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型孵化机种蛋孵化技术要点
2021-12-02张寄香
张寄香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55)
孵化是种鸡繁衍的方式,是家禽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生产雏鸡的数量和品质,对家禽养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禽养殖的快速发展也在推动着种蛋孵化技术的进步,智能化的孵化机为现代家禽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市面在售的孵化机可孵化种蛋50~3000枚不等。
对于小养殖户而言,中小型孵化机具有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的优点,养殖户在家中便可实现小批量的雏鸡孵化,但与规模化养鸡场的大型孵化机相比,中小型孵化机可能存在着设备材料差、环境控制不稳定以及突发情况时应变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受热不均、湿度过低或翻蛋不彻底[1],从而降低种蛋的孵化率和初生雏鸡的存活率,养殖收益随之下降。
因此,在购入孵化机后,不可完全依赖于机器的运行,还需要多加强人工管控,科学地调整参数,以保证孵化机有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并且在停电情况下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1 种蛋胚胎的发育
一般情况下,种鸡蛋的孵化需要21天,胚胎的发育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1 胚胎发育早期
胚胎发育早期(1~4d)为内部器官发育阶段。首先形成中胚层,再由三个胚层形成雏禽的组织和器官。外胚层首先会形成皮肤、羽毛、眼睛、口腔、耳朵、脚、泄殖腔及神经系统等。中胚层形成肌肉、排泄器官、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及结缔组织等。内胚层最后形成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上皮及内分泌腺体等。在此阶段,胚胎气体代谢微弱,水分充足,因此对通风和湿度的要求较低,但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高、过低或持续不稳定都可能导致胚胎的早期死亡。
1.2 胚胎发育中期
胚胎发育中期(5~14d)为外部器官发育阶段。雏鸡胚脖颈伸长,喙、羽翼明显,四肢成形,腹部愈合,全身被覆绒毛和羽毛,胫出现鳞片。在此阶段,胚胎发育相对稳定,将环境参数持稳,避免同时出现高温高湿即可。
1.3 胚胎发育后期
胚胎发育后期(15~21d)为体格生长和出壳阶段。胚胎生长速度增快,心、肺和血管形成,卵黄收入腹腔内进行吸收,此时开始进行肺呼吸,透过蛋壳可听见雏鸡叫声或有啄壳表现。在此阶段,蛋内的养分快速被胚胎吸收,湿度下降,蛋温升高,且耗氧量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注意提湿降温,加强通风。雏鸡一般在发育的第20d开始啄壳,此时壳内养分几乎被完全吸收,至第21d基本完成出壳,根据整体环境参数的差异,有可能导致雏鸡提前或延迟时间出壳。
2 种蛋的选择
种蛋品质是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关键因素,要严格挑选品种优良和质地健康的种蛋进行孵化。
2.1 品种来源
种蛋应来自健康无病、遗传性状稳定、未感染传染病、疫苗接种正常、繁殖能力较高、饲料营养全面且管理良好的种鸡群。本次选择的孵化品种为青脚麻鸡,该品种生长速度快、饲养成本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获利较高。
2.2 种蛋质量
选择优良品质的种蛋进行孵化,及早挑选出劣质种蛋可有效降低孵化成本,加强健康种蛋的孵化效果。首先,要求种蛋新鲜,产出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大小重量适中,青脚麻鸡种蛋的蛋重以55~65g较好[2]。其次,蛋形结构应完整,蛋壳质地致密均匀、厚度适中(约在0.27mm~0.37mm之间),排除裂痕蛋、软壳蛋和畸形蛋。此外,要求蛋壳表面干净,无明显污染。
2.3 种蛋质量指标测定
种蛋质量指标根据养殖户个体需要和条件进行测定。主要包括感官鉴定、蛋形指数、哈夫单位等。
