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2021-12-02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启未

青年心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读文三部曲想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启未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个基础环节,它们共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不过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阅读是课堂的灵魂,是生活的精髓,更是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的一汪清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自然会跟着提高。然而,阅读不是简单的读懂即可,而是要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精神力量。大部分阅读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展现着独特的人文精神,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他们美好的品质,从而由人及己得以改进。

从古至今,诸多具有伟大历史成就的人物都重视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推动人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眼界,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综合素养。因此,阅读教学如果能以读文为手段,以感悟为灵魂,以想象为载体,就能达到学生思维与文本内容、文本灵魂的有机整合。

第一部曲:读文得法,建构语文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地重视对基础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内在素养的培养,如未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活动、未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等。这是典型的“教读文”,并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之相比较,“教读法”则重视的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着眼点不仅仅是某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更加正确地阅读课文,获得深刻的阅读认识和学习体验,从而实现主体层面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教学,学生能打好阅读基础,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如可以找出不会读的字词,加注拼音;可以读通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与人交流;可以在读中体会文章标点符号及句子表达的作用;可以在读中领悟修辞的妙处;可以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表达效果;可以在读中厘清文章写作顺序;可以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及批注;可以有感情地读文,模仿人物形象,读出不同的语气。

在教学《将心比心》时,我让学生发挥不同的感受朗读人物语言:“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理解。”有些同学读得诚恳,有些读得清淡,有些读得伤心,有些读得充满希望……此刻,不管朗读者是何种心境,都有自己的经历在支持着这种感受。此刻,学生不仅学会用语言去理解语言,尝试用已知去获新知,得到审美的体验,还能选择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又如:教授《猫》这篇课文,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古怪”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实在有些”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简单的四个字中,包含了作者对猫的深情,作为了解猫的主人,竟然对自家猫的性格都捉摸不透,实在让人感到很古怪。让学生绕开“古怪”的特点去研究“古怪”的写法,分析、探究作者是如何进行“古怪”的描写的。因为就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直接找到“古怪”的表现,但是却并不一定立即就能理解怎么写出“古怪”的。通过读文思考,教师引导,提炼以下秘诀,如总述句覆盖三个段落,各个段落都有相应的总结词;通过转折词的应用,更能显现出作者的深刻情感,这是语言特色;作者用了叠加法表达,也就是说作者将很多相互矛盾的特点,逐一地叠加描写在了一个动物身上,从而使其变得“古怪”。还有作者对猫的爱,也不只在“温柔可亲、踩几朵小梅花”上体现,可从“实在”“吧”“乖”“谁”的语气,体会通过语气词、标点、修辞等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这种关注词、句、结构、方法的教学,也许比单纯研究内容的教学,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曲:感悟有道,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需要感悟的,尤其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自身对阅读内容产生认识和理解,获得相应的感悟和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教师不能将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拨、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也可根据课文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所感所悟。

例如:在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先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带领学生通过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在概括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学生默读课文,找到奇丽景色的相关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学生找到了奇丽的景色,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不仅切身感受到了异国奇丽的风景,还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语言之美。此时,再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文,不仅能读出对德国的喜爱,课文的语言精华也就感悟在学生的脑海中。

阅读不仅仅是读字、词、语句、段落,更需要读者去理解其内涵。感悟的方法千千万,只有全身心地去理解和感受情理、景物人事,从文本深入文字背后,更进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究,才能让“感悟”水到渠成,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收获。

第三部曲:想象有翅,飞向创造无限

想象,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展开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想象,可以跨越时空,让思维任意驰骋,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归功于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有的创造活动都需要以想象为前提,只有在想象的催发下,人才可能有所创新。对此,新课标也要求,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根据已有的知识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发表独特的感受,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合理地想象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利用单元例文,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感受意境,体会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促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借助多媒体,在声情并茂的视听感受中让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五是以“大胆想象”为主题编排的单元,其中《宇宙的另一边》是以“反着想象”进行描写的文章,学生对作者丰富的想象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课堂上不仅积极说出了作者奇特的想象,通过朗读进入了奇妙的文字世界,还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在宇宙另一边的奇思妙想。有的孩子说:“在宇宙的这一边,车子是向前开的;在宇宙的另一边,车子会是向后开吗?”还有的说:“在宇宙这一边,课堂上是老师给学生上课;在宇宙的另一边,会是学生给老师上课吗?”……奇特的想象让课堂兴趣盎然!又如:《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一课,课文通过连接生活经验,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想象:像英英一样想变就变,最想变成什么,做什么呢?学生饶有兴致地写下自己的想法,使读写有效融和。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说出了想说的奇特,难道还不会妙笔生花吗?

想象是思维的过程,是创造的基础,也是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灵活地让学生发挥有声的、有色的、有形的、无形的、静态的、动态的想象,让语文课堂因想象而生辉!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责无旁贷。而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形成及提高,让读文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读文三部曲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