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舞之形“绣”花瑶
——看非遗挑花文化与作品《花瑶女》在相融中再生

2021-12-02陈瑞清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挑花舞蹈动作

陈瑞清

一、立足挑花文化,强调活态传承

在湖南省雪峰山脉东麓与隆回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聚居着仅有万余人口的瑶族部落,这支被誉为花瑶的部族,至今秉承着“以多为美”“以艳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妇女衣斑斓,衣刺绣,亦古雅”,这是古代文人对瑶族神秘分支的写实记载。瑶寨女人常是身着缀着红布扣、镶了红布边的黛蓝色无领对襟长衫,下着墨底白花、精巧细密的挑花裹裙;头戴由一根百米长的花辫圈圈盘缠而成、状如葵花的奇异头巾;腰缠六色相叠的系带,脚裹的白布绑腿上绣有墨黑花边。细观她们俏丽的挑花裹裙,主体裙片上绣工精美、清秀素洁的传统“挑花”,才是瑶山花裙真正的精华。挑花,一种抽纱工艺,虽在我国历史悠远,盛行较广,但唯“花瑶挑花”不用描图和模具,别树一帜。挑花女们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用藏青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在半平方米、墨灰素色为底的裙片上,徒手挑绣出一帧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工艺讲究的图样来,而且,还会进行图中套图的填充式挑花工艺处理,形成“花上开花”的独特样式。这些绣裙构思新颖、布局合理、款式大胆夸张、颜色黑白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花一样的民族,只因这一身瑰宝。“挑花”是花瑶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它作为非遗手工艺,蕴含着古老部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匠人智慧,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视觉审美特质与意境。但挑花原料的匮乏,技艺传承的断裂,同时,传统技艺慢工细活的心境被当今快速消费文化抹杀,民族服饰不断被新鲜思维、事物所同化,曾经引以为傲的花瑶挑花工艺日渐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湮灭让人措手不及。传统文化的“失语”,产生的不仅是繁华散尽的失落,还表象着民族身份的含混。漠然任其花落去?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如此视若珍宝的民间传统挑花工艺,在茫茫古寨阒然消逝?坐观花落吗?

国家领导人曾在多个重要会议及文艺座谈会上发出号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心魄,艺术的使命就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美世代相传。新时代呼唤着卓异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在立足于优秀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捕捉创新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有底蕴、有德行、有温度的文艺高质力作,传承并讴歌人民在这华夏五千年历程中的伟大实践,萌发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彰显崇高之美、信仰之美!”

舞蹈是人们主要汲取文化艺术类信息的媒介和来源之一,它以人体为媒介、动作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以空间的审美形式,将思想、情感和人类文化融汇。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层见叠出,映现出繁盛的时势,但是,在繁盛的背后,保持理性的我们也看到了在民间舞蹈创作上所面临的不顺利境遇:各类文艺演出和舞蹈展演中,主题相似、形式雷同、观念老旧且匮乏的作品屡次出现,民间舞的创作呈现出趋同性;作品创作存在“一边倒”现象,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中心位置被一些民族舞种占据着,小民族舞种则被淡视在创作中,有的甚至根本无人问津。问题的发现催化着新的思考与实践,在多文化审美交织的时代,继承、保护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以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体验、显著的创作风格以及别致的表现手法,使民族民间舞蹈更丰盈、更具有时代感,更有吸引力和陶染力。目观当下,用舞蹈的形式坚持民族审美,弘扬不熄的民族精神,做时代文化的先导者,这是舞蹈创作者应该不断去追求、坚守的。

二、着眼深闺文化,形意相化为一

面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濒危,舞台民间舞作品主题单一、动态形象和风格肖似的良莠杂陈现状,在国家对艺术从事者的激励号召之下,我们所困惑的不应是创新意识与编导技法的贫乏,而是对民间舞蹈文化多种性认知的不足。在新时代,文艺创作拥有无比广袤的空间,但其始终要热爱人民、立足于人民、为人民创作,因为是否有情感,对谁有情感,决定着舞蹈艺术创作的命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间丰硕的土壤是艺术的生命源泉,民间舞蹈的不竭艺术灵感就来自于支流之中,已存的无须刻意雕琢的美好,它是多样的、不竭的,只有不断地向下深扎,艺术的生命才能向上繁茂。