2.3.1 感官法
观察种蛋的外观指标为感官法,就是采用肉眼和听觉观察。肉眼观看种蛋的颜色是否正常,出现斑点或气室较大的种蛋表明存放时间过久,不建议用于孵化;触摸蛋壳表面检验是否光滑,如若手感凹凸不平,则可能来源于营养不良的种鸡;轻轻摇晃种蛋听其声音,蛋内有晃动感则表明种蛋发生变质,不可进行孵化。
2.3.2 照蛋透视法
透视法一般是指采用照蛋器照蛋的方式,对种蛋的蛋壳结构、入孵种蛋气室的大小、位置、有无受精等情况进行透视检查。照蛋的动作要稳、准、快。左手拿蛋,右手用照蛋器从气室一头贴合蛋壳照射,观察气室腔是否偏大、有无歪斜等。照完后种蛋大头朝上放置。
2.3.3 抽验剖视法
抽验剖视法即对随机抽选种蛋进行剖视测验,测其哈夫单位、蛋形指数等指标,以便更进一步判断种蛋的品质。
哈夫单位(Ha):哈夫单位可体现种蛋的新鲜度和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为:先称量蛋重(W),随后测量浓蛋白高度(h),用蛋白高度测定仪取三点测量蛋黄边缘蛋白的厚度,求得平均值即为浓蛋白的高度,带入计算公式:Ha=100×lg[h+7.57-1.7×(w0.37)],新鲜蛋的哈夫单位应在70~80之间。
蛋形指数:用游标卡尺测定种蛋的长径与短径,长短径之比即为蛋形指数,可参考比值为1.3~1.35,比值过高,则蛋形偏长,反之则蛋形偏圆。
3 种蛋和孵化机的消毒
3.1 种蛋消毒
种蛋表面的粪便和污物携带有病菌,而蛋壳排布有致密的气孔,当蛋壳表面病菌较多时,可能会进入蛋内,导致发育的胚胎感染。因此,新鲜种蛋要及时进行擦拭,将表面明显污物擦净后在放入蛋盘内贮存,一个星期以内入孵可将种蛋大头朝上码盘贮存。待需要孵化时,需对种蛋表面进行消毒,种蛋消毒的常用方法有浸泡消毒、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等。对于个体养殖户而言,种蛋数量不多,可选用浸泡消毒,其消毒效果良好,参考方法如下:
取一大容器,将清水煮沸,待水冷却至40℃左右,加入适量高锰酸钾进行溶解,配制成浓度约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将种蛋轻轻放入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充分浸泡3~5分钟后取出,将种蛋大头朝上放入孵化盘内码盘,放入孵化机内准备预热。
3.2 孵化室和孵化机的消毒
中小型孵化机空间狭窄,清理消毒时易留死角,因此,在进行消毒前,应对孵化室和孵化机进行彻底的清理。首先,将孵化机内可拆除的装置取下进行彻底的刷洗和晾晒,如码蛋盘,孵化机箱内可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擦拭,除去死角污垢,常规清理完成后,便可进行消毒。
孵化室消毒可采用熏蒸法,此方法病菌的杀灭效果较好。按室内每立方米用14mL 40%甲醛溶液、7g高锰酸钾的比例,将配制好的甲醛溶液,小心倒入装有适量高锰酸钾的容器当中,随后立即紧闭门窗,待其熏蒸半小时以上,开窗通风。
孵化机可选用0.1%新洁尔灭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此消毒方法杀菌效果好,且新洁尔灭的刺激性较低,对种蛋几乎无不良影响,是比较理想的消毒液。用喷雾工具对孵化机内的加热箱、蛋盘架、通风口等易产生死角的区域进行彻底消毒,自然晾干。
4 孵化过程控制
通常情况下,中小型孵化机的使用频率较低,为确保孵化机在种蛋孵化期间不会出现明显故障,需要进行预运行24h以上,即在放入种蛋前,按照种蛋孵化条件设置相关参数如温度、湿度、通风和翻蛋频率等,运行过程中,在每个蛋盘上方放一温湿度计,检验各层指标是否达标且稳定,如若发现温湿度计显示数值与机器显示器明显不符,需要及时按照说明书指示进行校准。一般情况下,中小型孵化机中层蛋盘指标相较于两端稳定,上下层由于更加靠近加热板和加湿器,可能出现温湿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因此需要人工调节。
4.1 温度设置
依据种蛋胚胎发育的需要,孵化的第1~11天温度建议控制在37.8℃左右,孵化的第12~21天温度建议控制在37.3℃~37.5℃之间[3]。由于不同孵化机的供温效果不同,可根据种蛋照蛋时观察到的孵化进度来灵活调整温度,即“看胚施温”:温度过高,则胚胎发育较快,反之则发育较慢。
中小型孵化机的温度感应装置较为简单,温度探头一般只能感应部分区域的温度,且读值不稳定,为确保孵化机的温度适宜,在每层蛋盘的两种蛋之间放一支温度计,每两小时查看并记录一次温度。若发现蛋盘之间的温度相差1.5℃以上,则将两蛋盘进行调换,保证各蛋盘受热均匀,对于中小型孵化机而言,建议每间隔半天,将上层蛋盘与下层蛋盘进行调换。此外,室温的控制也同样不可忽视,建议控制在22℃~26℃之间。
