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标记“你以为呢”*

2021-12-02罗彬彬

关键词:观点话语交际

罗彬彬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一、引言

“以为”为谓宾动词,通常带动词、形容词或小句作宾语,表示对人或事物作出某种论断。由“以为”和第二人称代词“你”、语气词“呢”构成的“你以为呢”可以表示疑问,下文出现明确的答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你以为呢”借助反问以问代答,逐渐产生话语标记用法,既可以作为观点附和标记,又可以作为观点驳斥标记。①参见张秀松《近代汉语中语用标记“可又来”的多功能性与语用化研究》,《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第26-34页。例如:

(1)罗兵:定婚的12岁的詹天佑跑到香港就投考幼童出洋预备班去了。

刘思伽:这还得考试呢?

罗兵:你以为呢?顺利地考取了。詹天佑自己在回忆录里面都写了。余十二岁,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是日随陈兰斌老师拜别上海,往花旗国肄业技艺。(《行家》2009-05-05)

(2)“我看你们院小孩一个个都挺老实的。”她撩着上面那层干净的水洗脸,攥着香皂骨碌碌滑转,涂了一手香皂沫儿,仔细地搓洗十指,“听你说还以为他们多坏呢。”“你以为呢,噢,坏非得写在脑门上?”她不做声,开始洗脸。(王朔《动物凶猛》)

上面两例中“你以为呢”不对句子的命题真值义产生影响,删除之后句子依旧完整,在句中的主要作用在于连接线性序列中前后的言语单位和表达说话人对言语所含信息的主观态度。例(1)中“你以为呢”为观点附和标记,表示说话人罗兵对交际对象刘思伽的提问的肯定回应。例(2)中“你以为呢”为观点驳斥标记,表示对交际对象“她”的“你们院的小孩都挺老实,不坏”的观点的否定。

《汉语新虚词》将“你以为呢”看作语篇关联语,用法为“前面是别人用是非问句提出一个问题,下面用‘你以为呢’接过话头,表示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理所当然的”[1]。这仅能代表“你以为呢”的一种用法,并且受到篇幅和体例的限制,辞书未能对其会话环境、话语功能、演化路径与动因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描写与分析。罗琪对“你以为”的话语标记用法有所关注,但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②参见罗琪《现代汉语的话语标记“你以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9-62页。基于此,本文拟对“你以为呢”展开研究与讨论。

本文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和《武林外传》《行家》《精英律师》等电视节目,均标明出处,少数长句有删略。此外,“呢”也写作“呐”,文中部分例句包含“你以为呐”。

二、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话语分布

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在对话语体中通常位于回应话轮充当应答语,可以独立充当话轮。例如:

(3)老板:两百块钱。记者:两块钱一张就两百块,这能值那么多?老板:你以为呢。(《西安新闻网》2012-04-18)

(4)“可惜我不是个男孩子,可惜我姐姐没有弟弟……”又一阵泪水涌出,堵住了她的喉头。“你就是个男孩子又能怎么样,去揍他一顿?”“你以为呢!”“赌气没有用……”(王海鸰《牵手》)

话语标记“你以为呢”也可以和其他的话语单位配合出现,在话轮中的位置灵活自由,包括话轮的开头、中间和末尾。例如:

(5)介绍任务时,群主说:“我会发任务,比如之前的某电影,你只要给五分,然后写个评论,把截图发我,我就给你发钱,一般一个1到2元。”当记者对电影刷分表现出惊讶时,群主淡然来了句:“你以为呢,基本上国产电影都会刷分。”(《北京日报》2018-05-16)

(6)肖科平好奇地四周张望:“解放多少年了,这些人还在?”“嘿,你以为呢,这就是咱们民族精神带文化的根儿!少了这些人还行?就说这壶高末吧,是喝不起好的么?就觉得亚赛威士忌!”(王朔《无人喝采》)

(7)罗兵: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的人是对人比较厉害,但是对于马可不一定,我认识一个大哥,脾气暴躁极了,他养马,对待他们家马、狗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很少看见他有那样的表情。后来我说你这种表情为什么不出现在对人身上呢?他说我平常不这样吗?我说当然不这样了,你以为呢?