由湖南省歌舞剧院选送的、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的作品——《花瑶女》,以“矮”“颤”作为舞蹈语言的基本元素,展示花瑶女质朴、纯真和勤劳的性格,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追求。作品创作之初,为了更细致、更立体深化地挖掘花瑶族的独特文化与风情,《花瑶女》的主创团队多次奔赴花瑶民族腹地,根据舞蹈作品创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入村寨实地采风,主动探寻花瑶村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他们与当地人民一同生活,亲身体验花瑶民族地区的真实生产生活,从最为纯质的土壤中找素材、找灵感。日升月落、四季轮转,一行人迈“步”走寨动真情,放“眼”再寻生活情,动“脑”巧思创美艺。在被茫茫雪峰山脉四面相围的“深闺”崇木凼,花瑶姑娘常将绣品针线随身带,利用劳动的休憩时间绣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木林里,处处都能见到成群逐队的挑花姑娘们。前去采风的成员也是迫不及待地聚集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前,男男女女拿起针线,在挑花传承人的口传身教下,亲身用心体验多彩的挑花工艺,感受心静中举手投足眉眼间的真诚。

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来自于人民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充满着对于质朴生活的态度和情愫。当这些素材在原生形态基础上进行美化和再刻画,以全新的样貌呈现在舞台上时,原本单薄的动作元素实现了表达功能的蜕变,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完成了“形”与“意”的融化合一。所谓的“形”,是编导从民间生活的原始面貌中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人物形象特征的动作,而“意”则是在动作元素表层——“形”的基础上融合最原初的情感基因,形成内外情绪丰硕、淳朴鲜活的动态。“生活”与“舞台”是相异的,艺术本源于生活又要站于生活。我们捕捉民间自然朴实的形象,但提炼的舞蹈动作并非孤立存在,动作本身、动作身后、舞步创编以及作品创作等,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在编导与演员回归民间、感受“深闺”生活与文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演员自身的真情实感,在动作的框架中注入更加鲜活、饱满的情绪,并以远高于生活的强度放大于舞台表演中,“形”“意”共生,相化为一,通向人间烟火。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以及不同审美,造就了花瑶女人的身体和生命形态,使其具有了典型风格的动作形态特征,形成了“既定动律”。民间就是舞蹈世界中的“绿水青山”,善于寻找到蕴藏于生活本身的自然美,是舞蹈创作者应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走入瑶族山寨,《花瑶女》的主创者们被质朴与坚韧触心,感动与敬畏久久不能平静,最终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以舞敬畏,用肢体的针尖织绣了花瑶民族的真实与鲜活。

三、突出民俗风情,展现时代风貌

(一)《花瑶女》作品构思解析

作品在完整形成之前,定要“身置其中”,站在最本质的角度对民间生活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知,对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产生本质的洞察与认知,继而对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性特征、动作语汇、情感乃至其意象等才能具有准确地把控,这是舞蹈创作的关键。

1.主题动作与动律

《花瑶女》是一个典型的在没有民间舞蹈原型和素材的情况下,由编导深入生活,观察民风民情,从生活中提炼出富有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的姿态、动律的新创造。在深入隆回县花瑶生活中,编导看到了素艳泾渭分明的挑花裏裙,看到了穿引在挑绣中的非凡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他们从花瑶女人的日常生活劳动中提炼出舞蹈语言,捕捉到挑花时的“拔数粗纱”“下针”“挑线”“穿针”等细节动作及动态作为舞蹈的形象动机,在把握住该民族审美心理的前提下,用舞台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变化、发展。在动作动律上,延续该民族传统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蹲颤、摆胯动律特征:在腿部下蹲“矮”的状态下,保持舞步平稳有力、膝部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有力、有弹性的上下颤动,屈膝弯腰,动律稳重。呈现出的舞蹈形象和花瑶生活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使舞蹈既有生活气息又兼具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尽管没有太多的传统花瑶族民间舞蹈作为支撑,但这种基于生活的创造本身就可以立足。

2.道具

在表现舞蹈直观性画面时,舞蹈肢体语言往往不能完整地进行表达,表现出更为具体的人物形象。面对这样的情况,编导常会借用道具,以具象性道具直接“表象”,描绘出“人”形,用道具象征的民族生活缩影来进行表达,让观众直观性地看到人物的形象,表达民俗风情之“意”。

