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工业化背景下关于秫秸画制作工艺调查研究

2021-12-02宋致行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麦秆红高粱高粱

宋致行

在秫秸画是指用高粱秸秆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剪贴工艺加工而成的艺术画,它与麦秆画、剪纸和布贴一样,同属于剪贴艺术,是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秫秸画的制作技艺曾一度失传,在闫文军父子的共同努力、潜心研究及以创新创作下,才得以保证技艺的传承。闫玉虎是闫文军的儿子,郑州大学雕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醉心与秫秸画的艺术创作中,希望通过创新,在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实现秫秸画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活化。笔者作为河南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班助理时,通过与闫玉虎老师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获悉秫秸画这一传统手工艺制作形式。

秫秸画采用天然环保的高粱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秫秸画产品精美,可作为礼品或居家装饰品,产品利润率可观;秫秸画对劳动力的要求较低,即使是妇女、残障、老人等均可参与制作加工。因此,大力发展秫秸画产业,能够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利于带动乡村就业,有利于发展乡村经济,有利于促进乡村第一、二产业融合。同时,秫秸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这部分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厚植传统文化土壤,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基因,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现阶段秫秸画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难以为继,因此,对秫秸画在后现代工业化背景下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一、秫秸画与麦秆画的异同

秫秸画与麦秆画都是诞生于中国传统民间社会。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每逢特殊时期之时,人们将麦秆或高粱秆等材料剪贴成吉祥纹饰,拼接成一幅幅寓意吉祥,充满对生活美好向往的艺术作品,然后,将其作为礼物赠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因此,麦秆画与秫秸画的主题选择上大致相同,都是趋向于美好寓意。随着技艺逐渐成熟,作品日益精美,受众人群不再局限于民间,也受到了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青睐,创作主题也逐渐丰富。加工方法上,两者也是较为类似,都是通过剖、刮等步骤将植物秸秆加工成薄片,再通过剪、裁、印、贴等方式,制成平面剪贴画。

秫秸画与麦秆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原材料的不同,这使两个极为相似的传统艺术,在生产加工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制作方法。麦秸秆纤维较细,经过泡、蒸、煮、刮等工序处理后更加纤薄柔韧,颜色单一,主要呈现为金色光泽,后续会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染色。而高粱秸秆则与之不同,高粱秆纤维较粗,质地脆硬,颜色会根据高粱的不同生长时期呈现出不同颜色,但没有光泽。高粱秆的天然颜色,更是为秫秸画添加几分自然韵味。为了保持天然颜色,秫秸画在某些主题上,表现不如麦秆画,加上没有光泽,导致秫秸画的创作上主要集中在动物主题等,而且,通过拉出的纤毛,粗纤维的高粱秸秆相较于细纤维的麦秸秆更为活灵活现。高粱秸秆的加工工序中虽然省去了蒸煮与染色等环节,但并不代表它比麦秸秆在加工处理上更简单,相反脆硬的质地,致使其在处理加工时的难度陡然增加,如果不是有着多年处理加工高粱秸秆的经验,那么,材料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材料的生产效率低下使秫秸画产量较低,价格昂贵,极大地限制了秫秸画的传播范围,以至于一度失传。

二、秫秸画原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结构系统要素主要分为“国家主导文化层”“精英/高雅文化或者人文文化层”“大众文化层”“民间文化层”五个层面。“民间文化层”主要生存于还没有经历城市化变革的乡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习俗之中,在中国广袤的农村中活力十足;“大众文化层”是以工业生产和现代传播为基本特征,特别注意满足数量众多的普通市民的生活休闲娱乐之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民间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其生存空间逐渐被大众文化层所挤兑。由于城乡协同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将会更加微小,致使民间文化层与大众文化层互相交织在一起。秫秸画诞生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民间文化层之需,但因其本身特点和民间文化层萎缩等原因,直接导致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专注中国经济改革动向的学者,已在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JL050)成果中,得出中国出现“后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国家领导人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后工业时代的开启。中国工业化的方式及工业化的比重,开始发生“质”的重大转变,将彻底不同于“补工业化的课”时期。这就要求秫秸画急需改变发展思路,引进工业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由满足民间文化层向满足大众文化层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秫秸画的创作需要完全工业化,传统手工艺不能完全地商品化和标准化,只能趋近于商品化和标准化,因为标准化会使传统手工艺丧失生命力。

闫玉虎在深刻地认识到秫秸画急需引入工业生产时,通过创新高粱秸秆加工工具,改进加工工艺,拜访机械类专家,组建新团队,经过不断的实验后,实现了秫秸画原材料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极大地提升了秫秸画的创作效率。诚然,这只是秫秸画走向大众文化层的第一步,若想在后工业化背景下,实现秫秸画的传承与活化,还需要不断结合时代特征,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后工业化背景下的秫秸画

(一)秉承“一物全体活用”的原则,开发以高粱秸秆为主要材料的产品

经济价值演进分为货物、商品、服务和体验等四个阶段。其中,体验经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表现在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上,而不仅仅局限于最终呈现的产品表象上,此特质与体验式经济有着高度的契合。

目前,秫秸画尚处于货物和商品阶段,因此,急需开辟以服务为重心,以秫秸画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回忆的秫秸画体验经济模式。但是,目前秫秸画剪贴工艺始终囿于平面艺术画等创作形式,是无法支撑秫秸画进入体验经济的。且秫秸画的产品也是仅仅作为艺术品和装饰品之用,使其游离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边界,无法完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高粱秸秆是一种天然环保的材料,应在秉持“一物全体活用”的原则下,开发更多以高粱秸秆为主要材料的产品,为秫秸画赋予更多实际使用价值,打开秫秸画市场,使其适应后工业化时代,满足大众文化层的需要,为营造“黄河远处的红高粱”场景和打造“红高粱”IP 奠定基础。

(二)营造“黄河远处的红高粱”场景,打造IP

中国种植高粱的历史源远流长,高粱素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的美誉,广泛种植于黄河以北地区,衍生出的高粱文化丰富多彩。高粱秸秆天然环保、色泽丰富、可塑性强等特性,使其产品拥有广泛的试用性。这些都是打造“红高粱”IP 的有利条件。依附于黄河,营造“黄河远处的红高粱”场景,高粱博物馆、漫山遍野的红高粱地、高粱秸秆家具等,共同形成了“红高粱”的认知体系和形象体系,将有形物与无形物融合为“红高粱”IP。

四、结语

非遗的保护与文化的保护,在概念上不能完全等同,文化的保护要求保留其本真性,而非遗的保护则要求与时俱进,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国家,工业化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低效率、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限制了传统手工业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业需要与时俱进,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才能适应后工业化社会,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注释

1 王伶俐等.论中国后工业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变动规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2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5-11-1016:53].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11/10/content_5006868.htm。

3 赵心宪.后工业化民间文化形态的复杂性研究——中国非遗创新传承保护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2):55-59。

4 王家飞.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猜你喜欢

麦秆红高粱高粱
红高粱
遵义推进酒用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大丰麦秆画
红高粱
高粱红了
胡三荣:“麦秆画”绘出致富路
折段麦秆来作画
金秋时节高粱红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变废为宝的麦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