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进展分析

2021-12-02韦仲梅

今日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电针偏瘫康复训练

韦仲梅

(平南县中医医院,广西 平南,537300)

脑卒中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致残率可达到70.00%以上。脑卒中为急性起病,发生缘由为脑局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现阶段,临床对该疾病治疗并无统一标准,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得到了临床医师、患者的一致好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功能严重障碍者。脑功能重组为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的重要依据,中医针刺可有效缩小梗死体积,将缺血性病理损害程度,同时通过对神经肽、地质等方面的调节,对脑功能形成保护[2-3]。为此,本文围绕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进展展开以下综述,以期为临床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有效资料,内容如下。

1 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优越性

1.1 对脑部供血、微循环进行改善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存在浓稠性、聚集性以及血流速度缓慢等特点,整体处于低灌注状态,不利于代偿、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而针刺可对血液高黏状态进行改变,将血小板、红细胞的聚集力、黏滞性降低,加快血管修复、再生速度,令脑血流量增加[4]。卢英等[5]研究中,78例急性脑卒中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与试验组(常规药物+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红细胞变形率、血黏度等),得到了显著改善,进一步加快了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屈彦等[6]研究中,使用双侧颈总动脉栓塞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脑卒中模型,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即2Hz、15Hz,穴位为足三里,之后对血流的改变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不同频率下,两组脑血流量均有所增加,由此提示,对足三里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将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量进行提高。

1.2 改变病理形态学 针刺可将脑梗死体积缩小,令缺血性病理损害程度减轻。杨余华等[7]研究中,采用改良的开颅热凝法,在闭塞大脑中建立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术后对百会、大椎等穴位进行针刺,并取脑组织行H-E染色,以便对病理改变进行观测。显微镜观察显示缺血组织神经元细胞核发生变形,核内易染色质增多、电子密度增高,网状结构消失;同时,细胞器出现减少或变形,结构不清晰;以及,线粒体呈现气球样肿胀,粗面内质网几乎部件;质膜结构不清晰或消失产生断裂;但应用电针治疗后上述病理形态发生改善,且大部分神经元结构、细胞器完整。

1.3 将神经可塑性增强,对细胞凋亡抑制 Eph/Ephrin属于目前已知具有最多成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家属,Eph为家族中的受体,Ephein为Eph的配体,此家族多数成员会在神经系统中以独特的重叠模式进行表达。Eph/Ephrin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占据较高表达形成,而成熟后会趋于逐渐下降状态[8]。而Ephrin-A5在脑梗死后的表达变化会与神经可塑性产生密切关联,罗琴等[9]研究中,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9只,将其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电针治疗组。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中的大鼠采用热凝法,在大鼠大脑中行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在脑缺血的1周、2周以及第4周对各组大鼠脑缺血区皮质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与Ephrin-A5表达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电针组在治疗第1周时树突棘密度处于明显升高状态,并持续至治疗的第4周;同时第一周Ephrin-A5明显处于升高状态,但随后发生下降,并在第四周时下降至最低。研究者认为电针治疗可加快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最终的机制可能在于可对Ephrin-A5的表达进行调节,且对树棘突的可促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现阶段,针刺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仍是需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且针刺结合其他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也在临床研究的课题中,例如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促进p-CREB表达等。

2 康复训练治疗

2.1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卧床休息是保障脑卒中过渡危险期的必要措施,但长期卧床同时也是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家中的重要因素,可加重残疾程度,严重时其后果高于脑卒中影响,以及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10]。康复训练是通过被动、主动运动、呼吸体操、变换体位、增加感觉刺激等方式,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皮肤其他依附组织的压疮与萎缩。

2.2 促进脑功能的重组 脑功能重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疾病主要发生于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的组织结构。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可重组的能力是有效,而将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提高,令患者可适应环境,且自我独立生活,功能训练可占据重要作用[11]。脑损伤后的数分钟至数月的这段时间内,脑及其他区域皆会发生很多变化,例如解除中枢抑制功能;噶癌变神经细胞膜的兴奋性;突触新连接的形成以及活动依赖突触的改变等,这种突然的可塑性变化,以及突触连接的暴露会通过脑地形图的变化快速反应。临床在应用成年猴的实验中得出,脑地形图可对脑损伤后的第五天显示,且应用手训练对未受损周围的运动皮质。初级身体感觉皮质进行激活刺激后,其功能重组可与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形成同步节奏。康复训练治疗是通过对生活、工作所需技能的重新学习,练习在接受刺激的过程中及时作出反应,以便对环境的过程进行适应。在功能训练恢复的过程中,潜在突触的启用、侧支长芽新形成突触的利用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潜在突触原本无效,只在中枢神经损伤后才有效,且需大量功能训练将其激活[12]。因此,临床学者曾建议在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可联合其他方式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3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现阶段,针刺与康复训练治疗的结合已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且现在仍在研究阶段,但在以往研究中显示出了多方优越性[13]。同时,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时,会按照脑卒中恢复分期采取不同针刺方式。

范子言等[14]研究中,依据现代康复理论的分期治疗原则,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偏瘫进行治疗。在BrunnstromⅠ~Ⅱ期中,针刺采取头针、针刺,健侧、偏瘫侧相配以及重用脊背穴原则,目的在于不断向大脑输入运动、感觉信息,并利用联合反应、协同运动等诱导肢体可自我主动运动,加快大脑细胞功能重组的速度,以及实现调控地位中枢的目的;在BrunnstromⅢ~Ⅳ期,以抑制痉挛为目的,采用阴阳经相配、重用拮抗肌上腧穴的原则进行针刺,目的在于对阴阳进行调和,对肌肉痉挛关键点有效抑制,利用异化、抑制方式对痉挛进行缓解,进一步对肌肉运动进行协调;在BrunnstromⅤ~Ⅵ期,进入改善期,可将针刺次数降低,同时加强功能锻炼,此时针刺以辨证取穴与去骗侧侧肢体阳明经穴为主,目的在于对偏瘫肢体的气血疏通,加快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速度。每个时期的针刺治疗会联合相应功能训练,本次研究指出分期整体针刺传统针刺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更好改善。

何昕等[15]研究中,将6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与试验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患者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针刺方案,而对照组选择使用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疗效、改良Barthe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由此提示,在患者恢复期间应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且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4 总结

针刺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据资料统计,4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治疗阶段均会选择针刺。但现阶段,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率仍存继续验证。此外,康复训练治疗虽已得到国际认可,但各类方法、技术、应用皆在探索认证阶段。而对于两种的结合,临床仍寻探究,旨在如何选择最为合理的理论、实践精华将两者联合的效果发挥至最大,以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治疗。

猜你喜欢

电针偏瘫康复训练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