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人才跨专业教育模式探讨*
2021-12-02林为平潘燕霞徐煜凌王诗忠
林为平 潘燕霞 陈 旻 徐煜凌 王 喆 王诗忠
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模式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趋势,与医疗服务范围的拓展和卫生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紧密相关。当前,涉及健康领域的IPE正在全世界范围变得更加普及,跨专业学习结果和能力已被许多国家纳入注册和认证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基于IPE发展中心的工作,将IPE定义为“来自两个或多个专业的学生相互或共同学习,通过有效合作来改善患者健康”。《柳叶刀》杂志委员会提出,卫生专业人员的教育要与现实需要的变化统一步伐,应该打破医学教育的专业分类,运用基于团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团队一起提供医疗服务[1]。
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发展标准也已经将“为医学生提供IPE机会”作为教育认证的较高要求来引领[2]。2020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需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要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积极开展了IPE实践,大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1 医学IPE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新时代背景
1.1 医学IPE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早在1960年,欧美国家的卫生与社会照护行业引入IPE模式,通过两个或两上以上不同专业的医疗团队合作,加强对患者和老年人的评估与管理,既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性、也提升了照护质量[4]。随后医院在临床医疗中逐步开展IPE培训,旨在帮助医务人员获得促进团队协作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加强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成员间的信任与尊重,从而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全面提升整个国家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构建全球医疗-健康互联网》的报告中推荐了IPE模式,认为医务人员或健康管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接受多学科跨专业合作能力的培训,才能有助于促进多专业间的交流,加快全球医疗与健康事业的发展[5]。同时,国外研究认为,应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IPE,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团队协作技能和态度,以便在将来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进行不同专业间合作,提高工作成效。IPE教学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最早开展IPE教学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护理专业和香港大学护理专业,学生接受IPE后,其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认同感和跨专业学习成绩都比培训前明显提高[2]。
1.2 医学IPE的新时代背景
1.2.1 疫情提出的新挑战
医学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民生命健康。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一次重大考验。疫情防控彰显了医学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也暴露出当前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传染病预防、突发医疗公共事件的处置等在医学教育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和规划尚未完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转变;医学教育的完整性未得到充分认识,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乏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新医科”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等等[6]。疫情为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1.2.2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7]。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传统的比较单一的疾病治疗向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的多元化、多层次体系转变。这些理念的转变和现实需求引导着各类卫生健康从业人员通过广泛合作,来完成各项复杂而具体的医疗照护工作。医学教育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医学生的跨专业团队合作能力,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
1.2.3 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2010年,《柳叶刀》发表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以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为重要特征、基于系统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8]。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新理念的推行和教学新方法的推广,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新医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医学教育正在努力提升医学人才胜任力培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健康需要,其中医疗工作者间的沟通协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IPE的行动倡议框架,希望通过IPE克服专业界限,满足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为促进IPE的有序进行,多个IPE与协作专家小组均构建了IPE的胜任力框架[9],其中普遍强调了角色与职责认知、职业道德、冲突解决、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学习与反思等关键要素。在IPE活动中,初期主要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案例学习和在线学习,后期则多通过临床教学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团队学习与跨专业实践,如在医疗服务单位参与多学科团队会议,让学生团队参与管理跨专业诊所。
2 IPE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2.1 IPE模式的优势
相比传统单一专业的教育模式,IPE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跨专业合作能够“维持学生、工作者、患者或客户、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最佳医疗效果的过程”[1]。对学校而言,多专业在多学科领域内的交叉、融合对于凝练专业方向效果明显,进而有助于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群,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专业发展方向[10];对学生而言,基于团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对团队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其他专业岗位的认知,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工作体系;多专业的学习背景能开阔其专业视野,拓宽专业口径,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卫生健康系统而言,IPE模式能有效增进医护人员合作、明显减少医疗差错、合理降低医疗成本,增加患者安全性,改善患者照护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11]。
2.2 IPE模式面临的挑战