王蔷:那还很好,说明他本性善良。(《行家》2008-12-15)

“你以为呢”位于话轮中间时,和前面的话语内容一起交代背景信息,为下文的进一步阐述做铺垫,如例(6)“你以为呢”和前文“嘿”一起为后文“这就是咱们民族精神带文化的根儿”做铺垫;“你以为呢”位于话轮末尾时,对前文做出简明扼要的概括,以较强的语气煞尾,如例(7)“你以为呢”位于“当然不这样了”之后,具有较强的肯定语气。

考察发现,充当独立话轮的“你以为呢”多表现为观点附和,如例(3)—(4),而表达观点驳斥的“你以为呢”更倾向于有后续话语。这是因为驳斥话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更需要对其做出解释。

虽然分布灵活自由,但是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倾向于位于话轮的起始位置充当前言成分,阐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为后续句作出说明,如例(5)。这与“你以为呢”的话语功能有关。在交际过程中,附和或驳斥对方,都需要提供论据。这符合论证体语篇的组织模式:先陈述观点再提供论据展开论述。再比如:

(8)吕秀才:这就算够客气的啦,你要不在,这顿鞭子是免不了的。

佟石头:难道她就这么任打任骂么?

李大嘴:你以为呢?敢还手,小命不想要啦?

白展堂:好好看看吧,这就是乱闯江湖的下场。(宁财神《武林外传》)

(9)吕秀才:咱还真去衙门呐?

燕小六:你以为呐?袭击朝廷官员,知道是什么罪吗?

吕秀才:又没袭击成,就这么算了吧。

燕小六:敢情他打的不是你。(宁财神《武林外传》)

例(8)李大嘴首先通过“你以为呢”表明她只能任打任骂,再通过“敢还手,小命不想要啦”来进一步强调。例(9)燕小六先通过“你以为呐”表明确定的态度“要去衙门”,再通过后续话语进行补充说明。

三、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话语功能

(一)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观点附和功能

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常分布于对话语体中充当应答语,因此前一话轮的话语内容对“你以为呢”的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语言事实显示,事态的发展常常出乎前一话轮说话人的意料之外。句中常出现“怎么、还、就、难道、吃惊、惊讶”等表示意外的词语。例如:

(10)莫小贝:这都洗多长时间啦?脸怎么还是黑的?

吕秀才:你以为呢,那是天一阁的墨,她倒真没糊弄我。(宁财神《武林外传》)

(11)高艺深:老妈,你怎么搞得我跟重症病人一样?

赵秀飞:你以为呢,你拿个大顶我看看。(曹金玲《拯救—戒毒所日记》)

(12)莫小贝:哇……这头牛还有武功呐?

白展堂:你以为呐,它用俩角朝我那么一顶,我嗖一声就闪开了,没等招数使牢,我双手齐出,结结实实还了它一招双龙出海。(宁财神《武林外传》)

(13)宝爷还特别懂女人,拍戏时经常给我做示范,我特别佩服他,年纪那么大还能写出这么高级的情感。宝国老师就开玩笑说,“你以为呢,这辈子没白活,一看就太有经历了”。(《广州日报》2013-05-11)

例(10)(11)莫小贝和高艺深都通过“怎么”来表达自己对“吕秀才洗脸洗了很长时间,但脸还是黑的”和“妈妈搞得我跟重症病人一样”感到意外。例(12)(13)“还”表明“这头牛有武功”和“国宝老师年纪很大却能写出很高级的情感”出乎说话人“莫小贝”和“我”的意料之外。

事态的发展出乎意料之外,前一话轮的说话人情感会更加强烈,倾向于选择疑问形式(多为是非问)和感叹形式作为编码手段。例如:

(14)张恒:你原来那天特别不情愿?

郑爽:你以为呢。

张恒:这饭没法吃了。(《女儿们的恋爱》2019-10-3)

(15)“看不出来,你还真有两把刷子啊!”我调侃詹敏。“你以为呢!我可是当了5年‘小红帽’的老同志了,啥状况我没遇到过。”(《人民日报》2014-02-07)

例(14)张恒追求郑爽时,本来认为郑爽很喜欢看到自己,没想到她特别不情愿,于是通过疑问形式“你原来那天特别不情愿?”表达疑惑。例(15)通过感叹形式表明“詹敏很有实力”出乎说话人“我”的意料之外。

选择疑问形式时,征询的内容具体包括交际双方的状态、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言谈双方以外的第三人等。例如:

(16)韩庚:你有阅读障碍吗?嬉皮?

记者:我说话有那么大舌头吗?

韩庚:你以为呢!

记者:tí。

韩庚:喜提?

记者:对,就是由红V变成黄V。(《势界》2019-06-11)

(17)文丽:还有咱们燕妮的高干粉,还有那个肥皂、牙膏都快没了。

佟志:这个月要添这么多东西啊?

