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镜头设计中画面元素与情境构建的关系
2021-12-02李传杨
李传杨
影像媒体的主要美学元素是光线、空间、时间、运动和声音,落实在分镜头创作中可以分为:画面形象元素和组织形式元素。前者是对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以及画面形象的塑造,后者是对画面运动、声音素材等具有时间性的元素做运动的、组织形式的呈现。分镜头设计不仅仅是简单描述特定时空下的动作和事件外貌,更是为设计者所选择的主题而服务,在合乎情理的视知觉调度中,依据事件情境、戏剧情境进行画面元素的组织。有别于剧情设计上的情境设置,本文侧重从视觉呈现的角度讨论画面形象元素与情境构建的关系。
分镜创作基于事件情境的逻辑展开,情节串联起各段情境关系,借助信息唤起观众的经验,使其在美学刺激下进入情境模型,跟随形象化的角色和情感活动,对情境关系内一连串事件做出反应,继而参与该故事的构成,在审视信息的同时产生思考。从可描述的角度来说,叙事情境构建是涵盖了事件客观呈现、形象表现,供观众解读探寻情境关系的过程,强调事件所处的社会空间环境,依赖角色、光线、色彩、取景构成、视点角度等元素按一定叙事语式相互作用。
角色形象可以是人、动植物类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在动画片中较为常见)。以围绕剧情展开的画面设计而言,角色是故事的核心,使其形象化是绝对的创作中心。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做基础描述一般涉及:他是谁?他在做什么?他决定怎么做?在分镜头创作中表现为:角色的外部形象、动作表演、内在心理活动外化。不同于舞台戏曲多以悲欢离合作为美学基础,侧重形体化的使用,电影作品更侧重以影像画面造型作为美学基础,进行角色形象的刻画,并对形象在画面内的体量和造型做设计,以表现人物身份、经历、性格、当下状态。例如,一个有“少女感”的乖巧形象介入到事件冲突情境中,她是会挺身而出占据画面主导?还是会环顾左右,构成人物关系画面?其形象的使用能扩展或压缩情境张力,使观众形成对银幕内“社会空间”的逻辑推理关联,想像这是“怎样的世界”。
场景的物质化特性能提供真实性的空间呈现,在分镜创作中更侧重对“空间”符号的使用,其运用方式直接影响作品风格和主题趣味。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长期关注家庭伦理主题,始终将故事场景固定在以榻榻米为基线的“家庭”空间中,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电影空间风格,作品充满对家庭内部生活的美好愿望。电影里的“家庭”空间作为叙事上的假定情境,并非现实生活里某个家庭的复制,而是基于对人性、对社会、对家庭、对情感向往的想像。小津对“故事里的家庭”空间做特定视觉化安排,满足观众银幕期待,身临其境体验内部生活,构建出现实与电影互为映像的关系。场景元素在分镜创作中的运用不同于环艺设计,一切围绕叙事需要来进行设计。电影《奇遇》对城市化景观做画面空间调度,有意去描述一个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刻画现代人的沉默与麻木,反映中产阶级情感交流障碍以及某种现代精神引发的不安感。场景的空间形象与角色精神世界以或融合或排斥的方式构建内在联系,加剧事件情境的冲突张力。场景有助确立角色形象,正如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所说:没有我的环境,便没有我的人物。在电影《蚀》中,证券交易的画面设计充满挤压感,强化出股民涌动的视觉效果,在银幕上折射出现实的社会心态、社会状况,女主角和身边炒股票的亲友以不同的心理状态交替与场景发生逻辑关联,衬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强烈形象,同时构建富有象征意味的情境关系,反映出社会空间中人与人的疏离感。场景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角色的演出区域,也是与角色内在状态相互观照的环境。根据主题指向进行画面设计时,场景本身也是在表演的,能作为叙事手段在“场”效应下发散内在力量,传递风格化的情境信息。场景所传递的时代感、氛围感、美术风格又不同于绘画中的背景氛围营造,而是银幕时间、心理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从演员和环境在画面上的构成来看,导演推进事件情境、塑造情境关联的同时,也做了主观情调上的处理,象征意味的情调空间处理手法拓展了环境的内涵意义,兼顾了“场”的更迭和情境关系衔接。