与国外IPE的开展现况相比,国内IP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与挑战。首先,欧美国家的医学健康机构已将跨专业能力纳入医学教育认证标准,国内在这方面政策的滞后性导致跨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其次,当前国内医疗体系尚缺少系统的跨专业协作观念,对IPE的开展并无强烈的动力与需求。此外,尽管学科交叉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较多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结构式教育为主,与临床实际需求有所脱节,各专业间的“隔阂”长期存在。
3 基于新医科建设的IPE实践探索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定位,贯穿落实新医科建设要求,积极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IPE教学实践,探索构建“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搭建IPE创新平台
新医科建设要求在“医教协同”基础上完善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专业交叉融合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有IPE教学实践的核心理念。为此, 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联合养老政策研究机构、康复设备公司、养老机构等创新要素和力量,组建了福建省康复养老与产业促进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并获得省级立项。学校还成立了健康学院和卫生健康研究院,按照“新医改”对健康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打造大健康专业集群,培养具备跨专业能力和视野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3.2 构建IPE教学模式
大健康人才班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多学科专业教师团队的协作。大健康人才班课程设置是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为核心, 整合全科医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中医药、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护理学、营养学、公共卫生九大专业的相关内容,构建了两条主线、三个环节的IPE模式,培养具有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见图1。
图1 福建医科大学IPE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3.2.1 IPE模式的两条主线
一条是全程围绕“健康养老”主题。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把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各环节,围绕“健康养老”主题,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另一条是有效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竞赛、创业训练、创业孵化和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点-面”结合,以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大学生以“创业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标未来工作岗位,推动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相互融通。
3.2.2 IPE模式三大实践环节
理念塑造、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构成IPE模式的三大实践环节。通过线上微课、线下讲座和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卫生健康形势与政策、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职责的理解、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知识与技能训练环节,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和实践导向式学习、结合具体案例融入多专业的教学,如疾病治疗(全科医学)、功能恢复与提升(康复、护理)、心理健康、预防复发(公共卫生、营养、运动康复)、回归家庭与社会(社会工作、职业康复)。树立人的整体观,全方位了解疾病对人的身体、心理、个人活动、社会参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在健康养老相关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在IPE培训过程提升学生对本专业及其他专业角色的理解,增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3 探究IPE的运行机制
批判性思维、合作型学习、问题导向是实施IPE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在IPE过程中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破专业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通与综合。为此,大健康人才班通过实施微专业培养计划,着力把握三个要素,探究跨专业融合的运行机制。
3.3.1 推动整合课程建设
着力解决“如何促进新知识融入个人专业背景”的问题。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健康养老”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让学生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在“健康养老”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从业能力。课程设置具有交叉性和挑战度,着力于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计侧重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式学习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学会参与协作,用不同的照护模式充分满足患者需求。
3.3.2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着力解决“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作用”的问题。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2年~3年,教育教学过程采取团队创业实践导向、学业创业双导师制。学员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于大健康人才班所修学分部分可作为公共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学分。完成规定学分后,授予福建医科大学微专业证书。
3.3.3 加强教学机构建设
着力解决“跨学院跨专业教育的学院、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大健康人才班的主要做法有:学生归口管理,以健康学院为主,相关学院配合协调;建立经常性的IPE教学沟通机制,各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内容安排;对学院、教研室和职能部门等组织建制进行长远布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实现专业间协同发展。
4 结语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可以看到人民健康始终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综合尺度。然而,现有的健康服务人才队伍以及人才培养路径逐渐不足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以高龄化、失能化、慢病化、空巢化为主要特点的老年人口健康形势必将给我国卫生与健康战线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福建医科大学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和大健康社会需求,在IPE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一方面,希望推动优质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输送适应当前乃至未来健康形势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卫生健康服务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试图弥合IPE实践中“导向与需求、意愿与方法”之间的差距,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IPE模式与方法,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跨专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以满足当今医疗改革新形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