文丽:你以为呢?

佟志:哎哟,那是不是你那雪花膏跟洗头膏也得添了?

文丽:没错,我都没好意思跟你说。手纸也没了。(王宛平《金婚》)

(18)佟湘玉:喔……那他决心也不大嘛?

白展堂:你以为呢?他看着像个样儿,其实也就是一小屁孩儿。(宁财神《武林外传》)

例(16)“我说话有那么大舌头吗”为记者的疑惑,通过疑问形式征询交际对方韩庚。例(17)征询的内容为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家里需要添置物件。”例(18)佟湘玉和白展堂谈论的对象为佟石头。

前一话轮的说话人通常处于意外状态,倾向于选择疑问句和感叹句作为编码手段。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主要功能为:观点附和,即通过反驳前一话轮说话人“认为”的客体论元的方式,表达肯定、认同等回应,具有立场一致特征。例如:

(19)吕秀才:照你这么说,无双还真喜欢上你啦?

李大嘴:你以为呐?我要不等蕙兰,拿下无双,就跟玩似的!

吕秀才:喔……可她为啥连条手绢都不肯送给你呐?

李大嘴:怕羞,好面子,女孩一般都这样,不信咱可以试试嘛。(宁财神《武林外传》)

例(19)吕秀才“以为”的客体论元为“无双不喜欢李大嘴”,李大嘴通过“你以为呐”对其进行反驳的同时,通过对吕秀才的提问作出肯定回应,确认无双喜欢自己。

(二)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观点驳斥功能

说话人认为交际对方的某些话语不合适或者不属实,通过话语标记“你以为呢”表示反驳,表达自己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前后还可以出现进行驳斥的理由,体现出立场对立特征。例如:

(20)“你可以主动对他告白啊。”张哲着急了。“哦呦,你以为呢。我那时思想会同你这样复杂啊?”害羞的外婆装出生气的样子。(《中国青年报》2015-11-11)

(21)“这不介绍介绍一下我猪头的最新动态嘛,我不说你们哪儿知道呀?我告诉你们,这儿可不是我趁别人下班租下来的地儿,这是我自己的公司,野马投资公司!……哎,名字怎么样?我自个儿起的!”“别说,真比叫野驴投资公司强。哎,猪头你还嫌你路子不够野啊?”“这名字是我花八万块钱找批八字儿的批的,你以为呢!”(石康《奋斗》)

例(20)张哲认为外婆可以主动向心仪的男生告白,外婆通过“你以为呢”对其进行反驳,并表明“自己当时的思想不会这么复杂”。例(21)面对对方对自己公司名字的质疑,说话人“猪头”通过“你以为呢”进行反驳,并指出这个名字是自己花了八万钱才算好的。

观点驳斥标记“你以为呢”既可以驳斥交际对方的断言信息,也可以驳斥对方话语的预设、隐含信息。例如:

(22)姜振宇:这不一定啊,因为陈艳梅不是看脸的人啊。

孟非:她是。

黄澜:她是,你以为呢。

孟 非:肯定是。(《非诚勿扰》2018-05-12)(23)妈妈:深深他不长了,他年纪大了。

儿子:他几岁了,怎么就不长了?

妈妈:他28了,你以为呢。

儿子:他看起来就16岁吧。(《新浪微博》2020-07-28)

例(22)姜振宇认为陈艳梅不是看脸的人,断言信息为“陈艳梅不是看脸的人啊”。黄澜则认为陈艳梅是看脸的人,通过“她是”表明观点,并辅以“你以为呢”进行反驳。例(23)为妈妈和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说话人妈妈通过“你以为呢”驳斥的观点是交际对象(儿子)所说话语“他几岁了,怎么就不长了”隐含的信息“他的年龄很小,还可以长高”。

Verschueren指出,语言中的意义具有可变性(variability)和可商洽性(negotiability)①See 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Edward Arnold,1999,pp.58-63.。也就是说,语用标记的意义对语境敏感(context-sensitive),会受到交际主体的影响。前一话轮的说话人直接陈述观点时,“你以为呢”相应地直接表示反驳。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前一话轮说话人的意料之外时,前一话轮的说话人持不确定态度,倾向于选择疑问、感叹等编码方式,表现出与原本“认为”的相反的观点,“你以为呢”相应地表达肯定回应。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功能,实际为交际双方出于省力诉求促使语言在“表达省力”与“理解省力”的博弈中实现均衡的结果。

