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性节肢动物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过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2021-12-02李中波滕树康罗春光尧国民侯强红
李中波 ,滕树康 ,罗春光 ,尧国民 ,罗 维 ,王 湘 ,侯强红 ※
(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2.湖南省新宁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新宁4227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寄生于家猪及野猪的血液、组织液及内脏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高致死性传染病[1-2]。早在1920 年,非洲猪瘟在肯尼亚被检测出,经几十年的传播、扩散,已分布于多个国家或地区[3],其临床症状包含三种类型,即慢性型、亚急性型及急性型[4],尤以急性型的危害最大。该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上报疾病之一[5],也在2018 年被我国列为一类疫病[6]。非洲猪瘟的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它隶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7],为一正二十面体病毒粒子[8],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虫媒传播的DNA 病毒分子[9]。该病毒分子可经多种传播途径感染易感动物,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但据有关资料记载,某些吸血类的节肢动物可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机械性传播(如软蜱、鸟壁虱、螫蝇和刺蝇)。然而,人们在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及扩散中常常忽视该条传播途径,国内外相当缺少此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就国内几种常见的吸血性节肢动物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采取防控措施。
1 蜱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类体形较小的专性吸血性节肢动物,其隶属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10]。蜱总科又下辖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等三科,其中以硬蜱科所包含的虫种数量最多[11],故硬蜱科的蜱虫是一类最为最为常见的病原体传播载体[12]。蜱虫通过分泌唾液传播众多病原体,如Lyme disease、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uman monocytic anaplasmosis、Tularemia、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Tickborn encephalitis、Babesiosis、Hitler worm disease、Francisella tularensis、Brucellosis、Yersinia pestis、Rickett’s[13-15]。
据相关文献记载,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存活于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排泄物中[1-2],在猪的网状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17],再通过淋巴液或血液扩布全身[18],这种独特的存活、复制及扩布方式为蜱虫携带、传播其提供契机和可能。目前,已有文献报道软蜱中的Ornithodoros moubata 和Ornithodoros erraticus 携带并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19-20],且已有相关实验证明软蜱科中的Ornithodoros属的蜱虫参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过程[21]。此外,蜱虫种类繁多,分布极为广泛,且有的蜱种拥有多个中间宿主,能造成病原体在不同宿主间相互传播及交叉感染,极大影响全球养殖业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尚无有关文献表明硬蜱携带或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因此,关于硬蜱能否携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或是否参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过程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
2 血虱
虱子为家畜体表最为常见的一类寄生性节肢动物,其主要分为体虱、头虱和阴虱三种[22],其中以体虱在家畜养殖中最为常见和重要。体虱又细分为毛虱和血虱,其中毛虱以皮屑为食物,血虱以吸食家畜的血液为生。因此,血虱可作为众多病原物生物的传播媒介,携带、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如Borrelia recurrentis、Bartonella quintana、Rickettsia prowazekii[23]。据相关文献记载Borrelia recurrentis是回归热的病原体,Bartonella quintana 是战壕热的病原体,而Rickettsia prowazekii 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24]。该类寄生虫主要生活于动物浓厚的皮毛中,可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等途径向宿主传播所携带的病原体。此外,血虱可通过相互接触的途径在不同动物个体间传播,可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目前,相关文献已表明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存活于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排泄物中,在猪的网状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再通过淋巴液或血液扩布全身,这种独特的存活、复制及扩布方式为血虱携带、传播其提供契机和可能。尽管目前还未有相关文献报道血虱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但为了更好地了控制非洲猪瘟传播扩散的趋势,有关血虱体内微生物种类及种群结构的研究亟待开展。
3 蚤
蚤类为一类常见的人畜共患、专性吸血性体外寄生虫,其常被发现于家养动物和人的体表,尤以犬猫最为常见。蚤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蚤目[25],具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的完全变态发育。这类寄生虫雌雄成虫的口器均为刺吸式,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鸟类等温血动物体表,以吸食被寄生动物的血液为生[26],同时也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病原体和传播媒介之一[27]。它们不仅自身可作为一类病原体,而且还是众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28]。据文献记载,蚤类可携带并传播众多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绦虫等[29]。有关研究已表明蚤类可携带并传播地方性斑疹伤寒、多种致病性巴尔通体、粘液瘤病毒、鼠疫耶尔森菌、莫氏立克次体、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犬双殖孔绦虫及缩小膜壳绦虫等病原体[30]。此外,蚤类不仅种类繁多,且分布极为广泛[31],严重阻碍了世界养殖业的发展。
然而,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主要存活于宿主血液、组织液、内脏及排泄物中的正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同时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虫媒传播的DNA 病毒。尽管目前尚无在蚤类中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的文献报道,且家猪感染蚤类的机率较低,对家猪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属性及传播特性与蚤类能否携带并传播非洲猪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蚤类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可对当前进行彻底、快速、准确地发现和检出病原体,及控制非洲猪瘟的暴发和流行有重要的监测和指导意义。
