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期产后出血护理干预的综述分析
2021-12-02覃学文
覃学文
(苍梧县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543100)
妇产科护理是较为特殊的护理工作,涉及到诸多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妇产科主要收治的是产检或是孕期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待产的孕妇、围生期产妇。为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于围生期产妇,在常规护理工作中需加强对潜在并发症的防控,而其中产后出血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可通过产前与分娩过程及产后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护理,发挥出预防或控制产后出血的效果。
1.产后出血的引发原因
1.1 子宫与胎盘因素
李秒[1]等学者在研究中有指出,分娩期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对于产后出血具有重要影响。而子宫收缩情况又可受到多胎或巨大儿以及多种妊娠合并症等因素影响。在胎盘因素影响方面,胎盘粘连植入滞留与前置胎盘均可直接引发产后出血。胎盘粘连与滞留以及前置胎盘等出现与多肽及多产等存在一定关联。蔡娜[2]等学者认为,若女性反复进行人工流产,则会进一步增加胎盘因素所导致的产后出血风险。常规情况下胎盘在娩出后收于宫腔容积变小,子宫壁肌肉纤维收缩与收腹促使宫臂上血窦关闭以及血栓形成可快速减少出血情况。但若胎盘免出后宫缩乏力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在此种情况下,不能够及时关闭胎盘附着部位以及子宫壁血窦可造成大出血情况。
1.2 胎儿因素
胎儿因素所引发的产后出血,其主要原因在于巨大儿。巨大儿的出现与孕妇肥胖,孕期营养摄入不合理,以及妊娠糖尿病之间均存在密切关联。结合薛莉莉[3]等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巨大儿可导致产妇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同时也可造成会阴三度裂伤,在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分娩下均可增加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基于此可推导出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可发挥出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的效果。对产妇在孕期可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其合理饮食避免孕期体重过快增长,同时应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及时做好针对性控制工作[4]。除此之外,还需尽量避免过期妊娠,在适当时机终止妊娠,有助于控制巨大儿的发生。
1.3 分娩方式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女性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其原因在于剖宫产有助于减少分娩过程疼痛程度,同时也可处理自然分娩中可能发生的诸多风险事件。但剖宫产分娩也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包括产后出血及切口感染等。参考杨历波[5]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可总结出,与自然分娩对比,剖宫产分娩后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较高。行剖宫产分娩后产后出血的发生可受到子宫肌瘤与前置胎盘以及麻醉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是否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对于产后出血的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6]。
2.分娩期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
2.1 强化产后出血监护
明确掌握产后出血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尽早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孕产妇。针对高危产妇在围生期需要做好各项预防性工作。李彩月[7]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在第三产程需正确处理胎盘免出测量出血量胎儿免出后两小时之内需观察产妇相关情况,包括阴道流血量以及工作情况等。通过观察若发现产妇存在宫缩乏力情况,可给予按摩子宫或肌肉注射宫缩素,也可采用宫腔填塞纱布块的方式止血。若产妇发生软产道损伤,则须配合医生及时给予分布及缝合,避免进一步发生产后大出血[8]。针对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需结合其具体病因给予对症处理,避免基于凝血障碍而引发产后出血。在分娩后24 小时需持续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包括心率与呼吸状态以及阴道流血量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则需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2 分娩期基础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出受到生理性因素影响之外,与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情绪过度变化,也存在一定关联[9]。针对此情况应在危险期加强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干预。在入院后与产妇维持密切沟通,通过交流鼓励产妇,促使其树立顺利分娩信心。在分娩过程中全程陪伴给予言语以及肢体上的安抚,促使其缓解焦虑及恐惧情绪。在分娩前应开始对产妇给予呼吸训练指导。指导产妇呼吸技术,在分娩期间指导其手臂平举与肩同高,有助于促使更多氧气带入肺部[10]。在第一产程的潜伏期,指导产妇通过鼻子深吸气后缓慢吐气,维持腹部放松状态。第一产程的活跃期疼痛程度较为明显,也是产妇情绪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需在此阶段给予精神支持并指导产妇用鼻子吸气用嘴吐气,频率随子宫收缩增强而加速,同时配合腹部纵向按摩。在第二产程指导产妇尽量闭气用力运动,在子宫口未完全扩张而产生变异时进行哈气运动,可有效减少宫颈水肿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延长产程[11]。
2.3 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2.3.1 产前保健干预
在孕期做好科学产前保健工作,对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孕期检查时需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关注,针对高危孕妇需加强管理及指导。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异常产史或存在妊娠期并发症的孕妇中[12]。针对此情况,在产前检查时需筛查产后出血,高危孕妇包括前置胎盘与重度子痫前期以及羊水过多的孕妇。针对此类产后出血高危孕产妇需加强对其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并应用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在孕期及围产期加强对产妇的健康宣教工作。讲解科学合理的产前保健措施以及高危妊娠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相关知识,促使产妇能够进一步了解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以及预防方法[13]。孕期可指导产妇自行监测胎动,有助于动态化监测胎动情况,若发生异常情况,可及时到医院通知医生处理。
2.3.2 分娩过程的监护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若处在过于紧张情绪,则可影响到生理指标变化,包括子宫收缩及收复功能等。针对此情况需加强对分娩过程的监护。在第一产程时,需加强对产妇胎心与产生以及工作情况等指标的观察。生产期间需要关注胎盘剥离情况,避免过早粗暴牵拉脐带,应选择正确方式协助胎盘顺利娩出。在胎盘免出后,需观察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同时检查产妇软产道是否存在撕裂伤。子宫收缩乏力是引发产后出血的直接原因,若基于宫缩乏力引发产后出血,可采用有效方式按摩子宫,同时配合宫缩剂加强宫缩并检查出血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止血措施。若产妇在胎盘娩出前出现大量活跃性出血情况,在有效控制牵引期待同时需给予适当催产素。若此项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需手剥离胎盘。若胎盘与子宫之间无法寻找到明确界限,则需进一步行手术处理。
4.结论
产后出血作为分娩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产妇健康具有极大威胁。产后出血的发生还可引发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为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防控。以往对于产后出血问题的研究较为受到关注,其研究方向涉及到产后出血的原因与危害性及防控措施等。总结产后出血相关护理措施包括心理干预、产期监测、产前预防性保健等。通过针对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可发挥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风险的效果,同时对于促进产妇产后恢复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