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021-12-02马玉芳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木卡姆哈萨克族乐句

马玉芳

在以往的声乐学习中,我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歌曲,并对不同民族的歌曲进行了实践。其中,新疆歌曲占了大部分,它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强的叙事性都是促使我学习演唱新疆民歌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又逐步了解到新疆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不同特色的音乐。

一、维吾尔族民歌

新疆古称“西域”,是我国历史上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主要民族有13 个,本文就主要几个民族逐一介绍。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享盛名。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民间音乐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几个音乐色彩区,即南疆色彩区、东疆色彩区和刀郎色彩区。(“刀郎”是当地人对这片地区的自称)。

(一)南疆色彩区范围较广,内容、形式又因地而异

例如,和田民歌古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库车民歌热烈活泼,具有鲜明的可舞性,隐隐透露着古龟兹乐舞的乐声舞姿的遗风。喀什民歌节奏复杂,调式丰富;例如,歌曲《喀什噶尔女郎》,这是一首由两段体写成的爱情歌曲,节奏明快流畅,具有典型新疆风格。

(二)东疆色彩区包括哈密、吐鲁番等地

民间歌曲在结构、调式等方面,都同汉族、蒙古族的民间歌曲有许多近似之处。刀郎色彩区的民歌风格粗旷,保留着古代从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爱的牧歌情调。此外,在伊犁地区,200 余年来,由南疆、东疆大量迁来的维吾尔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带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维吾尔民间音乐。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

(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

有木卡姆、库夏克、埃提希西、卖达数种,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十二木卡姆”。它是一种古老的大型声乐套曲,其曲调丰富,结构严整。每套木卡姆又有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古典音乐的大成,是这片土地上人与戈壁、瀚海对峙时灵魂深处的呻吟、哭泣、抗争。用一位新疆诗人的话说:“十二木卡姆”以可能的长度与时光较量,与日月赛跑。这是一座音乐金字塔,一桌歌、诗、乐、舞的盛宴,宴席上摆放着320首乐曲、44位诗人的4492行诗,全部演唱一遍要花整整24小时!“十二木卡姆”中有时光的秘径、大自然的礼赞、爱的忧伤和狂喜、旷野上的奔跑与呼喊。它是雅典的宫廷风格与狂野民间特征的一次伟大的融合。每一套木卡姆的琼乃额曼部分都是如此的苍劲深沉,悠长的旋律在散板的节奏中缓缓徜徉,诉说着亘古的沧桑,令听者怆然涕下;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等340 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因地区不同而分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三种。其中,“喀什木卡姆”规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调最为丰富。“哈密木卡姆”的唱词大多表现思念、离别、憧憬欢快、痛苦悲伤等心理活动和生活重负。它们源于旧社会的残暴不公和贫穷的折磨,既控诉黑暗的时代,又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维吾尔族音乐的鲜明特点,还表现在民族乐器的多样性。远在隋唐时期,龟兹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箜篌、琵篥等乐器,并伴随西域音乐而传入中原。现在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就是继承古西域乐器的精华,并接收中外乐器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二、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来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即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

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我的花儿》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就已经广泛流传。就其内容是一首对少女的赞词,通过赞词表达了男青年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地理解为哈萨克族人对全族姑娘的赞美。在体裁方面,它属于独唱的“安”体性质的“情歌”,有主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歌为上下两乐句,反复一遍唱完四句唱词。副歌仅有一个乐句,原样反复了一次,在篇幅上与主歌取得大体上的平衡。全曲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鲜明的形象性,有让人一听或一唱就默诵不忘的特点。半个世纪以来,它之所以能够遍传中华大地,根由也就在其中。

三、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南麓。它的民歌同样散发着草原的新鲜气息。歌曲、歌词大多由“阿肯”创作、加工和传播,民歌的形式有牧歌、叙事歌、风俗歌等。柯尔克孜人喜爱使用本民族特有的弹拨乐器考姆兹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它那和谐丰富的琴声,伴和着曲调明快、节拍自由的歌唱,听来别有一番韵味。“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同蒙古族的《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王》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民间史诗。《白纱巾》是柯尔克孜族的一首情歌。情歌是柯尔克孜族民歌的主体,在情歌中,以男青年的口吻表达的赞美、思慕、怀念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又成为最普遍的内容。此歌中,歌者用白纱巾、蓝纱巾这类饰物赋予被思念者以娇美动人的形象。其曲调特征有三方面:一是音阶采取了由少而多,逐渐增加的手法,如同歌者自己的感情由淡而浓,最后是那样热烈的赞颂;二是歌腔节奏的处理注意了对比,全曲四个乐句中,安排了五个三拍以上的长音,这些长音与八分音符、四分音符构成的基本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歌腔在长短相间中起伏跌宕,富有动感。三是音调素材运用得十分节省,前两乐句为首句第1、2 小节的延伸,第三乐句前2小节是首句的紧缩,第四乐句后半部分又是第二乐句的变化再现,全曲所用的音调材料节约而又简洁。

四、塔吉克族民歌

塔吉克族的民间歌曲,富有高山民族热情奔放的音乐风韵。在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牧民常常吹起用鹰翅骨做的短笛“那艺”(即鹰笛),在手鼓、热瓦甫的伴奏下,引吭高歌,一唱众和,曲调悠扬,令人陶醉。《古丽碧塔》是塔吉克族民歌中的一首著名情歌,全歌共三段唱词另加一段副歌。内容完全是对古丽碧塔的赞美和倾慕。整首歌曲中,Mi(3)音是全部音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升高半音的Sol(#5)、Do(#1)使整个旋律产生了一种奇异、神秘的色彩,在中国各族民歌中,它也是十分独特的。副歌的唱词基本上是对“古丽碧塔”的反复呼唤(共重复了三遍),曲调由高音区逐渐移低,体现了对恋人更加深邃的真情。

五、其他几个民族

新疆的蒙古族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民族,著名的《江格尔传》产生于新疆蒙古族。他们的民间音乐仍以民歌为主,而民歌则可分为长调、短调两种,不同于内蒙古。新疆蒙古族的民歌以长调为主,短调辅之,长调是一种散板的牧歌式的歌曲,它音域宽阔,音调悠长,有极鲜明的地方性和部落性,从不容混淆,内容极其丰富,短调则是一种有节拍的,形式短小的歌曲,它不仅在音乐上,以此区别于长调歌曲,而且其流行方式也不同于长调,它无任何部落和地方性,同一民歌广泛流传于所有蒙古族部落中。

在新疆蒙古族中,流行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三弦和“超尔”(同哈萨克族的斯布兹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自18 世纪中叶从东北迁入新疆以来,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民间音乐。像锡伯族著名的民歌《田野歌》(又称《街道歌》),就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中,常见的呼唤式的牧歌音调等特点。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近似蒙古族,但在歌曲结构和旋律方面,仍具有本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塔塔尔族的民间歌曲以节奏轻松,富于抒情而著称,又因广泛使用了手风琴、曼陀林、吉他等乐器伴奏,更丰富了歌曲的感情色彩。著名的塔塔尔族民歌《巴拉米斯肯》《白天鹅抖动翅膀》等,以其华丽跳荡的旋律,特别受到各民族青年的喜爱。

新疆各民族在其文化变迁的同时,吸收整合了不同的文化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以上介绍的几个民族就是这样展现着自己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

六、结语

音乐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人们之所以对音乐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是因为它对于不同文化和群体的成员来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东西。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音乐。没有音乐的民族不存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在寂寞中苦度岁月。因此,重视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尽力做的。

猜你喜欢

木卡姆哈萨克族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与发展规律
祖母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