作品《花瑶女》选用颜色暗红的长方体木箱作为道具,它是在实物长、高约八十厘米,厚五、六十厘米的外形基础上将其缩小化运用。从色彩的角度出发,这样的颜色表达着传统的主题,代表了稳定、恒久与价值。文化的色彩是具备社会现象和积淀的,它包含着人们的思维、行为、价值观念,传递着含蓄和深层的思想。这也正是编导想以褪去光鲜色彩的物品,彰显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女儿箱”是花瑶姑娘出嫁时父母为其添置的陪嫁礼,里面叠放着花瑶母女年年岁岁刺绣而成的挑花裙,待到女子出嫁时才打开它。一个个深红漆箱既传情着花瑶女人一生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希冀,又积淀着坚毅、聪慧、辛勤而又深沉的心灵,是隐私、若珍宝,一生守护,直到终老。

3.服饰

民间舞蹈服饰是地域性生活服饰的艺术再现。作品以“衣”映人,用独特的舞蹈服饰映衬着包括人物性格、形象在内的具体特征。《花瑶女》的服饰整体承袭了传统样式,在符合民族人物生活化形象要求的基础上,对服饰做出改变:服饰被美化为上下连体样式,长袖上衣与长款阔腿裤相接,“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将内衬裙也进行整合后,成为既有民族服饰基因、又有现代美感的新型裙装样式;腰间束有宽边刺绣系带,并接连着垂饰于肚脐以下的单片挑花绣裙。颜色上,除了衣袖是以白色底布为料,袖边有图腾刺绣装饰,围裙被美化为白底浅湖蓝色挑花图纹,其余皆为湖蓝色彩,这恰如其分的融入了中国与众不同的审美品性,注重了冷暖色彩的对比之美在舞蹈中的呈现。湖蓝宁静、清凉,雅得清朗、雅得有生活力;白色淳朴、淡雅;艳红色温馨、和煦、热情,三色相构呈现分明的视觉感,再次立体了人物形象,使舞蹈每一帧画面都有着清新秀丽的美感。

经过主动的艺术美化和创造,从而拥有了作品既定的艺术审美追求。舞蹈演员经过服饰着装、头饰发型、配饰等一系列由内到外的修饰点缀,人物形象一下子活了起来。服饰重塑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性格,强调了特征,使得观众对天真质朴、俏丽的花瑶女人物形象产生直观的视觉。

(二)《花瑶女》作品结构与创作手法透析

女子群舞《花瑶女》,在舞蹈与音乐两者共同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上,做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两者完美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舞蹈艺术作品。编导在创作作品时,并没有将舞蹈与音乐分裂开,而是先行遵守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借其结构和审美色彩为动机,在空间填充和边线限制中,运用音乐编舞创作方式,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在舞蹈设计、展开、推进和转化的过程中传情达意,鲜明地体现了在花瑶呜哇山歌的独特民族音乐萦绕下,花瑶女的热情、奔放和勤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1.引子

作品以花瑶民族的原生态呜哇山歌直入,自由的曲调节奏,音调悠长,高亢嘹亮,响彻山谷。高腔一开唱,便直抵人心,这是山野生长出来的情愫,是山里人的故乡之音,这让观众瞬间身如其境,拥有无尽神秘的古老瑶山。在舞台唯一点亮的定点光圈中,一位花瑶姑娘头戴盘花帽、身着传统服饰,端坐在方形小木凳上,一针一线专心挑绣,时而起身抖平挑绣花裙,自己欣赏多瞧上几眼;时而以蹲颤、摆胯的独有动作动律,表现其在花香幽幽、凉风习习的山间采摘金银花的姿态;在回荡于空旷山谷的“呜哇”歌声渐弱时,花瑶姑娘柔媚、满怀情意地轻抚着视若珍宝的女儿箱;又在一束束白光依次呈半弧形铺散的过程中,清晰了不同挑绣形态下的秀美身姿。作品的舞引只用了低伴奏的呜哇山歌,纯净又高亢,但这里绝不仅仅是一连串的高音,它是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融合穿透人心,刻画所要表达的花瑶女形象,以及意构姑娘们早起挑花,在薄雾渐起的暮色中,静静等待黎明到来的意境。