如果想在画面中流露特定美学目的,就需要通过光影设计来完成。光影设计可以决定场景氛围,塑造画面风格,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也可以暗示情节的发展。光线的整体设计,能在观众的视知觉里传递空间存在的原初感受。从强化画面表现力的角度看待布光方式,明暗对比布光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画面安排,强化画面元素的主次关系,升华主题。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巨轮沉没的漆黑夜晚,漂浮在海面上的男女主角皆知道即将是永别,但是,海水的冰冷没有扑灭两颗因爱情而火热的心,此时灯光渐渐聚集在两人身上,光影设计让观众忽略了画面其他部分,视线投射在两个做最后告别的生命上。该种布光方式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赋予角色和环境强烈的情绪基调,完成表意的同时烘托氛围,展开情绪。与之相反的有平调布光,使用高度分散的光线制造极小明暗反差,营造充足的采光和清晰视野,甚至让人不易察觉主要光源。此方法虽然显得缺乏个性,但在视觉上可以暗示叙事情境中真实、乐观的氛围。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注重电影世界观和谐,影像风格纯朴,画面组织温和。电影《奇迹》从孩童视角讲述对家庭、情感的理解,一对十来岁的小兄弟因为父母矛盾而分居两地,他们按孩子的想象和愿望积极为父母的复合做努力,导演细致刻画了兄弟俩的校园生活,奔走在城市间的趣事,用通透干净的光线再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明朗自然的光线下呈现出孩子的童真和美好。
相比光影的画面营造能力而言,色彩更能告诉我们事物对象的基本品质。有色彩要比无色彩能传递更多的事物相关信息,并且具有极强象征性,对于观众识别信息、接受情境很有作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制造出欧式酒店华丽堂皇的视觉感受,选择高艳明丽的色彩设计,将咖啡色、洋红、金色和谐且明快地搭配在一起,用欧式传统的精致情调向东欧逃亡作家的尊严致敬。在分镜创作中我们一般把色彩和光影设计结合运用,以强化某些特定的、鲜明的情绪,或是配合创作者风格化的预期。在电影《流浪者之歌》中,导演铃木清顺刻意将现实和幻想的界限混杂,大胆使用戏剧性的光色处理,主角游历中遇到流浪歌者的情节中。利用推关房门,从室外光线切换到浓重黑色背景,再到红色灯光,通过极度形式感的光色运用在事件情境中不断穿插非现实段落。在常规处理情况下,根据故事主题设计画面基调,我们知道不同光色的视觉基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高能量光色能暗示欢乐情绪,低能量光色能暗示低落情绪。但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美学倾向也影响着设计策略,例如,当用现实主义美学审慎历史题材时,电影《金陵十三钗》以低饱和度色彩配合散射光运用,营造昏暗发灰的环境,体现战场的真实残酷,配合手持拍摄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受,该设计带有尊重现实的意味,叙事情境暗示着历史伤痕的存在。
经过设计的分镜头画面是一系列形象化图形,应该包含创作者选取的观看方式、景别、机位仰俯,以及角度。看的方式决定画面元素以何种形象呈现,一般陈述事件是以不介入的方式记录,从观看经验中寻找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从容不迫的铺陈事件情境。随着探求情境内部,用有创造力的方式刻画形象的情感状态,用紧凑的画面捕捉情绪变化,提供更明确的视觉信息路径,以便观众深入洞察情境和画面元素之间的关联。创作者选取的视点角度代表正偏见主观的讲述,以平视视角拍摄为基准,仰拍会使形象显得更重要,而俯拍流露着对渺小、无力的看法。创作者的主张决定画面元素间的对比,指导着对形象的取舍,对前后景关系的安排。视点和角度能激发观众的同位感受,为情境构建提供更多维度的呈现。
分镜创作是运用画面思考和想象去构建情境关系,并调配画面审美元素与之相互作用。情境所形塑的叙事空间将环境、角色、情感、关系置于创作者与观众默认的情境假定系统,无论创作上追求自然呈现,或是侧重表现渲染,画面元素与情境构建的互动关系无疑是预留给观众洞察和解读的,基于共同心理基础,最终完善故事主题的价值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