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策略
——以“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为例
2021-12-02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 李 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主题探究式教学措施已广泛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有意义的主题展开主题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本质及地理知识所蕴含的价值中提升了对地理学习的意义理解与认同,促进了地理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下面结合“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简要谈一谈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策略。
一、地理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以主题材料为支持和以学生自主建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模态。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主题为中心。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以主题为中心,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内容,提炼出具有地理意义的主题,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改变随意性现象得到了结构化、系统化设计。
二是以问题为驱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围绕主题预设问题,借助问题探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目的。同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还充分利用自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探究。
三是以材料为支持。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主题,改变唯教材的做法,注重对教材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使地理学习材料紧紧围绕主题,更好地表现主题,在主题式教学中引领课堂走向深入,丰富课堂容量。
四是以学生自主建构活动为主线。主题式教学打破传统地理教学样式,发挥主题统摄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以学生自主建构活动为主线,在形式多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深化对地理学习的意义理解与认同。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策略
(一)解读地理意义,提炼教学主题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首先要解决提炼主题问题,教学主题提炼应建立在地理意义解读基础上。
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课教学主题提炼时,应基于本节课地理意义,使主题既能够紧扣地理知识点,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关系。鉴于这一思考,本节课提炼出“降水与人类生活”主题。
这一主题将地理教学划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降水”地理知识,完成地理知识自主建构;第二板块围绕“降水和生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地理教学从知识教学走向深入,指向解决问题,使地理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有机关联起来,以更好地达成地理教学意义。
(二)紧扣地理主题,建构知识框架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主题具有统摄效应,地理课堂教学应紧扣地理主题展开设计,完成地理课堂知识框架建构。知识框架建构打破传统地理知识教学做法,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建构,而是发挥主题统摄作用,将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引领学生进行系统化建构。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节,根据教学主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了解降水。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几种基本类型。(2)降水量测定。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同概念,并掌握降水量测定方法。(3)降水变化,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借助降水量柱状图探究降水变化情况。(4)降水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降水变化探索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降水变化规律。(5)降水意义。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降水意义,既要认识到降水的积极意义,又要认识到降水负面效应。(6)生活应用。引导学生利用降水变化和差异知识,解决本地区生活实践问题。
知识框架建构时要紧扣主题,利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使知识建构紧紧围绕主题。本节课知识框架,从引导学生理论建构入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的几种类型,逐步深入地理技能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测定降水量,借助降水量柱状图探究降水的季节、地区变化和差异;在直观建构基础上,再深入本质,探索降水规律,了解降水的积极与负面意义;最后,指向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知识框架建构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挖掘学习素材,创设主题情境
主题式教学离不开地理学习素材支持,教师应基于主题式教学需要,对接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主题式教学环境支持策略,通过优化地理主题式教学环境,创设直观、形象的主题式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题学习意义,从课堂教学初始环节就强化学生主题学习意识,并基于主题引领,提高地理课堂学习目的性。
围绕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和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降水现象图片、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视频等创设主题情境。情境图片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视频主要展示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后,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受。最后,再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该环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降水现象,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强化学生地理学科和生活的关联意识;借助降水影响强化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非常必要。在主题情境作用下,教学内容导入做到自然而然,教学主题也得到初步的强化。
(四)设计问题链条,开展主题活动
在引入主题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本节课建构的知识框架,寻求知识点落实的有效载体。问题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载体,问题驱动效应的实现应打破问题随意化设计现象,将问题与地理课堂知识框架有机结合起来,使问题形成有机的链条,引领学生在问题串引领下逐步深入,并借助问题推动主题活动有效进行,强化学生课堂探究学习活动目的性。
借助创设的情境,教师可以自然地提出问题:什么是降水,如何测量降水的多少呢?学生借助教材自主学习,自主建构降水概念,交流降水多少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本地区2020年1—12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本地区四季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在探究出降水随着季节变化规律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投影世界降水量线分布图,引导学生围绕分布图,合作探究降水量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得出降水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围绕降水的变化和差异,设计一份学习报告,在报告中要说明降水的几种常见类型,降水变化与差异性影响因素,以及降水对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如特色产业、自然灾害等。
借助问题链条,将知识框架和问题有机连接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地理知识得到较好的落实。最后,学习报告环节,给学生创造总结与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将碎片化的知识有机整合起来。当然,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重活动组织形式,尽量选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题学习积极性。
(五)内化吸收知识,指向实践应用
深度学习视域下,地理主题式教学应聚焦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使地理知识转变为学生地理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应基于主题式教学,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起来。
在完成地理知识自主学习与探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本地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本地区实际问题。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本地区“降水”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资料,包括本地区近十年每个月的降水数据,以及本地区在世界降水量线分布图中的具体分布位置、本地区农业产业与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本地区资料,利用互联网资料等,对本地区降水变化和差异性进行综合性分析,撰写本地区降水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报告以及降水的意义,从多个角度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提一些可行性建议。学生在撰写调查报告和提可行性建议的过程中,地理知识得到较好的消化和吸收,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地理主题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强化主题统摄意识,以主题贯穿地理教学各个环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区域地理内容的深度学习,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