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关节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护理的现状与进展

2021-12-02农卫华

今日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骨关节护理人员疼痛

农卫华

(隆安县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532700)

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反应,是临床采取手术治疗后患者共有的症状,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1]。此疾病具有持续性疼痛的特点,以术后72h内尤为剧烈,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控制患者疼痛,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且部分患者因疼痛难忍,抵触前期肢体功能运动,造成患者康复训练主动性降低,阻碍预后[2-3]。分析疼痛发生机制、给予干预措施成为术后规避疼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既往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并分析,现综述如下。

1.骨关节术后疼痛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1.1 术后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主要包含伤害刺激,例如手术、损伤等因素对患者机体造成疼痛感;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痛感反应[4]。然而术后因疼痛与生理性疼痛存在显著差异,术后疼痛是由于患者伴有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组织损伤后患者周围神经以及中枢神经敏感性改变引起[5]。当患者因手术刺激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发生逆向流动,致使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发生水肿,释放炎性止痛物质,刺激患者伤害感受器,造成周围神经活化,促使患者正常情况下亦能产生疼痛[6]。

1.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会对患者生理、心理产生影响。生理:术后疼痛对生理影响以内脏反应为主,患者术后疼痛致使自主神经活动异常,引发血液中茶酚胺升高,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且部分患者出现心脏骤停、休克等。除此之外,患者由于炎性介质、致痛等因素影响,从而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等,引发机体代谢异常,阻碍蛋变质的合成,且加速分解,阻碍伤口愈合[7]。心理:疼痛往往会引起患者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产生,且部分患者出现脾气暴躁、抵触治疗等,且患者此心理状态会促进患者疼痛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后期临床治疗工作顺利进行[8]。

2.骨关节术后急性镇痛护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因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等多因素影响,在自述疼痛程度时出现个体化差异。且一般情况下认为,年长者疼痛耐受强于年幼者;性格内向患者疼痛主诉少于外向者;文化高者对疼痛的主诉更准确,且可知晓如何减轻疼痛,而文化低者则增加了医护人员疼痛评估难度[9]。

2.2 创伤相关因素 创伤是手术患者疼痛的直接因素,且患者疼痛程度与手术部位、切口等有关,除此之外,镇痛剂的使用也对患者术后疼痛有直接影响,术后手术部位敷料压迫、患者体位不当等因素均可产生疼痛[10]。

2.3 医护人员因素 术后疼痛未成为常规医疗体制,导致护理人员对疼痛认知缺乏,从而对患者围术期相关护理不足,缺乏准确医疗测量疼痛的工具,缺乏客观疼痛记录等,致使疼痛控制效果欠佳。

3.骨关节术后疼痛评估

术后依据患者面部表情、疼痛自述等,给予疼痛正确评估,是缓解患者疼痛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出客观评估,才能依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疼痛护理、治疗等干预措施[11]。疼痛是受多因素(心理、生理、患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表述能力等)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同时受手术种类、创伤类型等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给予患者疼痛评估时,应依据疼痛发生部位、性质以及疼痛影响因素等多方位考虑,给予患者目的性、针对性护理干预。

4.骨关节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护理措施以及进展

目前临床对于骨关节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主要为药物控制、自控镇痛、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非药物替代疗法等。

药物控制: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麻醉性镇痛药物(吗啡、芬太尼等)、辅助性镇痛药物(地西泮、异丙嗪等)。自控镇痛护理:吴小梅[12]学者研究中以实施外科手术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自控镇痛泵,分别叠加常规、特殊护理,经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研究可得,给予手术患者自控镇痛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超前镇痛:喻安云[13]学者研究中以70例骨科手术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术前疼痛护理、观察组采用超前镇痛+术前疼痛护理,经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镇痛药物使用剂量较少,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研究得出,护理干预结合超前镇痛模式的应用,对于骨科患者而言,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的有效途径。多模式镇痛:刘桂珍[14]等学者研究中以骨科疾病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均分为组,经规范化疼痛护理干预患者其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患者,研究中对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患者给予术前健康教育、术中麻醉药物控制剂量、术后进行多模式镇痛、预防性镇痛,同时给予护理人员疼痛护理知识培训,研究指出,实施此护理可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促进护理人员对疼痛干预技能的提高,利于患者疼痛控制。非药物替代疗法:李玉玲[15]学者研究中,以70例行骨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均为膝关节、髋关节手术,依据护理方案,将70例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干预,并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并详细做好观察记录。实验组患者以对照组护理为基础,叠加规范化镇痛护理。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CT检查结果,建立患者疼痛管理档案,并完善相关填写内容,对患者进行准确术后疼痛评估,进行针对性护理疼痛控制;①加强患者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可向患者讲述手术相关知识,进行疾病相关内容宣讲,并告知术后疼痛为正常现象,告知疼痛持续时间,强调疼痛控制干预具体内容,药物控制价值的优缺点,增强患者疼痛认知;②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及其家属采取个体、集体等方式,告知患者术后疼痛药物应用的弊端,对患者进行体位干预,确保功能位,并进行护理指导,缓解患者疼痛,告知患者音乐可适当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③为患者进行行为干预,为其提供舒适病房环境,调节室内温度,采用局部冷敷,按摩等方式减轻疼痛;④进行药物干预,依据患者疼痛程度,对疼痛严重者给予适量镇痛药物,严格控制剂量与药物使用频率。经护理干预后分析,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术后实施疼痛控制干预,疗效可见。

刘巧梨[16]等学者研究中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4例患者均分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规范化镇痛护理,经研究得出,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中指出,给予患者规范化镇痛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患者对此护理认可度较高。

以上学者研究证实,规范化镇痛护理干预符合骨科护理需求,且具有人性化价值,可利于患者术后疼痛改善,促进康复,建议推广。

5.小结与展望

疼痛是临床术后所有患者均存在的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且疼痛未经及时有效干预,患者极易造成并发症,阻碍治疗进程[17]。护理工作是决定临床治疗效率提高的直接因素,护理人员作为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落实者,因此后期临床进行疼痛控制时,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护理培训,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实现护理质量提高[18]。目前关于骨关节术后疼痛控制相关研究较多,后期临床探讨应以术后疼痛采用非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疼痛控制的影响,且如何有效、正确获取患者疼痛程度,促使疼痛护理向深向发展,为后期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后期临床研究重点应放在:①护理人员关于疼痛观念的转变,以被动护理模式转向主动护理模式;②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选取合适的疼痛评估方式、治疗方法;③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熟知镇痛药物种类、严格控制剂量、进行疗效跟踪;④对实施疼痛护理相关人员给予全面专科训练,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均可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骨关节护理人员疼痛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