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传承和路径创新
2021-12-02李克辉王晋清
李克辉,王 磊,王晋清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脉络
(一)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要把主渠道疏浚、把基础夯实,首先要搞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这样思考和研究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益借鉴,还会切实增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初步探索时期
从1949年至1956年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步发展并逐渐系统化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课程名称主要是政治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政治理论课等。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4门课程。这也是建国后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初步教学摸索,其主要实质内容是建国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续。
2.曲折前进时期
从1957年至1977年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受到一定冲击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课程名称主要是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等。自1957年起,教育部规定建国初期的4门政治理论课一律停开,统一改为“社会主义教育”。1959年,又逐步恢复了部分课程。课程设置有“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时事政策报告和讨论”等。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求,学校党委必须抓好政治理论课工作,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应积极帮助政治课教师解决听报告、看文件的困难,党委书记应尽可能地兼课。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理论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
3.蓬勃发展时期
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步得以恢复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课程名称主要是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经历了85、98、05三个课程方案建设时期。经过这三个课程方案的建设,其课程内容、教学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基本适应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也高度契合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建设要求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基本形成了“4+1”的课程体系,即目前广为大家了解和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政策”5门课程。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较好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最新变化,让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多个场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了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方法路径等内容[2]。此外,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配套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对建好、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方方面面的规范,基本构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梁八柱”。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工作部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核心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其基本原则是“六个坚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3]。二是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7年,教育部修订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设置了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等5个一级指标,设置领导体制、机构建设、专项经费等22个二级指标以及33个三级指标。其规定的内容非常细致、明确,例如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至少要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等。可以说,新修订后的标准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质量日渐出现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对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来看,有的高校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干好的工作还很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师资队伍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这也是目前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对照师生比1∶350的比例,教师资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教师任课任务很重。此外,目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龄较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年限不长,经验也相对欠缺。
(二)教学设施方面
有的高校教室资源不能完全满足100人以下的中小班教学的需要,大班教学效果一般,教室基础设施陈旧,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影响了教师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形式的控制力,也限制了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功能、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发挥。
(三)学科科研方面
有的高校学科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研究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有一定的重复叠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还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会贯通不够、支撑作用不足。
(四)教研教改方面
理论和实践还存在脱节的现象,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总结提炼不够,课堂反应不多;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有的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讲透彻、讲生动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滴灌”做的还不够。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正确看待,要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工作重要日程,拿出精力,认真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短时间内引进一批教师有较大困难,但可以通过全方位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的不足;针对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安排基础上,加强教室资源统筹管理,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安排。所以,能否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了党中央会议精神,是否真正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逐条对照查摆,并加以贯彻落实。
三、以“五个攻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一)从思想入手,强化思路攻坚
要想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思路一定要清晰,思想认识一定要拔高。一方面,要紧密围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根本,从全局上把握。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决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全校上下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要紧密围绕工作实际精准施策,形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创新思路,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做文章,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开一片新天地。
(二)从队伍入手,强化师资攻坚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第一梯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这一专职队伍,要从“思政课程”的角度出发,提升教师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梯队”是专业课教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兼职队伍。针对这一梯队,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推动各学院、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力求在每一个专业都建设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第三梯队”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兼职队伍。针对这一梯队,特别是针对学校内部来讲,要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党政工作队伍在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多角度、多渠道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三)从依据入手,强化教材攻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依托。一方面,要对教材的导向和质量进行把关,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实行“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动态跟踪管理,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发挥“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用好用活“马工程”重点教材,引导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研究,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4]。
(四)从方法入手,强化教法攻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运用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案例是丰富的,缺的就是好的方法。那么,这个好的方法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有亲和力、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喜欢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求变,不能站在讲台上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在座位上玩手机、看小说,干什么的都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开展专题调研时提出了“八有”要求。一是要做到“有虚有实”。全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受欢迎的第二课堂,既有理论讲授,也有实践锻炼[5]。二是要做到“有棱有角”。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模棱两可、遮遮掩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三是要做到“有情有义”。用发自内心的情感、震撼人心的故事去触动、感染学生,带着感情、充满深情、富有真情地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敬而受教”的效果。四是要做到“有滋有味”。为学生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多举一些小例子、多讲一些小故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出滋味、上出效果。
(五)从结合入手,强化机制攻坚
与思路、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攻坚相比,机制攻坚是关键、是保障。一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修筑起一个“同心圆”。例如,无论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二是要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为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要教育学生“德要方厚、心要宽大”,概括起来就是“量宽德厚”。三是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为学生修筑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设诸如“中国道路”“大国海洋”的形势政策课、综合素养课,通过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四是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为学生修筑起输送滋养的“营养库”。积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发声发响、发帖发文的平台,探索开设“思政纵谈”栏目,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谈“思政课程”的创新心得,让专业课教师谈“课程思政”的改革体会,让辅导员谈学生管理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或者开设“我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栏目,让学生畅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身感受和意见建议。
四、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格局
打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攻坚战,需要全校上下的通力配合。书记、校长是总指挥,领导班子成员是副总指挥,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是指挥员,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是战斗员。要校准政治站位、校准责任担当,强化领导责任、强化工作安排,加快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上下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格局[6]。
(一)加强领导,强化领导班子所肩负的责任
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7]。特别是当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从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基础保障、师资配备以及经费支持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要加强理论武装体系建设,管好建好用好学校各级媒体和舆论阵地,打造学校精品宣讲团,集中向师生持续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学科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学校教育安排,积极邀请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或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学校思政课讲授;要加强日常教育体系建设,利用新生入学、教工入职、校庆日等契机,开展校史校情教育,重点向师生推广校训校歌等校园标识的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要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依托“思想政治工作站”“辅导员工作室”等载体,真正走进学生、贴近学生;要加强安全稳定体系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定期报告、分析研判和调研督查等重要工作;要加强队伍建设体系建设,大力引进优秀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博士,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历学位,着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
(二)明确职责,强化职能部门所肩负的责任
学校各单位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当好作战参谋,当好前线指挥。要加强统筹协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抓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及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牵头部门要统筹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教务部门要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指导;要在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课程教学单位,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时而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将每一门思政课都打造成“金课”“精品课”。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要紧密结合教材、教师、教学实际,重点检查督导“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管理。学科建设部门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集中力量建成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务“两单设、一单独”职称评聘体系,为教师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科研部门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提炼升华,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工作局面。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好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结合工作,注重总结提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课上课下有效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立足岗位,强化两支队伍所肩负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思政课程”责任,专业课教师肩负着“课程思政”责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提高政治素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走上课堂、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要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善于发现隐含在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资源,重点开展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自然辩证法的教育,让学生在专业课中也能感受到混凝土的温度、几何图的情怀、代码符的思考。特别是要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新时代重大事件、重要话题等,对学生开展情景式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感受家国情怀、体会责任担当。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作为检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试金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为牵引,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