四、话语标记“你以为呢”的语用化考察

现代汉语中,“以为”可以分为“以为1”和“以为2”。“以为1”表示“认为”,在上古汉语中就凝固为一个单词。姚振武指出,“还有一种‘以为’是一个单词,‘认为’的意思。它不能拆开,其后只能是陈述性成分”[2]。“以为2”为反叙实动词。吕叔湘指出,“用‘以为’作出的判断往往不符合事实,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3]。张邱林指出,“‘以为’在字面上表示一个判断的同时,总预设另一个相反的判断”[4]。话语标记“你以为呢”表达对对方的肯定回应是通过反驳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其中的“以为”为“以为2”。

李明指出:“‘以为’由非叙实动词完全转为反叙实动词,是很晚的事情,直至老舍的《骆驼祥子》中,还有一些例子,只能理解为非叙实而不能理解为反叙实。”[5]因此,我们主要基于共时材料对“你以为呢”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演变的机制与动因。

(一)从反问到话语标记

肯定句中说话人对“以为”后面的内容持否定态度,这与反问句的特点一致,即以肯定的形式出现时会加强否定表述。因此,“以为”常出现在反问句中。许光灿指出,“‘以为’比‘认为’多一层否定的意义,‘以为’问句是反问句,而‘认为’问句是疑问句”[6]。反问句中“以为”前面的人称代词多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后面可以附加语气词“呢”,构成“你以为X呢”。例如:

(24)慧芳拂然变色。“你怎么还是这么爱胡说八道?”夏顺开坦然道:“我不怕你生气,你生气我也得说。你以为别人都爱戴你呢?老实说,我头一见你,就觉得你特可怜!”“我不用别人爱戴也不用别人可怜!”慧芳气急败坏,拔腿便走。(王朔《刘慧芳》)

(25)“看看你的一贯表现,你自己上学时就总爱逃学,发展到今天也不奇怪。”“请你不要用教训的口吻对我说话,你以为你还是团支书呢?”“我就是那会儿教训的你少了。我倒没觉得自己是团支书,就是没想到你还是过去那个后进生。”(王朔《刘慧芳》)

殷树林曾指出,“‘以为(当)’属于心智活动,说话人通常不会针对自己的这类活动发问(自言自语除外),更不会反问自己的这类活动,所以‘以为(当)’构成的反问句中的主语不可以是第一人称”“受话人不大可能为第三方心智活动负责,因而说话人也就不宜对受话人提出反问”[7]。因此,反问句中相比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对较少。同时,后附语气词“呢”可以使“你以为X”反问句的语气有所减弱,相对和缓。李军华、李长华曾指出,“‘呢’的使用意在强调要求说明或确认信息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话人对所作断言的自我确认的主观情态,同时也起着削弱、消解对听话人挑战意味的作用”[8]。

随后,“你以为X呢”的主要功能由传递信息向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转移,而且X多是不合情理的或显而易见的。例如:

(26)老万想了想,又慰劝道,你千万别往心里去,采玲毕竟还是个娃娃,你们又老长时间不在一起过了,她刚回来过些日子习惯了,也就好处了。娃娃?你以为她三岁大吃奶呢?这叫人大心大,我算看透了,如今她是瞧不起我这当妈的了,嫌我给她丢了人!(张学东《老万家的油瓶子》)

(27)人家就说喜欢老鼠,你以为你比老鼠好呢?你喝咖啡!看不上。世界是公平的,人是不公平的。上帝是公平的。(顾城《英儿》)

例(26)“娃娃?”明确传递出说话人对老万的不认同态度,后续话语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想法,中间的“你以为她三岁大吃奶呢?”只是起到进一步补充的作用,信息的传递功能弱化。例(27)同理。

会话序列中,“你以为X呢”通常位于回应话轮,而回应话轮倾向于采取相对较短的句法编码形式。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以为”的宾语倾向于省略。省略了宾语的“你以为呢”位于反问句中,前面可以出现“不然”,构成“不然你以为呢”。例如:

(28)“只不过什么?”千袭追问着。“他只不过是在表现他的绅士风度罢了,拜托大小姐你别胡乱猜测。”“真的是这样?”千袭才不相信呢。“不然你以为呢?”玫恩横竖了她一眼。(黎小沛《情字难解》)

(29)“你是故意用她来气我的?!”“不然你以为呢?”“你可真恶劣!”祝小笛毫不客气的瞪着他。(林晓筠《傲君驭心》)

