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1-12-02许保疆段亚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技人才大省

许保疆,赵 博,游 一,李 豪,李 立,段亚魁,李 欣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1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广大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三农”短板弱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也需要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面对风险挑战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1.3 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瓶颈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还没有达到峰值,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尤其是优质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下降,未来国内人地矛盾的状况会进一步加剧[1]。要在国内有限的土地资源背景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丰产丰收,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靠科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农业科学问题。

1.4 是持续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涌入,国内农业生产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2]。国内农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持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不断创新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2 当前河南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和规模与河南农业大省地位不匹配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和重要粮食生产加工大省,全省人口超过1×108人,耕地面积815.27×104hm2,农业科技人才在河南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农业科研系统仅有在编职工4 700余人(含事业全供、差供、自收自支),分散于全省50家农业科研单位。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在编职工总数不足千人,不仅在编职工总数远远低于周边省份如山东、河北、湖北、安徽等省级农科院,每千公顷耕地农业科研人数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与河南全国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的。面越来越繁重的“三农”工作任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过少、规模过小,不仅不利于全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也极大地制约了河南农业强省目标的快速实现。

2.2 科研力量分散

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一套密切分工涵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保障体系。目前,在全省农业科研系统中,除1家省级农科院外,还有20家省辖市级农业(蔬菜)科学研究院(所)和29家县(市)级农业科学试验站(农科所)。然而,由于省、市、县农科院(所)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彼此之间互不统领,且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解决全省重大农业科研问题时河南省科研力量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在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平台共享、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很难做到全省“一盘棋”统一谋划和梯度安排。在现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下,各研究机构存在研究内容同质化、方向任务重叠、高效协作机制缺失、资源共享不畅、低水平重复、突破性成果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河南省在区域重大问题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综合技术方案集成中的主要限制因素。

2.3 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一家一户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渐不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农业生产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亟需一大批掌握农业科研前沿科技,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领军人才[3]。目前,河南省农业科研人才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农作物遗传育种、良种繁育、高产高效模式推广等传统领域,而在高光效技术、高固氮技术、高蛋白玉米、生物种业、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等创新型领域研究相对欠缺,在现代农机、智慧农业、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品牌运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相对不足,人才短板、“偏科”问题还比较突出。

2.4 人才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创新推广动力缺乏等问题。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乡村人才培养、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县域人才统筹使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对于激励和保障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一线,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相关细则还未出台,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评价“惯性思维”,目前河南省对于农业科技人才考核仍主要是论文、专利、成果等简单化、趋同化、数量化“硬性指标”,导致人才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不够精准和聚焦,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许多困扰。此外,在一些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方面,还存在管的过死的问题,导致成果推广与成果持有人利益挂钩不紧密,挫伤了农业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积极性。

3 推进河南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三农”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站位“三农”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全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战略需求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目标任务,高起点编制未来5年河南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资源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建立人才引进、开发和奖励制度等具体举措,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全力打造一支立足河南、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强化农业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三农”工作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做好河南“三农”工作必须“科”字当头,确保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切实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因此,必须保有一支具备一定数量和规模、立足河南“三农”实际、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的农业科研队伍,在省、市、县三级分工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针对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和规模与河南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的问题,建议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并参考农业发达省份农业科研队伍建设情况,适度增加河南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编制数量,确保农业科研单位能够进一步充实人才力量、增设新兴学科、拓宽研究方向、强化服务能力,更好担负起新时期河南“三农”工作任务。

3.2 统筹谋划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鉴于目前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问题,建议学习借鉴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江苏、湖北、山东等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成功经验,由省内优势农业科研机构牵头,联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等协商,组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要素跟着市场走的“研发团队+研发平台+公司”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组建联盟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整合各成员单位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农业科技有效供给能力和科技信息的共享共用程度,构建多学科多主体协同创新新机制,打造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实现河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有效解决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力量分散问题。同时,围绕限制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统筹制定全省农业科研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设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重大专项,新建一批集科研、生产、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产品、技术、设施装备等集成与配套熟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引进培养并举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以河南当前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海外、省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方案,畅通来豫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工作、生活便捷服务等具体举措,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不断增强河南对人才的吸引力、亲和力,确保引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二是下大力气培养已有人才。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进一步创新人才成长途径,细化存量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中短期进修培养、组织专项技能强化训练、组织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组织到基层一线进行新技术推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骨干人才成长提供更富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晋升通道,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确保现有人才用得好、出实效。三是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人才队伍建设方向,准确把握国家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及时组建相关研究团队,认真做好项目申报、人才配备、条件配置、协同攻关等工作,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为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3.4 持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保障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探索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科技管理三个类别,依据类别分别设立不同考核指标。在指标分配上,在以参评人员基数为基准参考的同时,突出科研导向,赋予不同类别人才指标分配梯度权重;在人才评价上,坚持同类别指标纵向充分竞争和不同类别指标横向统筹考虑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体现人才评价的公正、客观、合情、合理,打造“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二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学术成就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评价奖励机制,通过建立科研成果、科技论文奖励制度,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管理绩效等方面奖励措施,多方位激励人才成长,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淡化人才管理行政色彩,将其回归业务工作范畴。管理上,进一步简化人才审批程序,适当增加用人单位尤其是科研团队选人、用人自主权,把更多精力放在过程监管;人才遴选上,坚持人才试用期考察制度,试用期满双向选择,摒弃简单的“一考定终身”,把牢人才遴选过程关、质量关;绩效考核上,进一步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制,严格任期目标考核,杜绝绩效考核“走过场”,防止考核结果与人才管理使用“两张皮”,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薪酬紧密挂钩,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岗位创业激情[4],持续提高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技人才大省
人力资源会计视阈下激发河北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薪酬体系研究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先进制造业:河南崛起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