2.起

“起”,是作品的开篇,它往往要给整个作品做一个基础交代,生动揭示主题的内容、确定风格,构造一定的基调,有着重要地位。《花瑶女》的起始部分,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从舞引的高亢原生态呜哇山歌转变为由清新、含蓄、平稳的女声演绎“呜哇呜哇”的衬词,作品在保留花瑶音乐原汁原味的同时,巧妙融入饱满浑厚与柔美圆润共存的悠扬箫音和现代流行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在内容的表达上,主要选取了该民族传统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蹲颤、摆胯动律,立足基本动律对该作品进行风格上的限定,但又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快而碎的动作。编导将传统动律放慢,来表现出一种纯然、安静的状态,在花瑶族舞蹈特有动作韵律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审美,以多种变化的艺术手法,延续、扩展了屈膝弯腰、侧身仰靠等身体姿态以及在腿部下蹲“矮”的状态下的舞步。当舞台灯光渐微明亮时,姑娘们洗漱、打扮,穿上挑花裹裙装扮好自己,又在嫩黄的聚光灯下,以紧密的实心圆圈队形定点在舞台中心位,好似瑶山清晨轻轻摇曳的光晕里,集聚欣赏着针绣。她们精心别致、色彩明艳的婀娜俏丽形象格外被强调、锐化,正是以“衣”映人,呈现出花瑶女人们花团锦簇般的艳丽,给观众以新颖而强烈的视觉感受。当箫声逐渐悠扬,演员以屈膝弯腰、同手同脚摆胯以及侧身仰靠、后踢小腿横向行径的主题动作,通过分组的上下、左右动作交替以及队形前后、斜侧方向的穿插变化,在这样的空间形式和状貌的连续发展中,体现着她们不同于挑花时,行走在山间古林、劳作在梯田的多样生动。

3.承

“承”与“起”具有结构上的承接关系,是对“起”的传递、深化与延续,但并非是对上一段的简单重复,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且缜密的顺接势态。“承”段的出现,再次刻画了“起”段所表现的舞蹈形象,两段相互衬托、共促迸发,使得作品愈加丰盈有力。

随着间奏乐音向后贯穿,音乐过渡为没有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的单一箫音,不同于前段的悠扬,“承”段的曲调变得深厚、静谧,更像是花瑶姑娘独自挑绣时心声的沉稳与专注。在画面构图方面,其一:编导利用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多元可变性,将一个个“女儿箱”如溪中岩石,排列成位于舞台中轴线、向前延伸的“s”形曲线,营造出崖壁山溪前错落着岩石路的写实意境。曲线的曲直浓淡变化性极强,又富于造型性,它的构成给画面空间中的形象表达带来了丰富的表现活力。渐次变化形式将动作的方向、幅度、运动的时间在固定的经过点位渐次转化,产生了逐渐加强或是减弱隐退的效应,这是一种类似流水式的节奏和韵律变化。这时,唯有两位演员置身在“留白”的意境中:一位演员侧身端坐在位于舞台2 区的道具上,占据主要的表现位置,在慢节奏的挑花主题动作表演中,花瑶女人锁在心坎儿里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细腻地演绎出来。另一位演员站在舞台7 区的“岩块”上,沿着弯曲的岩石路纵向走去偶逢交好的姐妹。在纵向空间里,舞者以运动的方式从舞台后区位置点朝前而来,如同顺着一条笔直的通道直接走近观众。无论时间处理的块与慢,这都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伴随着越来越强烈的情感气息直过前方,台下观众的共情感也变得愈加强烈,犹如身置其景。其二:队形调度为位于舞台前区的单横线,在十四位演员整齐如一的动作与两位演员在横排前后横向快速的反向流动中,寻觅相对静止里流动的动态美感。

这一舞段无论是音乐的创作还是舞蹈的编排,在两者合一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营造作品意境和韵味。“白”,营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编导在作品中巧妙运用“留白”的编创方式,来避免单调性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4.转

“转”是作品的关键,是在前面“起”“承”铺垫已足的基础上,骤然一转,色彩焕然一新,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在“承”与“转”的差异对立之间,作品产生了曲折变化、此起彼伏,并依靠着波折之美扩充其艺术张力。这一舞段对整个作品在调性色彩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消除了观众视觉听觉上的疲惫,并且具有百看不厌的新颖之感。因此,“转”是最为吸引人的舞段。

舞段的乐音变化为充满跳跃节奏的小快板,通过重复被提炼出的花瑶“挑花”动作元素,来构成节奏的美感,但恰恰是在这最简单的“元素”里面,蕴含着《花瑶女》作品最核心的“信息”。依旧是在静态横线队形上,演员连续的“拔数粗纱”、“下针”、“引线”、“挑绣花裙”动作,再与摆胯动律的巧妙结合,锐化了花瑶民族细腻、灵巧的典型美。通过对时、空、力的逐步衍化发展,组合出丰富且具有独特形式的舞段。重复,使得形象整齐划一,进而形成和谐又富于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加深了观众对于花瑶女聪慧、勤劳、纯真形象的记忆。但,重复,不是单一刻板的叠加,每一次重复意味着强化、重塑与丰富。在无尽延伸的长线条横线位置上,编导利用肢体在空间的高低起伏、间隔交错,配合动作节奏、速度、线路长短的变化,展现花瑶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的质朴美。

