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中医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2021-12-02黄美郁
黄美郁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广西 南宁,530001)
高血压是诱发冠心病、脑出血等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高血压在中医中归于“眩晕”和“头痛”范畴,主要是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嗜肥甘食物,使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而致病,临床表现出头晕、目眩、耳鸣、多梦等症状,使正常的心脑功能受到影响,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1]。中医辨证研究对患者实施优化护理,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维持血压的稳定状态,有效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标[2]。以下对高血压病因和中医护理内容讨论,分析如下。
1.高血压发病原因分析
中医对高血压发病研究,认为由于患者的精神过度紧张,嗜肥甘食物过度,思虑或劳累过度都会诱发疾病[3]。中医理论分析,主要是阴阳失衡影响气血经脉的正常运行。随着中医证候学发展,对高血压病因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有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机是肾阴不足,使肾失滋养,导致肝阳上亢化火,引发眩晕和头痛[4]。高血压病发病早期主要表现出阴阳失调,病情进展到中期会表现出痰瘀互结,病情进展到末期会并发中风、心衰、肾衰等疾病,患者的痰瘀胶结情况更为严重。可见,高血压发病主要因素是风、火、痰、瘀、虚等,发病和患者的情志相比,当情志失调时会伤肝,使肝郁气滞,肝郁化炎,肝炎上亢;当饮食失节时,使脾虚失运气虚,痰湿阻络[5]。针对这些发病病机分析,中医将其分型治疗,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控制病因和影响因素[6]。
2.高血压的中医护理措施
现代研究发现,高血压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都会影响疾病的控制,所以,中医护理对高血压疾病控制,要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中医护理措施如下。
2.1 生活护理
中医分析人与自然具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疾病治疗、康复,患者周围环境与疾病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空气好、安静、整洁、室温适宜的环境下,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后效果更为理想[7]。气血亏虚引起头晕,心脾两虚所致乏力,肝阳上亢所致头痛头晕,对这些症状表现的患者,指导其闭目养神,保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位变换,在下蹲、站起等动作变换要由人陪伴。沐浴也不能调节过高的水温,不能过长时间沐浴,避免发生意外[8]。护理人员对患者耐心讲解,以亲切的态度,热情的服务,使患者可以信任并接受护理人员可以配合完成临床治疗[9]。
2.2 情志护理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高血压患者情志和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0]。中医辨证分析开展护理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可以掌握患者精神变化,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辨证施护,提供正确护理引导,对血压反复波动和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配合治疗依从性[11]。护理人员可以安排患者听音乐,听相声,以此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起到降压的效果。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具体按照患者年龄、爱好和文化程度选择,例如:学画、学乐器、广场舞等,以此培养患者兴趣爱好,愉悦患者的心理,使患者热爱生活,消除由于忧虑疾病而产生的悲观情绪[12]。指导患者学习高血压相关知识,学会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每日锻炼,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调理身心,起到降压作用[13]。
2.3 饮食护理
中医辨证分析,如果日常过度进食肥甘的食物,会使脾胃积热,使阴液受到灼伤,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痰浊内阻,清阳不升,引发高血压。根据中医“药食同源”和“药食同治”理论,为患者提供食疗指导[14]。针对肝阳上亢型患者,指导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对于降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常用蔬菜有芹菜、红薯、海带、紫菜等;针对肾精不足型患者,指导其多进食黑木耳、银耳片和鲜笋片等食物,多进食豆制品,均有补充肾精的作用;针对痰浊内阻型患者,指导其多进食蛋、牛奶、鱼、水果及豆制品等食物[15]。与丁兆敏等研究人员[16]在《中医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中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饮食调节,给予中医饮食调理,试验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舒张压、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指标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劳逸结合护理
针对患者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患者耐受力后,制定针对性活动计划,指导患者通过散步、简单肢体活动等早期康复训练,适时、适当锻炼,帮助患者舒通筋络,起到调理气血和健脾益胃的功效[17]。如果患者过度劳累会使精气过度消耗,只有适当休养,才能做好养精蓄锐,保证身体功能恢复。如果患者过逸会使气血郁滞,导致筋骨过度松懈,影响身体的恢复[18]。可见,劳逸结合干预,安排患者合理活动,在劳动后也要以身体不产生疲倦感为标准。
2.5 自我血压监测管理
患者保证血压水平稳定,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控制疾病进展。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讲解回家后日常康复注意事项,学习自我血压监测,做好血压监测指标的记录,对一段时间内血压值的变化要自己对比,针对血压变化,定期回院复查,根据医嘱调整用药计划[19-20]。
2.6 穴位护理
经中医理论指导,按高血压证型差异,患者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中医穴位疗法进行治疗,包括针刺穴位,耳穴按压,穴位贴敷药物等多种穴位护理方式,不同方式交替进行,可以保证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护理,保证临床疗效[21]。例如:可以选择晚间以温水足浴,以左手心对右足心进行按摩,再以右手心对左足心进行按摩,反复穴位按摩各50 次。
以双手食指、中指的指腹对双侧的太阳穴进行按摩,先顺时针按摩,再逆时针按摩。护理人员选择太冲、三阴交、百分和曲池等穴位为患者按压,对控制血压辅助作用较好,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2.7 用药护理
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会影响疾病的控制效果,这是由于高血压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有些患者认知力和记忆力都发生了减退,再加医源性因素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用药依从性[22-23]。出现不重视用药,随意增减或停药的患者,要加强此类患者用药指导,讲解高血压控制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指导患者要根据血压测定结果用药,患者要掌握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对于用药后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也要熟知[24-25]。针对患者的病情优化,例如:减少高血压药物种类,标记药名、剂量和用药时间,可以选择老年人用药用盒,在盒上标注用药方法和时间,以此保证患者可以准确用药,利于老年人对药物使用的记忆,了解药物剂型,避免多次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26-27]。针对患者家庭情况,针对患者的个体、时间、健康情况,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要由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提高患者配合用药依从性[28]。指导患者选择低盐、低脂的、清淡的饮食,同时注意日常锻炼,忌烟酒,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
2.8 健康教育
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要安排患者接受高血压知识的宣教,了解日常饮食、运动、用药等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出院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合理安排生活,学习自我血压的监测,定期回院接受血糖、血脂及尿常规等水平的监测,结合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根据医嘱调整用药剂量,忌随意增减或停药[29]。观察患者如果表现出突发的头晕、心悸和头痛等症状时,要保持身体放松,保持平卧,可以口服药物缓解症状,及时就医。心前区疼痛、肢体麻木及尿失禁症状,要及时到院治疗[30]。
3.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健康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医护理用于高血压病控制,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规范和完善护理内容,总结规范的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落实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