4 白蛉
白蛉为一类形似蚊虫专性吸血性体外寄生虫,其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毛蠓科、白蛉亚科[32]。该虫不仅种类众多(记录在档就高达900 余种),分布广泛,而且可感染多种哺乳类动物和人[33]。该虫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是最为常见且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具有重要的医学及公共卫生学意义。白蛉的口器为刺吸式,并以此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和传播病原体[34]。据文献记载,白蛉携带5 科5 属18 种病毒,如坎地如病毒、阿伦卡病毒、查格雷斯病毒、西西里病毒、那不勒斯病毒、托斯卡纳病毒、蓬托罗病毒、裂谷热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和哈特兰德病毒等10余种人畜共患病病毒[35],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裂谷热病毒、西西里病毒、那不勒斯病毒和托斯卡纳病毒与人畜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尽管目前没有白蛉能携带并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文献报道,但根据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特性及白蛉的生物属性,可以断定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对白蛉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进行鉴定和分析,可对当前进行彻底、快速、准确地发现和检出非洲猪瘟病毒,及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暴发和流行有重要的监测和指导意义。
5 蠓
蠓,俗称“小咬”“墨蚊”“墨蚊仔”“蟆仔”,为一类具有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专性吸血性体外寄生虫[36]。该虫隶属于双翅目,蠓科,其种类繁多(全球约为4000 余种),分布极广[37],且可感染多种哺乳类动物和人,也是一类最为常见且具有重要的医学及公共卫生学意义的传播媒介[38]。蠓可携带和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据目前的相关文献记载,蠓不仅可通过口器传播鸡痘病毒、马癣病毒、牛流行热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出血热病毒、禽类疟虫、丝虫、马脑炎病毒、兰舌病毒、卡他性绵羊热病毒、土拉伦斯病毒[39],还可直接引起牲畜的早产、死产、怪胎[40],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形成一个巨大潜在的威胁,也极大阻碍了全球养殖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病毒为目前唯一已知经虫媒传播的DNA 病毒,它主要存活于宿主血液、组织液、内脏及排泄物中,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及血液传播[41]。尽管目前没有任何文献报道蠓能携带并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且人们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了解,故国内外对于蠓能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甚少,但根据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特性及蠓的生物属性,两者肯定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此,为了快速、准确地发现病原体及彻底控制非洲猪瘟的燎原之势,急需对蠓虫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进行鉴定和研究,这对当前非洲猪瘟的防控有着重要的监测和指导意义。
6 蚋
蚋,亦称水牛蚋或火鸡蚋,为一类隶属于双翅目、蚋科,形似蚊蝇,且小而黑的专性吸血性体外寄生虫[42]。该虫种类繁多,全球共含2 亚科26 属2163种[43],分布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44],且为众多传播媒介的一种,以吸食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为生。该虫有雌雄之分,雄蚋不吸血,但雌蚋在交配后吸血。蚋的口器短粗向下,属刺吸式[45]。雌蚋在吸食宿主血液的过程中,不仅可直接造成瘙痒、皮炎、蚋热病和过敏性哮喘[46],还可通过口器向宿主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盘尾丝虫、欧氏丝虫及鸡住白细胞虫[47]。此外,根据蚋的吸血习性、分布的广泛性,则其可造成多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个体及种属之间相互交叉传播,因此导致它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的医学及公共卫生学意义。
尽管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蚋能携带及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但根据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属性及蚋虫的吸血性,可以肯定两者存在某种尚未知晓的联系。由于人们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了解,所以国内外对于蚋能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甚少。因此,急需对蚋虫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进行鉴定和研究,这对快速、准确地发现病原体及彻底控制非洲猪瘟的燎原之势有着重要的监测和指导意义。
7 蚊
蚊,俗称“蚊虫”,是一类隶属于双翅目、蚊科,最为常见且分布极广的专性吸血性体外寄生虫[48]。该虫种类众多,全球共约有 3 亚科,35 属,3600 种[49],也是自然界中第一大传播媒介[50]。蚊虫携带并可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众多病原微生物。据相关文献记载,蚊虫可传播登革病毒、寨卡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库蚊黄病毒、鸡痘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51]。该类虫体有雌雄之分,雄蚊不吸血,但雌蚊吸血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蚊虫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通过叮咬吸食宿主血液[52],不仅可以直接致使宿主出现皮肤发炎及贫血等明显的病理症状,而且可以通过唾液向宿主传播大量的病原体,对人及动物的健康安全形成一个巨大且潜在的威胁,严重影响家畜家禽的生长,极大阻碍了世界养殖的发展。由于蚊虫具有吸血、分布广及能导致多种疾病的生活习性等特性,故导致它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目前少有学者对蚊虫体内微生物种类及结构进行研究,且人们尚未完全清楚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故迄今为止还未有蚊虫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报道。但根据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存活于猪的血液、组织液中的特性及蚊虫的吸血性,可以肯定蚊虫与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存在一种尚未揭晓的联系。因此,急需对蚊虫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多样性进行鉴定和研究,这对快速、准确地发现病原体及彻底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有着重要的监测和指导意义。
8 小结
吸血性节肢动物为一类常见且具有重要医学及公共卫生学意义的传播媒介。它们主要包括蚊虫、蚤、蠓、蜱、蚋及白蛉等。吸血性节肢动物种类多样,分布极广,且能够传播多种传染性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对吸血性节肢动物体内微生物种类及群落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控,是控制媒介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几种常见的吸血性节肢动物在非洲猪瘟传播过程中可能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和推断,为以后更好掌握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也为非洲猪瘟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