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时代农民丰收节文化内涵的思考与建议

2021-12-02王丽红张英洪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耕文明农民

王丽红,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是劳动人民几千年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精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丰收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中华大地各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庆祝丰收的节日庆典传统。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农民收获的节日,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这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的高度重视,及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它不但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而且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一、传统农耕文明是农民丰收节文化内涵的根本源头

传统农耕文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长久以来,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演化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乡村礼仪和节庆习俗。传统小农生产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哲学思想,形成了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天象和自然环境的长期观测注意到了“草木枯荣”“候鸟迁徙”“风云雷动”等现象,并据此总结了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小农生产对物候的适应形成了科学的节气体系,并用其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广大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编排成许多对仗工整、意向鲜明、生动活泼的民谚民谣,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歌”,便于安排农事。尤其是冬至和夏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的两大节气,历代帝王分别在这两个日子举行郊天祀地报本祈谷盛大仪典[1]。

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农事习俗丰富多彩,部分重要的农事习俗在长期沿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农业节日主要集中分布于春耕期、庄稼成长期和收获期。收获期的节日又称秋节,其主旨是将谷物安全收藏,息农庆丰收,报谢神灵慷慨赐予之功,报谢祖先庇护之恩并祈求来岁再获丰年。秋节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尝新祭祖,另一类是报祭群神、庆祝丰收并纵情饮乐[2]。各地也有以特定农作物为主题的丰收节,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节”,深圳的“荔枝节”,开封的“菊花节”,北京大兴、山东昌乐等地的“西瓜节”,新疆哈密的“哈密瓜节”等,多是广大劳动人民庆祝丰收、报祭群神的重要节日。

新时代农民丰收节是在中华传统农业节庆习俗的基础上提出的。农民丰收节作为传统农业礼仪发源而来的节日,是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承载着国家现代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交相辉映的新时代中国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承载着塑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符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以节为媒,传承文化、凝聚力量,让更多的人找到归属感,让更多人留住乡愁记忆,形成城与乡更深的融合、更广的互动、更强的共鸣。这也正体现了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迫切需要。

二、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9年7月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汇聚强农惠农富农强大力量、增强农民群众光荣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重大举措”;“通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打造一个既体现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又蕴含新时代精神的全国性民俗节日”[3]。可以说,农民丰收节是关注“三农”的仪式性表达,农民丰收节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更是传承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农民丰收节以农事活动为主线,以丰收节庆为主题,开展举国同庆的各类型庆祝丰收的活动,将全国各族农民的生产、生活串联起来,将传统农耕文化展现于丰富的节庆活动之中,使悠久而丰厚的中华传统农耕文明融入现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真正活化了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农民丰收节具有国泰民安的重要政治意义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是农业发展的思想精髓[4]。五谷丰登不但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更是统治者维护社稷安宁的国家意志。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国家融入国际社会的最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农业稳住了,饭碗端牢了,我们就不惧任何风雨,就有了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充足底气和信心[5]。”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在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高度重视农业基础性地位、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仪式性表达。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66 384.34万t,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 kg,超过国际平均水平[6]。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以国家礼仪形式为农民的丰收喝彩,向农民辛勤付出致敬,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强农富民的高度重视。

(二)农民丰收节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法则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中华道教文化的根本精髓。中华传统哲学起源于农耕农事与自然关系法则的观察与概括。“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法则指引下,“顺天时、量地利、应人和”成了人们万事行为的准则。体现在农事活动中,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休息,就可把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过程。新时代农民丰收节正是对这一农耕文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传承,铸就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三)农民丰收节彰显了种瓜得瓜的哲学思想

《吕语集粹·存养》载“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农耕文明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对青少年具有尤为重要的教化意义。通过农民丰收节庆活动对“种瓜得瓜”的鲜活阐释,让青少年更加明白要想达到什么目标,取得怎么样的结果,就要有什么样的付出。这些都体现了农耕文明对因果关系的重视,进而形成了朴素而优良的中华民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勤劳节俭的奋斗精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悯农》,在中华大地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还有诸如“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俗语,都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对勤劳节俭的小农创业奋斗精神的诠释。在新时代丰收节庆活动中,不但要让农民、市民感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飘香、鱼儿满仓的喜悦,而且要倡导人们珍惜每一颗来之不易的果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劳克俭的精神。

