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

2021-12-02李春燕黄芳

今日健康 2021年8期
关键词:分泌物体位插管

李春燕 黄芳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广西 南宁,530011)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是发生在儿童的一种严重肺部疾病。由于某些因素导致患儿肺部组织损害,使原本在小血管中的体液,外流到肺泡(肺部微小而有弹性的气囊)中,使肺部无法充满足够的空气,因此进入血液中的氧气就会减少,导致身体器官没有足够氧气正常运转,进而出现缺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不断增加,我国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患病率在3.5/10 万左右,加权病死率在33.7%。俯卧位通气经过对胸膜压与肺压缩产生影响,可促进肺腹张,改善pARDS 气体交换[2]。但此种治疗方式,会增加患儿不适感,患儿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增加压力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治疗效果,增加护理难度。故针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pARDS,需给予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增加患儿舒适度,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pARDS预后恢复[3]。故本文就pARDS 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日后临床护理俯卧位通气pARDS 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pARDS 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

1.1 颜面部水肿

俯卧位过程中颜面部长期处于低垂部位,极易引发水肿,特别是小儿,其生理器官尚未发育完全,颜面部水肿发生率较高[4]。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可给予保护敷料或将头部垫高15~30°,以减轻水肿发生,若患儿面部水肿较为严重,可依据皮肤恢复情况,确定去除保护敷料时间,避免造成水肿部位皮肤撕裂伤[5]。

1.2 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俯卧位通气ARDS 患儿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分为1 期与/或2 期,特别是营养不良ARDS 患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随之上升[6]。针对俯卧位通气ARDS 患儿,需每2h 翻身一次,并给予一定的按摩。将薄型软质泡沫硅胶敷料覆盖于患儿面部受压部位,同时定期调整头部位置,以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7]。

1.3 气道相关并发症

相关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后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20%,其中9.1%为非计划性拔管和/或再插管、10.8%为气道阻塞。俯卧位通气能够显著增加气道堵塞风险,其发生概率为未实施者的1.76 倍[8]。若气管导管脱落,仅几厘米能够重新插入,若将气管完全脱离,短期内即可引起严重低氧血症。

1.4 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以解剖结构而言,一旦胃内容物接近或进入食管下端括约肌,则极易发生反流,但若患者体位处于俯卧位,其胃内容物主要储存在胃体部与胃窦部,并远离下端食管括约肌,以此降低反流发生率[9-10]。

2.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

对ARDS 患儿采取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翻身的方式,每2~3h 更换卧位1 次,在翻身过程中应由3 人协助,包括2 名护理人员与1 名呼吸机治疗师,呼吸机治疗师应站立在患儿床头,扶住患儿头面部,注意保护气管插管连接,首先将患儿翻至一侧,随后再转为俯卧位[11]。在患儿双肩下放置备好的软枕,将3L 袋自制水枕置于患儿头顶,并腾空面部,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气管插管处打折[12]。采取俯卧位时将手臂处于一种功能位,并定时对手臂位置进行更换,以预防臂丛神经损伤,下肢处于舒适体位。

2.2 管道护理

在俯卧位通气前应理顺、妥善固定各管道,测量气管插管与深静脉置管深度,并记录,针对无法测量刻度管道需做好标记,确保足够长度,以免因翻身操作时牵拉人为造成管道脱落。实施俯卧位后需再次对各管道有无受压、扭曲、打折等进行检查。实施俯卧位前应将气管插管与口鼻腔内分泌物充分吸净,以免口鼻腔分泌物因体位改变,将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浸湿,避免发生呛咳[13]。

2.3 呼吸道护理

实施俯卧位通气前需给予胸部叩击与胸壁震颤,以此促进肺部扩张,改善氧合、预防分泌物潴留。将气管插管内与口鼻腔分泌物充分清理,并及时将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进行更换,必要时在俯卧位前给予吸痰处理[14]。俯卧位时,头部处于一种较低的部位,因体位引流因素,痰液与分泌物极易流出。因此需依据患儿气道分泌物情况,增加吸痰次数,以免痰液阻塞气管插管。同时加强气道湿化,一般情况下鼻、咽、呼吸道粘膜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加湿作用,建立人工气道后,吸入气体需由气管以及其以下呼吸道进行加温、湿化,及时添加呼吸机湿化罐内灭菌注射用水,吸入气道的气体温湿度应保持在32~37℃、100%。

2.4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在床边需放置心电监护仪监测ARDS 患儿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有创血压等。在对患儿翻身前,需记录其生命体征,若生命体征波动情况较大,需立即汇报医生,暂停翻身,在翻身后需再次记录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若血压较基础血压降低至30%,心率、心律发生异常与波动,需及时反馈医生,暂停俯卧位通气,遵医嘱给予患儿调整血压、补充血容量等措施,循环稳定后可再次进行俯卧位通气。

3.小结

对小儿ARDS 采取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肺功能,降低平均气道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降低死亡率,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ARDS 患儿给予俯卧位通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俯卧位通气极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儿预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故临床需给予体位护理、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等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ARDS 患儿治疗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其预后恢复。

猜你喜欢

分泌物体位插管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5种眼角分泌物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