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途径探赜

2021-12-02张平娟闫改珍贾卫东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教育

张平娟,闫改珍,王 岳,贾卫东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时,势必做出调整甚至深层变革,迎接社会创新型人才新标准的检验。“双创”背景下,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的推动日益加强,我国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社会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汇集集成电路等产业工程科技人才,其在高校所对应的专业教育亟需增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吸收与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重要着力点。高校应通过深入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首先,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易于实现专业知识向社会经济价值的转换,用专业知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从高校的专业教育角度看,高校主动开展融合教育延展了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立体结构,所培养的人才更趋复合性、更具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从高校的社会功能角度看,融合教育促进了大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1]。

其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传统理念引领下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强调对“知”的追求。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对拓宽学生知识广度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两者融合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既有传统理论知识的充分掌握又具备创新思维,提高了高校与社会之间人才供需适配度。

再次,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专业教育所具有的特征导致高校开展的专业教育吸引力先天不足,这在互联网大幅普及所催生的社会高度信息化时代尤为显得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及时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更具灵活性,也更贴近社会发展态势。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2]。

最后,丰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教学成果是指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方案、论文、著作、经验总结等。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规范化的教学轨道,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比较成熟,一门新的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只需要沿着“历史的足迹”按部就班就能够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围绕着这种模式产生的诸多教学成果同质性愈加凸显[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新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逐渐被创建和广泛推广,教学成果的积累也会更加丰富,从而获得更佳育人效果。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概念阐释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范畴内,涉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四个基本概念。厘清以上概念的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实际教育行动中更易把握教育规律及其本质。

2.1 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Innovation)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指的是“首先”,以前未曾出现或发生,即第一位。社会中一些具备综合各种创新要素且进行有效组合,使之在一定的管理和运行下创造新价值的人,谓之创业者,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过程谓之创业,相对于技能型人才在既定框架下的发明、创造和管理,创业行为更加具有创造性、引领性和实践性。创新教育强调树立创新意识,促进受教育个体个性化发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4]。与之对应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如何开办企业“当老板”,而且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将创业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学生。高校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引入“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业大赛的模拟训练。国内于2010首次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综合性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基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强调了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开创精神和能力素质,有别于“创新+创业”教育。

2.2 专业教育

历史产生背景决定了当前高校的专业教育仍然具有高度同质性、复制性和标准化特征,从这些特征依然可以窥见工业化痕迹。国内教育管理部门将专业教育定义为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教育,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成为在特定行业岗位上开展研究或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才。此外,有观点认为“专业教育即将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按照社会职业分类划分而对学生实施的专业知识传授行为”[5]。当今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由“统一标准”逐渐走向个性化。在高校,专业教育则表现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所做出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从管理机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及教师认同等方向,对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现状,综合表现出管理机制分离、师资发展不平衡、教育理念不同步、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认可度不同等方面。

3.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管理机制分离

高校专业教育伴随着高校的创立自然产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统筹管理历史性归口至高校内设机构教务处等部门。由高校教务部门主导、教辅部门配合、二级院系具体落实的专业教育管理机制被普遍认同后逐渐得到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多是在学生管理人员的推动下开展,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多由此类人员落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综合国内高校状况仍然可以看出,与专业教育教学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牵头单位在教务处或直接单独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但具体业务管理仍集中在学生处、团委或就业等部门[6]。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分离导致两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个部门的政策无法与另一个部门的政策保持协同,这种人为的割裂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师资发展不平衡

在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专业教师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已经非常丰富,长期的一线教学更加促进了他们对教学技巧的熟练把握,高校的科研职能激发了专业教师在科学研究上独树一帜,将丰硕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专业教育中,提升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推广以来,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发展瓶颈。为应对这一难题,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吸收管理学专业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去。擅长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对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缺乏实际经验,尤其是他们并无开创企业所应具备的技能或素养,而管理学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教育时,也因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对创业过程的感同身受,容易“照本宣科”地泛泛而谈[7]。

3.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不同步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多指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教育观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总的看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所催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突出了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技能培训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而专业教育作为一种成熟教育模式体现出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型技能人才。对以上理念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看出二者之间的位差。

3.4 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认可度不同

高校教师早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以相对单一的专业教育为主,这种成长经历导致教师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时更加注重专业教育,而对专业教育之外的内容认可度较低,甚至对专业教育内容所采用的非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认同。作为新生事物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模式,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阻力。

4 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融合策略

2015年以来,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同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仍存在诸多主客观因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新时期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更新教育理念,革新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新发展态势进校园、完善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的反馈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内容和教育方式对接上进行深度探索。

4.1 以新的教育理念落实教书育人根本任务

对于长期立于“教书”这一具体任务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做到教书育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了新形势,树立了新理念,明确了育人新任务。教育部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还对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直接参与育人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辅导员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师资力量,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教师在落实教学任务时同样需要转变理念,力争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把创新创业活动和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竞赛提升到“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高度。

4.2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优化动力来源于国家政策指引或现实问题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也不例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优化革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现实路径。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为目标,探索新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势在必行,有利于调动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从调研的高校来看,教务部门直接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但独立设置创新与创业教育部门也体现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学生处、团委或就业等部门作为管理部门易形成行政力量,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伊始有利于开创工作局面,长期则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基于此,创设教务部门直接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形势下的优势选择。

4.3 电子信息产业新发展融入专业教育

工业化时代的转型催生信息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规模日益扩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5G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推动信息技术设备革新及需求增长的新动力。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些处于应用前沿的革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诞生新的信息技术企业,自然形成了生动的创新技术发展和典型的创业案例。在保持经典的电子信息理论知识系统完整的框架下,将创新技术发展和创业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案例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8]。

4.4 教学环节体现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维度

侧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专业教学模式相对封闭,这种教学模式长期积累,较易将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打包,形成知识闭环,失去与社会新知识体系的交换,所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处于高校之外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且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进步不断衍生出更新的人才需求标准。调查发现,社会企业人才需求新标准更多体现在对人才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岗位创业能力上。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与高校所培养人才质量方向的吻合度是一把“量尺”。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具体指向,进而体现在专业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量尺”的社会人才。

4.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注重自身学科结构和专业特点,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要求下,应结合本专业资源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按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引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建设具有本校和本专业资源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自身较为完备,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求中承担并完成了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面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时,如何对接好作为实践重要手段的“第二课堂”仍需不断探索融合路径,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效用。

5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突显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认知的优势地位及积极作用。目前融合度较低仍是短板,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佳。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探讨的融合策略自然有务实之处,但仍缺少实际应用的检验,具体效果尚需观测,在实际运用中反复检验和修正是形成较为理想机制的有效途径。此外,在融合中怎样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竞赛作用的引领作用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