例(28)(29)玫恩和杜凯杰面对千袭和祝小笛的疑问,都通过“不然你以为呢”进行反问,表示肯定的回应。

虽然“你以为呢”与反问句存在关联,但是在演化过程中反问语气逐渐弱化。一方面,“以为”后面的命题为假,“你以为呢”构成的陈述句包含说话人的否定态度,不需要再借助反问句来加强否定意义;另一方面,“你以为呢”构成的陈述句可以更加直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立场、态度、情感等,而反问句只是说话人揣测对方有相应的想法,通过对这个想法进行否定进而否定对方潜在的言语或行为。“你以为呢”的反问语气弱化,出现在陈述句或感叹句中。经过这种临界语境中的高频使用,“你以为呢”经过重新分析(reanalysis)演变为话语标记。

这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来看也是成立的。陈述句的功用在于说话人“给予”听话人“信息”。“陈述的时侯必须提供足量的信息,否则一个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一般的陈述句所应遵守的语用原则。”[9]“以为”包含说话人的否定态度,说话人的信息占有量大于听话人,信息可以顺利地传递给听话人,如许光灿曾指出,“‘认为’和‘以为’都可以用来陈述观点,‘以为’比‘认为’多的是说话人的否定态度”[10]。因此,陈述观点的系列动词(如“认为、觉得”等)和第二人称“你”、语气词“呢”搭配组合时都未能发展出话语标记用法。

“你以为呢”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以为”发生了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即逐渐丧失了动词的范畴性特征,如不能带宾语,不能受到否定词修饰,前面不能添加时间副词,后面不能出现时态助词,不能加描摹性状语等。例如:

(30)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切忌刮风,不要以为“一股就灵”。(《人民日报》1997-12-27)

(31)我们曾经以为中国队被抽到C组,对打进十六强会带来希望,然而,C组竟有两支队伍打进四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6-29)

(32)当死亡袭击孙光明手下的孩子时,他粗心大意地以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去拯救。(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上例中,“以为”前面分别出现否定词“不要”、时间副词“曾经”和描摹性状语“粗心大意地”,而话语标记“你以为呢”中“以为”的前面不能添加这些成分,如“*你不要以为呢”“*你曾经以为呢”“*你粗心大意地以为呢”。

可见,反问句是话语标记产生的重要语境,尤其是充当应答语时。刘松江指出,“反问句是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实质上是对自己感情的渲泄”[11]。郭继懋指出,反问句“总含有‘X不合乎情理’这种隐涵意义”[12]。正是这种特殊的语用功能促使反问句成为话语标记得以产生的重要语境,如“你以为呢”对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肯定回应是理所当然的,传递出认为对方原有的想法不合情理的隐涵义。除了“你以为呢”,借助反问句充当应答语而产生的话语标记还包括“可不是”“谁说不是”“谁知道”等。

“可不是”“谁说不是”均包含否定语素“不”,借助反问形式表示肯定应答。“可不是”在反问句中表达肯定意义高频出现后,反问语气弱化,在对话语体中表示肯定应答;①参见张先亮《“可不是”的语篇功能及词汇化》,《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第225页。话语标记“谁说不是”的产生:“在原否定性反问句中通过语用推理形成的,原反问句的整体语义及语境构架是其来源以及诱发基础。”[13]例如:

(33)“那天我生日,我吻了你,是不是你第一个初吻?”“可不是?”素心鼓起腮:“我恨死你!”“哈!”尤烈吻一下她的手心。(岑凯伦《八月樱桃》)

(34)“先去看看南星,好不好?”“好哇。”绕过一条街,找到了南星。“上学吗,小坡?”南星问。“可不是。你呢?”“我?还没到一号呢。”(老舍《小坡的生日》)

(35)老爹见了这副景象,大怒道:这就是无双吗?而孙老板闭上了眼睛说道:谁说不是?就是她。(王小波《青铜时代》)

(36)罗维民有些发愣,然后故作轻松地说,怎么了你,咱们这号人,只有受苦受累的份,就算想搞点腐败什么的也不知道该过哪个坎,该入哪道门,在一起八九年了,你还看不出我是个啥样的人?赵中和说,谁说不是,我琢磨了好半天了,怎么也琢磨不出个道道来。(张平《十面埋伏》)

