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2021-12-02韦里纳
韦里纳
(都安瑶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都安,530700)
在1839年,幽门螺旋杆菌(Hp)作为一种微生物,被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出来,同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生存在胃内的微生物。当人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就会诱发消化道溃疡、胃炎以及淋巴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其中,胃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通过胃酸与胃酶内部消化形成的。但也有相关报道称,胃蛋白酶与胃酸只是形成胃溃疡众多因素之一,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则可能是引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具体是借助物理与生物等一系列作用,穿过粘膜层,通过释放多种干扰炎细胞与介质的有毒因素,诱发感染性胃溃疡。
1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研究现状
1.1 黏膜Hp感染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Hp主要通过人体传播。当Hp进入口腔后,就会牢牢固定在胃粘膜上,并且可通过自发定植引发永久感染,形成胃粘膜活性炎症。而部分患者也极有可能因慢性炎症活性而诱发其它系列的疾病,例如胃癌与消化性溃疡。有调查发现,胃溃疡多发生在胃角小弯处,发生概率为40%,其次则为胃窦、胃体、胃底与幽门。同时,男性发生溃疡样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对31-6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显示,胃溃疡发病率高达59%,主要是因为这一年龄断人群的劳动强度大,饮食生活习惯也不够健康、科学,这就极易导致溃疡发生在胃部,再加上Hp主要存在于胃窦与胃角。因此在临床检查中,胃溃疡患者中的Hp阳性病例较多,Hp阴性病例较少,由此可推断,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Hp胃粘膜感染。
1.2 消化道出血是胃溃疡的典型表现 临床资料显示,在消化溃疡患者中,大约有10%-15%的患者均有消化出血史。当胃内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患者就会出现便血与大量呕血的症状,并同时伴有血压下降的情况。在病情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进入休克状态,或者是死亡。研究发现,由于胃的解剖位置和胃酸的接触时间较短,因此就十分不利于Hp在胃底部定植[1]。而胃窦与幽门的溃疡发生率之所以较高,主要是与胃窦的特性密切相关。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治疗进展
2.1 西医疗法 主要治疗药物: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抗微生物药物,主要有红霉素、阿奇霉素、链霉素、甲硝唑、氯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等。其中,克拉霉素的消灭率高达42%-54%。在治疗Hp感染的过程中,阿莫西林属于一种十分有效的β内酰胺药物,具备较强的抗药性。同时,在抗Hp中,甲硝唑与克拉霉素等药物既可增强抗菌性,也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除此之外,胃粘膜保护剂与H2受体拮抗剂等其它药物,需在联合使用的情况下,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临床效用。单药治疗:临床用于单药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克拉霉素、铋剂、甲硝唑与呋喃唑酮等,但针对Hp感染治疗,只有部分药物有效。二联治疗:近年来,针对铋剂或PPI联合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研究更多。有学者发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患者实施雷尼替丁胶体铋与克拉霉素联合治疗14天后,Hp的去除率>82%。也有研究显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患者施以连续2周的阿莫西林(500mg,2次/d)联合奥美拉唑(20mg,2次/d)治疗,Hp的根除率高达74%,而联合使用奥美拉唑(20mg,2次/d)与克拉霉素(500mg,2次/d)连续治疗4周的Hp消灭率仅为54%。由此可知,在抗Hp感染中,二联疗法的根除率较低,且相关临床研究报告也相对较少,因此不建议在临床上使用二联疗法来治疗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2]。三联治疗:主要是指铋剂或PPI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一种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较少。治疗方案:现阶段,Hp耐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临床用药问题。在中国,Hp耐药的情况更为严重。其中,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等对Hp的耐药率与多抗性率在不断上升,而四环素、阿莫西林以及呋喃唑酮等药物的抗药性仍旧较低[3]。在临床上,由于常规抗菌药物耐药率的不断升高,传统三联方案的根除率也在随之下降,并且已经无法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另外,在关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第五次全国处理共识报告提出,把铋剂四联方案当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经验性治疗,该方案具体包括七个方案。其中,除了包含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方案不适用于初次治疗之外,根除治疗无需分一线和二线治疗,并且在部分情况下,可以将最有效的方案应用于初次治疗的过程当中。
2.2 中医疗法 辩证治疗:采用中医疗法来治疗疾病,首先需要进行辩证。站在中医角度,幽门螺旋杆菌属于“邪气”范畴,且具备“多毒”这一特点。在既往研究中,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均具备清热益气、解毒健脾、活血化瘀与和胃的功效[4]。同时,通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症状与发病机制后,发现其症状与病理与中医中的疮疡十分相抵。因此,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原则与疮疡的治疗原则相同,同样为温补托疮、清热解毒。辩证论治:扶正祛邪,在中医诊疗中,扶正祛邪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理论依据。在选择该种方法治疗疾病时,首先应扶正,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清热解毒、活血行气、化瘀化湿等多种治疗方法,以此来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5]。有学者采用中医辨证法对72例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法下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效果与西医中三联、四联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但明显不同的是,采用中药治疗的胃溃疡患者,不良反应明显较少。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种外邪进入的因素,致病基础多数情况下为脾胃虚弱,当患者表现出脾虚的症状,水湿运化作用就会明显下降,时间一长,就会化生成热,因此经辩证后,大部分胃溃疡患者均为湿热型与淤血型,这十分符合中医理论中的“久病成瘀”,可以采用扶正祛邪进行对症治疗。辛开苦降,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闷胀不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脾胃受损、湿热内蕴以及升降失司等症状[6]。中医疗法中的辛开苦降法主要是采用苦寒与辛温这两种药物,同时发挥其用辛散结,用苦降气的作用,以此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舒肝和胃,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调达,可有效调节气机,加快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肝气郁结的情况下,疏泄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也会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嗳气、胃脘部胀满、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反酸,且病情会随着患者情绪的改变而变化。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从肝脏方面入手来治疗胃溃疡。临床上,胃溃疡主要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等因素而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时,就应遵循疏肝健脾、调节情志这一原则。现阶段,较为常用的舒肝和胃方就是小柴胡左金汤,该方剂可有效解除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清除患者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加快溃疡面的愈合。清热解毒,在中医领域,幽门螺旋杆菌属“邪气”,具有“多毒”这一特点,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多遵循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常见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有白术、鱼腥草、木香等。常用的治疗方剂为五味消毒饮,主要由金银花、蒲公英与紫背天葵子等组成。有学者研究发现,清热解毒法在幽门螺旋杆菌性胃溃疡的治疗中,疗效十分显著。
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三联疗法与四联疗法来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但在具体应用中,人们发现该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且其它弊端也在被不断的发现。因此,可以考虑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在临床实践中,金银花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与西药联合使用时,可以明显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大大降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而显著提升患者治疗前的舒适度。
结束语
综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极易引发胃溃疡,同时也会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常用方法主要为单药、二联、三联、铋剂四联等西医疗法。根据抗生素耐药这一特点来看,铋剂四联的临床疗效最佳,同时,随着中医研究的持续深入,辩证治疗与辩证论治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疾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可以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