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温和型猪瘟的防控措施
2021-12-02郝梅珍
郝梅珍
(安徽省阜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36000)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因其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需要严格防控。而温和型猪瘟因其临床症状减轻或无明显症状(隐性感染)、发病率和死忘率不高,容易被忽视,时常在猪场发生,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猪场管理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会造成胚胎死亡,仔猪成活率下降,新生仔猪免疫力下降。隐性感染的带毒母猪,病毒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母猪会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萎靡、先天性震颤、腹泻、呕吐、不食、运动失调,皮肤出现水肿或血斑。有的仔猪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但断奶后仔猪连续出现症状,体温高达41℃,厌食,顽固性腹泻,后期肛门失禁,粪便恶臭,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淤血,治疗无效,病程1 周左右,最后死亡。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感染温和型猪瘟的育肥猪体温稽留在40℃左右,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干便,后背毛根有出血点,腹下皮肤发红,后肢运动不协调。
2 防治措施
2.1 免疫接种
猪瘟是传播性极强的疫病,预防远比治疗重要,疫苗接种是降低猪瘟发生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接种疫苗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和程序,并按程序去实施。正常情况下,建议种公、母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3 头份/头;后备种公、母猪选定后配种前免疫一次,3 头份/头;仔猪25 日龄左右首免,60 日龄左右二免,各2 头份/头;经产母猪产前30d 和产后20d 各免疫一次,3 头份/头。仔猪不可过早注射疫苗,因为初生仔猪能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如注射过早,疫苗会和抗体发生中和反应,干扰破坏母源抗体的作用,还会使疫苗免疫失败。也不要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以免发生死胎、流产或早产。免疫接种后,应及时对猪群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如果猪群抗体水平不高或抗体滴度不整齐应分析原因,及时进行补免。
2.2 饲养管理
合理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饮用水对猪只健康生长非常重要。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复合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反应和增强抵抗力。还可以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来增强猪群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保持猪舍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猪场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卫生的防疫制度,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除了对猪舍进行全面定期的清洗和消毒外,所有进出饲养场所的设备和工作人员都要及时消毒。每周最好进行1~2 次带猪消毒,尽可能杀灭环境中的所有致病源。一般选用2~3 种消毒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出现耐药性。
发现病猪时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对治疗多天仍未有好转迹象的患猪,应立即杀死,并对尸体和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接触过病死猪的人员和设备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最后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空置两周后再进猪。猪瘟病毒严重损伤机体胃肠道,影响后期的消化吸收和正常生长,因此,要对治愈后的猪群选择相应的保健药物进行肠道调理,使其尽快恢复功能。
2.3 药物治疗
对于病毒性疾病往往没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是最根本的方法。猪用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的生物制品,它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中和病毒的作用。抗病毒干扰素也可以用于猪瘟治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猪瘟病毒的多肽链合成,从而阻断病毒的繁殖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干扰素协同转移因子联合用药,对免疫抑制性疾病治疗疗效较好。
抗生素对猪瘟这种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没有直接效果。在发病初期混合细菌感染时,配合使用干扰素等增免疫增强剂会有一定的作用,后期治愈非常困难。近年来,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病毒和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治疗效果也越来越不理想。广大养殖人员和兽医在实际饲养中,慢慢摸索使用中药来防治猪瘟病,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民间中药处方。
处方一:生石膏15 钱,大青叶10 钱,板蓝根、芒硝、生地各8 钱,玄参、黄连、黄芩、连翘、大黄、甘草各6 钱。可以有效地防治猪瘟。
处方二:败酱草、夏枯草、金银花藤、大血藤各4 钱。可以用于治疗猪瘟。
处方三: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连翘、白扁豆、木香可用于治疗出现拉稀的猪瘟。但是药量需要中兽医灵活掌握。
总之,做好预防是控制猪瘟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合理科学地进行疫苗接种,做好环境卫生清洁、给猪群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物质等方式,全面提高猪群机体免疫力,可以把猪瘟等疫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