例(33)“可不是”为反问句,后面的标点符号为问号。通过反问的方式对对方的提问“是不是你第一个初吻”进行肯定回应。例(34)“可不是”演变为话语标记,其后的标点符号为句号。例(35)(36)同理。

“谁知道”原为肯定形式,借助反问表达否定功能。董秀芳指出,“‘谁知道’在反问句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词汇化就是从反问句的语境中开始的”[14]。例如:

(37)听傩喜先生说不知道,二牛就心中一惊。“她不来了么?”“谁知道?”可是傩喜先生即刻就看出二牛的失望了,便接着说:“既知道我还在这地方等候,她会来的。”(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

(38)她笑着说:“今后再见我就该装和我不认识了吧?”“怎么装得出来?”我也笑着说,“不会。”“还再见吗?”“谁知道,也许,都在一个城市里,没准哪天就遇到了。”(王朔《给我顶住》)

除了上述固化的话语标记,还存在演化中的语言现象,如“不然呢”。“不然”具有形容词和连词两种词性。充当形容词时,表示“不是这样”;充当连词时,表示“如果不这样”,后面跟结果小句。“不然”和“呢”组配构成“不然呢”,表示反问,倾向于在对话语体中充当应答语,即对前一话轮说话人的疑问作出肯定回应。例如:

(39)吴京:很多人都问我“吴京你是怎么坚持的,遇到问题怎么办”,我的回答始终只有三个字:“不然呢?”这就是我的态度。(《解放日报》2017-08-11)

(40)“是和赵又廷吗?”记者追问道,“不然呢?”高圆圆笑着回答说。(《华西都市报》2014-09-04)

例(39)(40)吴京和高圆圆面对提问时都通过反问的“不然呢”进行肯定回应。如果反问语气进一步弱化直至消失,“不然呢”就很可能会演变为充当肯定应答的话语标记。

“你以为呢”“可不是”“谁说不是”“谁知道”等均借助反问句实现以问代答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话语标记。胡习之指出,“‘以问代答’,顾名思义就是不按常规对对方的提问给予解释,而是用提问来代替回答”[15]。借助反问以问代答的方式,可以加强表达,使信息或情感更加凸显。

(二)主观化

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具有观点附和和观点驳斥功能。观点附和功能意味着说话人对交际对方的话语内容持肯定的主观态度,观点驳斥意味着说话人对交际对方的话语内容持否定的主观态度,均属于主观性现象。“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6]

原结构“你以为X呢”中“以为”的宾语X为新信息,为信息传递的焦点。随后“你以为X呢”的信息传递功能弱化,重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X脱落,“你以为呢”产生。伴随着主观性的进一步增强,“你以为呢”的反问语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形成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可见,话语标记“你以为呢”产生的主要动因为“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

需要说明的是,话语标记“你以为呢”中,第二人称代词“你”指称真实会话场景中的交际对象,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交际角色,通常读重音。通过反驳的方式对交际对方“你”进行肯定回应,有违礼貌原则,因此话语标记“你以为呢”倾向于分布于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如夫妻、朋友等。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中,言谈双方会降低话语内容和形式上对礼貌的要求,甚至可以故意通过不礼貌的方式来彰显彼此的亲近关系。例如:

(41)文丽:这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带个孩子,她还能找什么好的呀。

佟志:这话说的,男的也不是只图个年纪什么的。要说遇上那样的男的,那咱燕妮也看不上他。

文丽:你以为呢,那男的看女的,可不就图年纪。(王宛平《金婚》)

(42)焦阳:哪个呀?鼻子呀?别杵我,痦子。

管静竹:长脸上啦?

焦阳:你以为呢。假牙摘不摘啊?

管静竹:真可惜。(秦悦《嫁衣》)

例(41)“文丽”和“佟志”是一对夫妻,例(42)“管静竹”和“焦阳”为男女朋友关系。双方的关系平等亲近,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你以为呢”的反驳力度和减轻对方面子的受损程度。

五、结语

“你以为呢”借助反问实现以问代答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演变为语用层面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你以为呢”通常分布于对话语体的回应话轮中充当应答语,倾向于位于回应话轮的开头,充当前言成分。主要功能为:位于会话邻对中对交际对象的话语做出回应,具体包括观点附和和观点驳斥两小类。观点附和标记体现出立场一致特征,观点驳斥标记体现出立场对立特征。“你以为呢”演变为话语标记的动因为主观化,机制为临界语境中的高频使用与重新分析。

猜你喜欢

观点话语交际
情景交际
画与理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用映射的观点证明一道几何题
雷人话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