三、新时代农民丰收节促进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

(一)新时代农民丰收节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现代元素

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农耕文明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当前,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开放性、由生活化向市场化、由权威性向平等化、由神秘性向娱乐化的逻辑转型[7]。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了现代元素,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走进生活,进而推动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2019年,人民网利用5G+VR、无人机等现代技术立体展示了各地农耕文化。近年来,各地将会展农业与丰收节庆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农业嘉年华活动。北京市以草莓为主题的农业嘉年华,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艺表演、精品草莓擂台赛、摄影大赛,开展全国名、特、优产品,世界各地代表性农产品,国内知名企业产品以及北京区县特色农产品展卖活动,草莓炫舞音乐节、草莓科技展、创意农业体验活动、主题狂欢活动,将农业生产与文化、科技融为一体,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满足市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双目标。2019年北京农业嘉年华58天展期共迎客110.72万人次,累计实现总收入2.47亿元[8]。

(二)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展现了融合共享的城乡文化互动

在新时代,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日益加快,城乡关系紧密互动,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民专属的节日,更是城乡居民共同的节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寻找乡愁的文化诉求,都将市民与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农民丰收节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农事体验活动,让市民参与农民的丰收庆典,通过亲自参与劳动,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和劳有所得的感悟,体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喜悦和远离都市喧嚣的、恬静自然的农村生活之美,深刻领悟乡村文化价值,唤起留住乡村、保护乡村的社会共识。农民丰收节搭建了有利于农民与市民不断增进相互交流和联系的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物质交流、文化交流,搭建了有利于城市与乡村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桥梁,为加快形成平等、开放、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新路径。

(三)新时代农民丰收节集中体现了现代市场思维与传统农耕文明的融合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走出“谷贱伤农”的困局,丰收之年,农民未必增收,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物。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庆活动,以农业节庆活动作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和媒介,为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建立农民与市民的紧密联系,或者说建立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源于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的传统农耕文明转变为具有独特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2018年以来,农民丰收节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不但现场展示、销售各地农产品,而且采取了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农产品销售渠道,拉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距离,缩短了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供应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丰收节文化内涵的思考与建议

农民丰收节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是对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让传统农耕文化走进城乡居民的现实生活,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也推动了农耕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应进一步深挖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推出更加契合城乡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丰收文化产品,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发展,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

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粮食安全不仅要依靠耕地有效保护,更依赖于土地的高效利用、科学利用。粮食安全不但要保障粮食的数量安全,更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这就需要依靠科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庆活动要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现代元素,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利用丰收节这个平台,倡导发展科技农业,鼓励新时代农民积极开拓创新,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促进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双提高。二是通过丰收文化的传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人们走现代生态农业之路,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鼓励更多的农民自觉从事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提供者,既保障粮食的数量安全,又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真正实现质量兴农。三是通过丰收节庆活动,赋予传统耕读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推动农耕文明从自强不息、勤劳克俭,向开拓进取、持续创新进一步拓展。

(二)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

新时代农民庆祝丰收节,不仅要犒劳辛勤付出的农民,而且要传承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现代工业文明对小农生产影响最突出地体现为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随着能力的增强,人类也从敬畏自然变得有些“狂妄自大”,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道法自然”的行为时有发生,一度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新时代农业生产耕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更加呼唤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这正是传统农耕文明在新时代丰收文化中的进一步拓展。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而言,不仅体现在其符号意义、体现民族特色与民俗特色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加强农业生态功能对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应通过农民丰收节这个平台,弘扬和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增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农业和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要保护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稻鱼共生、农林复合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动林下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展示和挖掘乡村价值,保护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具有文化符号价值的传统乡村,避免用城市的思维改造乡村,必须防止对空心村、闲置农宅一拆了之的野蛮行为。三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要保护承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功能的空间,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三)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丰收意味着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增加收入。新时代农民要摆脱“谷贱伤农”的窘境,要实现丰产更要丰收,就需要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别是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市民对乡村恬静生活的向往日渐增加,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应利用好农民丰收节这个平台,大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新型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产品以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进入市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让农民从卖初级产品变为卖文化产品。一是加强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各地要紧密围绕本地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科学制定突出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鼓励和支持农业与文化、旅游、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深度挖掘各地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文化、服务附加值。三是规范引导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支持发展耕读教育文化产业,将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文化印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价值挖掘等融入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指导规范,打造城市居民的“会客厅”,为空心村注入新发展活力,为传统农耕文明传承提供新路径,为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提供新领域。

猜你喜欢

农耕文明农民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