4.2 湿度设置
湿度是孵化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孵化时湿度较偏低小,种蛋内水分蒸发过快,导致囊绒毛膜复合体变干,不利于二氧化碳的排除和氧气的吸收;湿度过大,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两者都会影响孵化率和健雏率。
种蛋孵化时期关于湿度调节的基本原则是:中间平,前后高。鸡蛋胚胎发育的适宜相对湿度为50%~70%。在孵化前期,羊水和尿囊液逐渐产生,水分则是重要的原料,此阶段湿度应在60%~65%之间;在孵化中期,胚胎水分高,开始排除胎液,此时的湿度可降低至50%~60%之间;在孵化后期,保持较高的湿度,可防止羽毛与壳内膜发生粘连,至出壳阶段,可继续提高湿度,利于雏鸡的啄壳,因此,此阶段的湿度应维持在65%~70%之间。
中小型孵化机一般通过底盘水箱加热,利用水蒸汽来提高湿度,下排种蛋湿度较高,而上排种蛋湿度往往偏低,因此,在孵化后期,尤其是出雏期,可通过室温无菌水喷雾的方式来补充湿度,注意不可直接喷在湿度感应器上方,否则将使显示器的显示湿度比实际水平偏高。
4.3 通风设置
在正常通风条件下,孵化机中的氧气含量应维持在21%,二氧化碳含量低于0.5%。随着胚胎的器官发育,胚胎将从尿囊呼吸转为肺呼吸,这将使得胚胎的氧气需要量大大提高,此外,当孵化机内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即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时,胚胎发育迟缓,死亡率提高,可能出现胎位不正或畸形等现象。因此,应注意孵化器内通气孔位置、大小和进气孔开启的程度,以控制孵化器内空气的流速、路线。
中小型孵化机的通风效果较差,为保证通风效果,室内大环境和机内小环境都要注意通风。首先,应注意孵化室大环境的通风,在避免出现对堂风和贼风的前提下,打开门窗,此外,调节孵化器内通气孔位置、大小和进气孔开启的程度,一般孵化初期,气孔只打开1/4~1/3,孵化后期逐渐加大,至孵化第19天时气孔应全部打开。
4.4 翻蛋设置
有规律的翻蛋可避免种蛋胚胎与壳膜发生粘连,促进胚胎的活力,使胚胎感温均匀。翻蛋频率可设定为1次2h,翻蛋倾斜角度为±45°,若孵化器需要手动翻蛋,可以每4~6h翻蛋一次。在孵化的第20天,停止翻蛋,利于雏鸡啄壳。
4.5 照蛋
照蛋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胚胎的发育情况,胚胎发育的快慢可间接反映环境参数的设置是否合理,还可及时挑出破损蛋、死胚蛋和无精蛋。
一般情况下,在21天孵化期内,共进行三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在孵化的第5~6天,正常的胚胎由于眼部发育使得色素大量沉积,照蛋时可见胚胎形成明显的黑点,可称之为“单珠”,胚胎血管呈放射状分布。而无精蛋、死胚蛋光照时则透亮澄清,蛋色浅黄发亮,无明显黑点。
第二次照蛋在孵化的第10天,尿囊使气室之外的整个胚蛋都布满血管,俗称“合拢”,对着胎龄增加,胚蛋透光性降低。
第三次照蛋在孵化的第18~19天,胚胎的卵黄囊收缩,蛋黄被腹腔吸收。照蛋可见气室有黑影闪动,实为雏鸡翅膀的闪动,此现象俗称为“闪毛”。
照蛋的注意事项:照蛋时需将蛋盘取出,因此,需要保证室内温暖,每次仅取出一盘,并在20分钟以内完成照射和筛选,也可根据种蛋孵化效果,缩减照蛋次数。
5 出雏过程管理
5.1 捡雏
孵化条件正常的情况下,雏鸡可在8~10小时内完成出壳,有明显出壳高峰期。中小型孵化机提供的环境不稳定,雏鸡出壳后,身体失去蛋壳和胎盘的庇护,因此需要及时将雏鸡捡出,转入环境稳定的育雏室内。
雏鸡大多在孵化的第20.5天出雏,在孵化机温湿度稳定的前提下,每4h左右打开机门捡雏1次,动作要做到轻、快且稳,也可以在出雏量达到35%左右时捡第1次,出雏量70%时捡第2次,至孵化期最后阶段进行扫盘,检出所有已完全出壳的雏鸡,对异常表现的雏鸡实施助产。
5.2 人工助产
在种蛋大批出雏后,需将壳膜枯黄的雏鸡与壳膜粘连处轻轻剥离,把头、颈、翅小心拉出壳外,在放入孵化机内令其自行挣扎出壳。
蛋壳膜湿润发白的胚蛋,不能进行人工助产,出壳后多为弱雏,无经济价值。
6 小结
中小型孵化机作为一种售价便宜,操作简单,体型便捷的孵化工具,可以让小型养户轻松实现居家孵化。但是,单纯依赖设备的自动化调控,还难以保证雏鸡孵化的效果。在规范应用孵化设备的同时,更要加强科学的管理,灵活应用辅助工具,为种蛋提供更加适宜的孵化环境,由此才可降本增效,获得数量更多、体质更好的雏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