5.合

“合”是对“起”“承”“转”的收束与总结,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结。“合”使得由“转”带来的强烈对比与波澜变化,得以回归平静,使得作品整体得到统一,这样的统一反映着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合”照应着“起”,“起”孕育着“合”,这使得在统一中又带有着意圆韵满、隽永婉转之美。表现大舞段时,编导选择了拉开的方形,舞台空间瞬间变得充实饱满。在舞台艺术作品当中,方形是常常被使用的,因为它给人一种坚实、稳固、有力的感觉,如大地一般开阔。随着音乐节奏的放慢、曲调激昂度的提高以及花瑶伴唱的融入,十六位演员加大动作幅度、力度,以稳定、令人忘怀的优美舞姿,将舞蹈的高潮一推再推。舞者动作在借用道具与肢体的再次交织中得到张弛舒展,预想表达的情绪被最大限度的宣泄出来。一个民族,必有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瑶山的土地孕育着独有的“挑花”文化,舞蹈演员们用动人的舞姿,将花瑶女人勤劳淳朴的民族美丽缀满山林。

6.结尾

在舞蹈结尾段,运用“首尾呼应、主题再现”的表现形式,采用作品前奏的元素,以花瑶族原生态呜哇山歌的再现,对作品的终止进行补充、加强,平衡结构,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充分、完美。伴随音乐的戛然而止,队形从大舞段散开的方形,快速聚合至舞台1 区的“空心”圆位置,经过这个“聚”产生向心的收缩感。当以舞台中心位置为圆心力量定点时,演员的急迅围聚,会霎时产生一种焦点性和有力的凝聚性。“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和重要的美学理想,“围圆”是民族舞蹈心理需求和物理规律的重合,象征着淳朴的花瑶女们对美满、甜蜜、平安的祈愿。演员们背身向圆,从女儿箱里拉出各自挑绣的花裙展示,透过那一抹轻柔与唯美的光彩,在激昂之后淡去的呜哇山歌中,观众又悄然穿过幽幽的时光隧道,去叩访古老的花瑶民族。收起心爱的挑花裹裙,演员立身碎步倒退移动,形成错落有致的半弧形构图,与此同时,一位演员在低空间里侧身端坐、专心挑绣,中心演员一边将挑花裹裙捧在手心一边远眺。这恰如一朵娇艳的鲜花盛放在观众眼前,在慢然恬静的画面中,又为其注入了灵气。

作品结尾以这样的形式淡出,进一步延展了意境、抒发了作品的情感,在再次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的同时,又给观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情绪。

四、结语

湖南省歌舞剧院编创的女子群舞《花瑶女》这一精品力作,无疑为湖南的舞蹈事业增添了新彩,为中国民间舞蹈创作开拓了新路径。作品以极其具有综合性的舞蹈艺术形式,以演员的肢体为媒介和富有花瑶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的动作为语汇,在时间的变化中借用有意味的空间调度形式讲述花瑶族女性的“挑花”生活,展现“深闺”民族的强劲生命力。

主创团队通过走访村寨,对花瑶挑花、呜哇山歌、女儿箱、挑花服饰等有了愈加细化的了解,依靠采风途中对花瑶族女性的细微观察,提炼出挑花时“下针”“穿针”“挑线”等典型动作、神色和姿态,在客观吸收与主动创造中,将其艺术地发展为《花瑶女》中能承接作品核心内容的舞蹈动作,完成传统相承与当代编创之间的变更。作品所呈现的编导的世界观和创作观,通过传统花瑶挑花工艺的形式给予作品一定的情感内涵,并映射出随时代发展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个性。花瑶挑花凝结着花瑶一代又一代的智慧,我们对于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体现着民族特色,寻找合适的传承途径。与此同时,希望更能借以姿态显著的舞蹈艺术形式,将花瑶族的风土人情和非物质文化逐一鲜活地展现,将其带入到大众视野中,甚至推向世界。

不要让如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不该让遗憾成为“非遗”的命运。有心,用心,才能以舞之形将文化之美渗入人心。

猜你喜欢

挑花舞蹈动作
巫溪挑花的艺术特征及应用分析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挑花看“妹”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