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世俗人物服饰分析

2021-12-02田桔子

纺织报告 2021年6期
关键词:莫高窟人物画世俗

田桔子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 北朝晚期莫高窟世俗人物画概述

1.1 内容

北朝晚期莫高窟的世俗人物画影响了世俗服饰形象的呈现。在此期间,世俗人物画经历了西魏和北周两个时期,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北周时期,莫高窟的世俗人物画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宿白认为:“以张僧鹞为代表的南方派的新派风格是在梁武帝时期,他的影响传到了北魏新都洛阳。”[1]受到西域晕染法以及南朝、北周绘画艺术的影响,莫高窟的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些画作不像早期那样强劲,也不同于西魏王朝的薄弱。北周世俗人物画的线条更强、更健康、更完整,对人体比例的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服装细节的转换和整合已开始呈现结构上的代表性,线条也正确地强调了细节的变化。

1.2 风格

在三国的曹魏时期,曹操和他的儿子提倡薄葬、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墓葬传统,墓室壁画的重要文化内容在这一期间产生了断层,仅在河西和东北的外围地区保留了传统墓葬壁画,以丁家闸墓壁画为代表。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壁画中,主要展示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例如烹饪、盛宴、骑马、射击、鞠躬、饲养动物、旅行等。但是,从这些墓室的壁画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河西世俗人物画仍然延续了秦汉时期朴实无华的人物画风格,赭红色的线条简洁而奔放。划定轮廓,虽然人物形象及线条的精准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有生活气息[2]。

1.3 服装表现

北朝晚期的莫高窟画家已完成建模方面的培训,他们可以通过长线和短线的组合来指示服装图案的方向,并通过对比来区分服装的内层和外层线密度。在结构中使用了不同的线,消除了对弧线的盲目依赖。衣服上的图案与身体的动态一致,短线和长线各司其职。

角色的比例、发型和衣服都越来越逼真。西魏时代,对纤细和优雅的过度追求已被丰满健硕的人物形象取代,尤其是北周第428号洞穴中的女性服装图案,短线和长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袖子;大袖从肘部向下倾斜,与袖子的上半部分形成一紧一松的对比。图案具有韵律美,所有线条都与衣服的结构相符,没有夸张,说明了绘画技术的成熟和进步[3]。

2 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服饰呈现的主体意义

2.1 体现出河西及敦煌地区对于中原服制礼仪的全面接收

在对莫高窟壁画中男性服饰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一种极大的误区,就是误将男性穿的襦裙当成袍服。但是在深入研究后发现,从服装的结构、服装的颜色、服装配饰的位置及绘画的轮廓都可以看出,两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古代男性穿襦裙不是为了方便(襦裙的穿着方式比长袍复杂得多,使用水平更高),也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出于上襦以及下裙之间存在的上下级观念。这种观念同样也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阶级统治观念,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男性襦裙在“周礼”中也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是不同的襦裙颜色,还是不同的刺绣图案,都被赋予了阶级属性。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上的男裙使人们再次看到了“礼仪”的强大影响力,即使在远离中原的敦煌,即使经过了近400年的发展,世俗男性在服制上仍然受到尊崇。从西魏第288号石窟的壁画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国王及大臣们都穿襦裙,加上头冠、面纱裙、皮带、护膝、缎带和其他衣物,可见男性服饰延续了汉代及魏晋时期的风格,反映了敦煌及渭河地区对当时中原地区服饰的接受程度较高[4]。

2.2 预示女装逐渐步入自由时期

从莫高窟壁画中可以发现,北朝晚期的女装变化主要是襦裙的多样化,取决于腰围、高度、款式的转换,不同的襦裙款式也能反映当时的阶级制度。不论是上层人物还是下层人物,都身着襦裙,唯一的区别是襦裙的款式。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女性襦裙的研究可以发现,女性的穿着打扮越来越自由,摒弃了老旧的款式,服饰变得更加考究,对女性曲线及服饰的描绘也变得更加多样。现在,角色的轮廓随着服饰腰部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与历史资料中所记载的“突然的高低、浓密或稀薄、变化无常”有相同之处,也能够反映女装逐渐进入自由时期。将莫高窟壁画中的女性服饰与中原地区壁画中的女性服饰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裙摆相同,只是细节略有差异。

2.3 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的襦衿不能以左衽或右衽来划分民族归属

由于襦衿是平民的衣着,官方历史上少有记录。然而,从历代的考古文物、壁画和塑像中可以看出,襦衿最早出现在我国殷商王朝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莫高窟壁画对于襦衿的描绘十分完整,结合莫高窟壁画和早期考古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历史没有产生断层,襦衿作为古代士兵、平民的服饰,应用非常普遍。通过文献调查可知,早期人类将裸露的身体包裹起来完全是出于人类的本能。在更早的人类文明时期,各族人民都穿着窄袖襦衿。调查指出,“襦衿”不是衣服的样式,而是一种搭配方式。所有由上襦下衿组合而成的服装都可以包含在“襦衿”系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界认为左衽窄衣均为胡服,这种认知有待商榷。

2.4 北朝晚期莫高窟壁画中胡服汉服双轨并存,展现了服装功能的划分

在服装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胡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由早期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和大月氏人的民族服装可知,胡服有圆形、交叉、不对称以及套头式,图案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在汉服中,衬裙是由特殊的服装制成的,笼冠是由吴边制成的,膝上的缎带和高冠伯的腰带代代相传。胡汉两族的着装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明。西魏刚刚建立时,为了减少汉族和鲜卑族的冲突,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关陇集团,效仿周礼,建立了六部制度,确立了著名的“胡汉双轨制”,让两族人民和平共存。这在北朝晚期的莫髙窟壁画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朝堂议事的君主与诸王公大臣身穿汉服,军人、侍卫等身着胡服。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北朝晚期,胡服及汉服两种服饰并存,并没有实现服饰的统一。

3 结语

作为近4个世纪分裂的时代关口,北朝晚期的民俗生活及人文发展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而服饰作为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当时的服饰样式,可以了解北朝晚期的政治局势及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服饰制度,也可以了解时人们对于服饰着装的接受程度及选择偏好。通过研究莫高窟壁画中的世俗人物着装,可以揭示北朝晚期敦煌及河西地区服饰搭配的变化,映射当时的政治地理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莫高窟人物画世俗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别去问值不值得
莫高窟里看藻井
杨文仁人物画选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