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
2021-12-02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 王 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随着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是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投入其中的研究,但是,还是理论重于实践,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施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支持
小学课程科目繁多,虽然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都会安排阅读这样一门课,但是实际上真正进行整本书推介的课程教学并没有被开发。低年段学生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有占据大部分时间的拼音教学,一般会直接忽视阅读课这一安排;中高段学生急需“有源之水”,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或者去学校阅览室进行阅读,要不就是针对一本书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教学方式单一,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教学方式的。让低年段语文教师从原本就紧张的课时中调整安排出一节阅读课,而且还要每周进行一次,这很难实现。中高段学生有阅读课时的语文教师则迫于成绩压力,更喜欢用阅读课讲题、梳理课文、巩固语文知识。毕竟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成绩的帮助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利用这节阅读课来上课讲题,则对语文成绩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小学语文教师本来身兼多职,如果还需要额外精心准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两者相叠加,整本书阅读教学自然而然地被束之高阁。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所谓的阅读课上,不允许学生完完整整地阅读一本书,而是要提取书的内容的梗概,提取人物形象的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整本书,并将其设计成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能反复机械地做这些题,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而没有办法深入沉浸地去体会和阅读整本书的乐趣,没有办法去感同身受书中人物,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性。有意识的语文教师已经开始着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但是他们的准备过程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在学期初布置四本必读书目,让学生备齐,然后一个月精读一本书。精读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写精读后的感想,月末的时候安排一次汇报交流。这样教学的结果是,一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蜻蜓点水般翻过整本书,没有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情感,阅读后也没有感想;喜欢阅读的学生也只不过是摘抄好词佳句,漫无目的地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想。这一整个教学流程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没有被真正地调动起来,他们这样做更多的是在应付一项教师布置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兴趣会被扼杀,更可怕的是没有教师正确的阅读策略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大多数都是流于表面,浅层理解,无法真正深入阅读的核心。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仅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参考教案,更多的是需要靠教师共同探讨。作为一线教师,一方面,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依照农村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及阅读情况,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整本书,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感受阅读中的乐趣;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做好整本书阅读推荐,引导阅读由课内转向课外
好书推介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内容、作家生平,挑选出部分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读一读,一起欣赏分析精彩的段落。或者可以让学生互相推荐好书,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推荐书目清单,向同伴推荐好书。好书推介课,是通过灵活有趣的方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把学生的阅读胃口吊起来,让他们有一种不读不快的感觉,从而达到推荐好书的目的。
比如:教日本著名的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意蕴深长,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带有些许伤感色彩。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大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鸟儿要前往南方过冬,它和那棵树约好时间,等到春天回来为它唱歌。但是当春天来了,鸟儿回来了,大树却不在那里了。那只鸟儿环顾四周,只发现一团火,那一棵变成火苗的大树。鸟儿对着那团火苗唱了一首去年相约的歌,虽然听这首歌的不是那棵大树。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被这只鸟儿感动了,因为它履行了对朋友的承诺。教学已毕,当鸟儿对大树的那种浓浓深情深深地印入学生脑中,久久挥之不去时,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毛毯和钵之子》《小狐狸阿权》《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等优秀书目。在这样的阅读气氛熏陶下,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便会对即将开启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
(二)注重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以疑促思
导读课该导些什么呢?每当我们新拿到一本书,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这本书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作者是谁?封面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这本书大概讲了些什么内容?导读课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给学生留下初步的印象,从而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例如:美国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所著的《一百条裙子》的导读,“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女孩。她家境贫寒,个性沉默,时常被同学们捉弄。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同学们更多的嘲笑。终于有一天,班主任梅森老师带来一封旺达爸爸的信,宣告旺达转校的消息。旺达口中那一百条裙子,究竟是真是假?以佩琪为首,曾经捉弄旺达的同学,将如何反应?”在这篇导读里,作家简单介绍了主人公旺达的家庭背景和人物性格,又以旺达爸爸的一封信作为一个导火线,引发了一股狂浪,这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会去想旺达声称她家里有100条各式各样的裙子,是不是真的?以佩琪为首,曾经捉弄过旺达的同学会有怎样的反应?旺达爸爸信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是对旺达拥有100条各式各样的裙子这种说法的肯定还是否定?这样的开篇设置悬疑,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强化整本书阅读交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阅读整本书一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心理,中途放弃阅读,也有可能没有耐心,不能坚持阅读,这种时候如果教师没有适时地提醒与监督,一些学生可能就会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能够持之以恒,更见成效,我们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阅读经验交流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其他同学新的观点,挖掘阅读书籍的新的角度,激发学生新的思考。
比如:获得交流国际小说大奖的普密尼的《马提与祖父》一书,读书讨论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由教师设计,提问可以局限在故事情节上,也可以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或心得感受。如祖父快要去世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哭泣,为什么马提不哭?你觉得这个故事是幻想还是现实?在马提和祖父出游的这段时间里,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祖父越来越小,最后进入了马提的身体中,你觉得可信吗?如果不信,那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你经历过亲人的离别吗?如果你经历过,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自己调整吗?还是会向亲朋好友求助?你是怎么理解“爱的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一句话的?
总之,整本书阅读不仅要摒弃以考试为目的的功利化阅读,还要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深入探究等方式,带领学生一起读出书中的喜怒哀乐,读出书中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师是触发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媒介,相信经过教师的用心引导和正确示范,学生会渐渐习惯整本书阅读,最终成才于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