效应对这样的信息封闭挑战,高校学生不但要认识数字技术存在的弊端,掌握数字技术和应用,更应该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与规则。这就需要思政育人“红色网格”对学生意识、素质、能力的精准培育与耐心引导。可以说,学有百科,思政为魂。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教师层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日益蓬勃,思政教育如果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会遇到各种挑战。传统思政教育运用传统媒介手段进行思政引导,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要学会将现代化数字手段与传统手段进行融合,双管齐下,将现代化新技术发挥出新功效,发展出新范式,延伸出新路径。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老师要充分领略数字经济的战略任务,确立思政教育“红色网格化”理念。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把高校思政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曾有过的数字经济时代,思政必须要与技术环境同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思政工作者要树立“红色网格化”理念,并切实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
为了实施思政教育“红色网格化”目标,有必要构建一整套多元、立体、动态的思政教育评估与追踪体系,完善学科教师的责任落实考察制度,充分考虑定性与定量、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估、结果考核与目标评价相结合,从效果、效益、效率等不同层面动态监测、纠偏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为“网格化”思政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夯实基础,高质发展
在高校层面,“红色网格化”思政模式是产生于目前数字经济环境中的一种全新思政教育手段,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相契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完全在高校全面开展。虽然推广与落实这种全新教育手段的技术、环境条件都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重重阻碍,高校层面需要迫切意识到应该根据数字经济时代思政教育任务、对象与环境的深刻变化构建具体化的思政策略,突破目前“大水漫灌”式的弊端,精准实施思政教育,助力我国高校以大课程思政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还应该将多主体协同推进思政教育全过程,在内部推行全新体验式数字化教学创新,依托大数据、数字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多维度驱动,将教育云、校园网、资源库、案例库等教育新技术与新手段相结合,创造个性化、多样化、技术化、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将参与其中的多主体的互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的实践逻辑
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轭双驱动效应,高校应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抓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从实践主体、实践方法两个层面共同发力,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实践主体层面
实施有效、高效精准思政的前提条件是思政工作者准确而精细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数字经济视阈下的各类平台的构建为准确提供高校大学生的全样本数据资料提供了可能性,各类网络平台能精准记录、追踪、识别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浏览、购买行为,并可以为预测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或网络学习行为提供技术支持,这有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科学认识思政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分众化、精准化、颗粒化、网格化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人”,还表现为智慧时代的“虚拟人”,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层面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交属性,还保留着“数字人”“虚拟人”的数字属性、信息属性,这必然会给思政教育渠道和载体带来全新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从“独主体”向“众主体”转变,从单向教育向互动教育转变,高校大学生具有独特之处,他们非常热衷于通过社交平台去分享、传播信息,在这种传播和分享中获得强化体验,在体验中实现价值观、思政观念的内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认识到思政对象差异性的基础上要看到大学生的共性,那就是乐于分享,并在分享中“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地强化了对价值观的内生化。高校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不但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业,还需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所以要从自身做起,用于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二)实践方法层面
首先,在高校层面,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坚持示范引领,打铁还需自身硬,给人一瓢水,自己必须要先有一桶水,领导干部应发挥“头雁效应”。“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理论学习坚持往深里去,到心里去。其次,在院系层面,基层组织重视活动创新强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政落到实处。最后,在具体实施主体层面,师生党员学习各类思政精神,要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以学促行,努力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并提高自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主体意识。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任务模块清单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思政育人“红色网格”任务模块清单
三、结语
我国数字经济步入飞速发展新阶段,技术手段不断更迭,各组织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技术背景下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模式重塑过程。学科思政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思政新模式,呈现出过程颗粒化、育人综合性、途径融通性、手段技术性、反馈及时性、全程动态性等全新特性。高校要牢记“守初心、担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政治引领,坚定不移地抓落实、强意识、找差距,为实现高校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做强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真正实现共轭双驱动,形成“双螺旋”互相促进的循环强化,担当起新时代复兴中国梦筑梦人教育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