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家英设计作品的美学分析

2021-12-02贾红杏王恒达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韩家镜像天涯

贾红杏 王恒达

一、韩家英简介

韩家英,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天津,八十年代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在西北纺织学院服装设计系任教五年。在中国内陆的这段时间,尤其是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他的日本老师九谷正树带给他很多思想上的东西,日本设计风格中那种简约、清净和强烈对比,东方形式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使他以后的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味道。九十年代初,大批知识分子下海,韩家英也不例外,来到广东深圳,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设计艺术生涯。

二、历史背景

平面设计在十九世纪的法国诞生,二十世纪上半世纪平面设计理论逐渐成型,这个阶段的中国处于一个断层阶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设计才开始发展,三十年时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这就反映了民族和时代的镜像,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的平面设计深圳走在最前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宣传中国,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互联网、电脑软件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韩家英就是随着时代潮流发展的一位设计师。“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内心最精彩的那个东西,而恰恰又是别人没有感受到的,然后很自然地把它表达出来。”韩家英第一个被认可的作品是《万科年报1990-1992》,包括为万科做出新的标志形象,充满东情西韵的内涵。为海南的《天涯》设计封面成为他大展身手的机会,再到后来成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 会员,并与2012 年在深圳华·美术馆成功举办第一个中国设计师个人展览《镜像·韩家英设计展》,在探索全球化垄断设计风格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当代性问题,思考如何协调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全球主义风格和地方主义特征等问题。得到国内外设计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

三、韩家英设计作品的美学分析

(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韩家英《天涯》封面海报中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学的态度描绘。所有封面的海报中,充斥着一种不同于常规文学杂志的形象,透露出这本来自海南杂志的别致,既达到了杂志社的要求,又受到大众的喜爱。有一种人们心理理想国的心态。韩家英正是抓住了《天涯》杂志的这种心态的“距离”,从创造者身份思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从受众身份思考文学时代下,人们对《天涯》杂志的接受与否。

“竹、山、风、月”杂志封面是韩家英先生旅行途中,于岳麓书院中的竹林中得到的创意,竹子上有许多被游客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随着竹子生长,字体也在生长,竹子上的刻痕,令他创作了这套系列海报。竹不过是美的形相之一,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见解,韩家英先生在设计中不仅从视觉出发,还从触觉方面创新,在《天涯》上选用牛皮纸,作为一本杂志非常具有厚重感、历史感,在《镜像》书中,单独从书籍的材料出发设计,利用手工纸张和烫金工艺做出“竹”海报,版式也不拘一格,并不是全版纸,而在纸张边缘故意做出一种撕拉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韩家英先生抓住这一点,来表达他作为知识分子想对社会表达的东西。对比强烈又温暖贴切,既能把握住传达的信息,又能找到受众支持的图形载体,韩家英先生能把握住这种“距离”,达到了气质建造的深层要求。

(二)新颖的视觉美感

《天涯》杂志是让韩家英可以完全放开思想去做的载体,不用考虑许多商业性的东西,在20 世纪90 年代,人们对文化创意渴望的年代,韩家英做出来的东西,恰好满足了它的读者群的审美趣味。

韩家英先生喜欢用汉字做设计,可不喜欢用汉字做的设计给人一种解读字体的感觉,一个字,和设计内涵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作为图形,可以找到一种图形的美,而不是去深挖字本身的意思。在以中国汉字部首“点、竖、口、横、钩”作为设计主体的天涯封面中,从单个文字到成片文字的演变,表达了一种意向的会改变,一种形式的转变,在历史感的牛皮纸上,挥洒汉字的韵味,结合字体群的变幻莫测,朴素大方、稳重理性,在每个笔画与字体群之间,形成一种局部与整体既疏离又密切的复杂关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展现出杂志平凡又充满激情的个性。

传统的笔墨意象,许多人认为是传达情感的符号,韩家英认为,汉字只是一种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纯形式的东西,反对通过设计来表现汉字的具体情感意义。在《天涯》封面设计中,韩家英找到了一种“形似”的内在关系,以象形文字“文、亚、美”作为中国传统元素,“文”使甲骨文和人形毛笔的融合,“亚”是文字亚与明清家具的结合,“美”是宋体字和五个手指的结合,通过组合产生一种新的形象,即把韩家英先生的文人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又使受众在阅读时加强了对图形纯粹的感受。可见由于审美的距离不同,态度也不相同,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成功与否,“距离”的调整起决定性作用。

后来,韩家英先生喜欢用字母的笔画来表现,因为对“之乎者也”几个字很感兴趣,包括现在也是,认为有一种特别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感受,用字母的笔画来表达这几个字。但不一定局限于字体,于是就用书法笔触的墨点、用有字迹的纸包裹一些物体等等,陆续做了两年,1998、1999 年等,后来到2003 系列尝试用书法字体,用万花筒的手法进行切割重组处理,其中,用了很多手写的字体来表达比较丰富的语言。

(三)日本风格的影响

韩家英先生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早期受波兰海报的影响较大,1983-1984 年,京都短期艺术大学教授九谷正树到西安美术学院讲学,使他第一次真正了解到现代平面设计。当时,日本出版的《世界现代艺术全集》使韩家英先生全面接受了现代艺术与设计思潮。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设计大师频出,以福田繁雄为例,对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觉原理和手法的运用,简洁有趣,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94 年创作的《人以食为天》海报中,可以看出韩家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整幅画面以对比强烈的黑白颜色为主,一株巨大的麦穗在画面中央,像在经历暴风雨,以手绘脸部形象代替麦粒,麦芒在风中摇曳,有一种顽强不羁的感觉,构图巧妙,视觉冲击力极强。韩家英先生是想表达一种自然的连接,自然界中无风雨,大地也就不会春华秋实。海报名称选用“人以食为天”,说明韩家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随时把文化和现代平面设计连接起来,这种设计手法韩家英先生再熟悉不过。

四、“镜像”理念

“如果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在设计中也可以延伸到图形,同样离不开“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镜像”的含义是从十九世纪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提出的,潜意识理论也就是“直觉”,深化了主体对自身的审视和理解,但也导致了对自身理解的世俗化。导致我们要思考在对待事物时,对于主体和客体的态度,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中,就进一步深化到心理的距离。

“镜像·韩家英设计展”是华·美术馆主办的第一个中国设计师个人展,这种多重交织的“镜像”大量蕴含在韩家英的设计作品中。现在的设计师都在追求一种所谓的理想的美,但实际上设计是要传达给受众的,要和受众有良好的沟通,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使受众感觉复杂、难以解读,那么,你做的东西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从设计美学角度来解释就是一件好的作品是让人一眼看去就觉得美的东西。这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的经验。

在“镜像·韩家英作品”展中,韩家英先生从中国本民族角度出发,以整个民族的视角,穿过历史和阶级,通过“镜像”,来传达心理的距离。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韩家英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语言与时尚审美结合的镜像,实现了艺术中不即不离的理想。展览中出现了许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证件、票据、日历等题材设计的经典作品,以独特的视觉角度把握住了本质,恰到好处的掌握了设计者和欣赏者距离之间的“度”

猜你喜欢

韩家镜像天涯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的思维制约及发展路径研究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镜像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八仙的手持
镜像
给远方
镜像
执笔为马,行走天涯
天涯归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