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的渗透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

2021-12-02肖广兴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画家

肖广兴

黑龙江以多元化的风格特征构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国画的创作中,尤其是哈尔滨的画家,更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绘画语言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关联,以各自的审美理想感悟着生命世界,在国画创作中体现了非常独特的地域性。探寻中国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的渗透,对于中国画的研究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将以哈尔滨为例展开研究。

一、地域与地域性的含义

关于地域的概念,《中国百科大辞典》中这样解释:“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每一个的地域都表现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之上得以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表现形式,此种地域文化承载了该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要素,并且,表现出该地域内自然环境的特有属性、连续性和文化艺术形态。从地域性内涵的角度来看,其包括了地域特征要素以及地域文化要素。前者表现为在该地域范围当中的自然风貌、地理特质、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展现出的共性;后者则是在该地域之中的公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凭借自身的汗水和智慧所创造出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形式表现出该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可以说,地域环境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催生出不同表现形式的地域文化。从发展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发现,地域性的外延已经由个体的层面拓展至人类所倚重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层面,每一个地域都彰显出与其他地域显著的区别,主体所从事的艺术行为同其所身处的地域的各类环境表现出直接的关联。

二、中国画地域性的历史回溯

从中国画的研究历史来看,最初对于国画的研究发轫于历史上的北宋,在这一时期,尽管存在着军事割据现象,不过亦对国画的发展发挥出地域性强化的效用,并且,亦实现了对自唐代以来形成的、以首都为核心的绘画格局的颠覆,让国画艺术实现了多元发展,因为身处的地域不同,故而不同的画家都会结合自身的环境与地域对国画艺术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认知,举例:我国北方地区的山峰险峻、奇峰迭起,故而北方的画家在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之中,习惯于营造一种苍凉、高阔的创作风格,尤其以荆浩、关仝最为突出。我国南方地区民风温婉,因而,这种温婉的特质亦体现出南方画家的美术创作之中,使得南方的国画画作的画风呈现出柔美、含蓄的风格,尤其以董源、居然最为突出。南北方国画艺术的差别还体现为:南方画家喜爱在其画作之中展示秋高气爽的山林,亦或是在山林中的隐士,其画风十分精妙、细致,《关山行旅图》这幅画作便是这种南方国画艺术风格的代表,北方画家习惯于在其所创作的画作之中展示北方山林的雄浑大气,其通常在画作之中描绘突出山峰的全景山水图。

综上所述,南方画家所创作的山水画表现出淡雅、温婉的格调;北方画家所创作的山水画表现出雄浑、刚猛的格调。可以说,这便是在地域原因的影响之下,让国内南北方画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三、中国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的渗透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地域文化的渗透是无所不在的,地域的差异性使得国画的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技法呈现出显著的差别,地域性能够让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表现出差异化的艺术风格。地域性的人文情怀与审美心态对国画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地域性色彩对国画创作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以哈尔滨为例,结合笔者对于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谈一谈中国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一)地域的差异性使得国画的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技法呈现出显著的差别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在气质、性格和生理等方面均呈现出地域特点,也就是说,主体难以避免自身所处外部环境对自身所形成的影响。众所周知的,南北方人的差别较为明显。像北方的哈尔滨,古时为我国的塞外地区,在一年之中半数以上的时间为冬季,过去这里曾长时间被视为蛮荒之地,该地区保持着诸多没有人工干预的自然风貌,野生植物自然生长、野生动物自在繁衍。这种充斥于该地域的“冷文化”和野生动植物极易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情境。在北方画家所创作的山水画之中,以雪景为主题的山水画最为常见。在该地域之中,漫长的冬季催生出漫天的大雪,在纷飞的大雪之中,大地被覆盖于其中。以往的山水画难以借助笔墨来描述这种景象,不过北方的画家却在其中洞悉和发现了创作灵感,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由此让冰雪为题材的山水画得以大行其道,可以说,此种题材的山水画的诞生与问世,堪称是国画创作领域当中的一大创新。这种创新实则便是源自北方不同于南方的自然环境所致。不同的自然环境、气象条件等对于人的性格、心理、行为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各区域的艺术家就应按自己的个性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21 世纪初,我们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焦点上,每个画家都在经历着生活与艺术、继承与革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重大抉择。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流程的“竖轴”上,以及东方与西方的空间“横线”上,寻找着自我的“坐标点”,塑造着自我的文化品格。

(二)地域性能够让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表现出差异化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之中所运用的创作技法,还是其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之中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无一不受到艺术家本人所身处的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此种地域层面的特殊性,让传统的国画山水画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创作特质。诸如,荆浩、关仝等人在创作技法上习惯于展示关中地区的雄壮山川,而董源、巨然等人作为南方画家的代表,其创作技法着重于表现“江南真山”。米氏父子的“米点”,则是把握住了烟雾迷蒙、云水浮动等自然景观的瞬息万变。王蒙的“解索皴”则是为了生动的刻画土石相间、草木滋生的浙东风物。傅抱石的运笔技巧堪称是笔墨醇然,其在感受到陕北高原峰峦起伏的雄浑质朴的过程当中生成了极其激动的心情,不过难以找到恰当的表现技法,原因在于,陕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同江南地区所呈现出的“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大不相同。正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论述过的那样:“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由此能够看出,不同艺术家所遵循和运用的艺术创作技法,所遴选的艺术语言,都会受到艺术家本人所身处或熟稔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左右。

(三)地域性的人文情怀与审美心态对国画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群体个性,而人文情怀与审美心态则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举例来说,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人性格豪爽、热情,因此,性格与审美都因为心理因素作用而产生。关于这一点,学者李欣在《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地域性因素研究》中进行了总结:“黑土地人比较喜欢粗犷、豪迈夸张、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这一点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在国画创作上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大体呈现出风格粗犷、气势豪迈的特点。大篇幅的作品比较多,在笔墨语言上最求痛快、强烈的对比,如贾平西先生用哲学的思维把动植物总结成简练的几何形体,用点、线、面结合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形式语言,直接抓住人们的眼球。在冰雪画中也是一样地利用黑白相生的对比形式;在人物画创作中这些特点也多有所表现。如宫建华,她的人物画夸张、变形,甚至运用大量的纯色追求强烈的对比,显现出大胆奔放、充满激情的气质。”

(四)地域性色彩对国画创作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

作为艺术家而言,在其所身处的地域环境的影响之下,便会逐渐形成特定的审美旨趣,此种审美旨趣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对画作的创作。不过在当代社会背景之下,价值多元化对艺术家的地域性审美旨趣产生了诸多影响和冲击,原因在于,当下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之下,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被创造出来,可以说,在多元化审美的影响之下,以往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将逐渐出现融合亦或是消解的态势。同时,当代艺术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其十分注重让自身的作品彰显出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这便客观上促使其意欲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和桎梏。此外,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刻意追求文化的地域性,实则产生了对艺术自由创作的干预,这便会导致艺术家对于此种要求产生内心的抵触。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艺术家在彰显和追求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亦应当认识到对地域文化阐释的重要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寻求个性化艺术同地域文化的价值契合点。

四、结语

本文以哈尔滨为例,探讨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渗透。地域性所产生的人文背景、审美心态、艺术风格等对于艺术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理解了地域性的人文背景对于艺术重要意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绘画的内在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肯定,发展中国画艺术的关键是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地域文化。如果抛弃传统的中国美术、地域文化,而以西方的美术观点来审视中国画,中国画就会失去其艺术精神,成为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了。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画家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