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设计多元化作业的策略与方式
2021-12-02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三中学杨青林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三中学 杨青林
在很长一段发展时期内,初中生所承受的课业压力都非常繁重,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常规的“题海战术”,初中数学教师会在课外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多做题、多解题,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题型,旨在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慢慢形成灵敏、开放的解题思维,熟记各个解题技巧。然而题海战术过多占用了学生的时间,压缩了学生的反思、总结活动,初中生一直忙着做新题,却忽视了解题反思,难以从现阶段的习题资源中总结出有效的解题技巧。
目前,我国教育部提倡减负提效,让学生轻装上阵,这就需要重新思考设计数学作业的方式方法,合理控制数学作业的数量,既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也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体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设计数学作业:
一、重视课堂检测与总结,设计专项习题
专项练习是指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所设计的针对性较强的数学作业,通常是在新授课时围绕重难点知识所设计的作业。此类作业的针对性较强,可以着重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复应用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解答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初中生不仅可以熟记数学概念,而且也可在有效的解题指导下总结出某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为了设计出专项习题,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检测与教学总结。课堂检测通常也是通过习题解答活动进行的,伴随着新知教学指导,初中生要自主迁移已学知识,而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总结课堂认知经验,归纳数学知识点,判断学生是否内化了教学重难点知识,由此设计专项习题。
在“合并同类项”一课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规律,学生要准确判断哪些代数式属于同类项。在本节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课堂检测习题,即判断代数式是否属于同类项,让学生利用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规律进行数学运算。通过课堂检测,教师与学生一同归纳了本课知识点,即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基本运算规律,利用错题资源引导学生重新回顾了合并同类项运算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此基础上,本班学生就能明确自己的认知盲区,即尚且不能熟练应用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规律。于是,教师围绕“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设计了20 道计算题,以及少量应用题,前者是为了让学生从代数式中找到同类项,利用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规律计算代数式的结果,而应用题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代数式去表示文字信息,训练学生的数感,让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学习。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课后习题的具体数量,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由于学生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便可完成课后解题任务,所以待学生做完作业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订正作业,圈画出错题,思考错题成因,对照合并同类项运算规律去修改错题,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订正错题,那么本班学生就能有效内化数学知识,利用专项习题组织精讲精练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会首选纸笔形式的习题,原因有二:组织起来便捷简单,不需额外消耗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检查初中生是否掌握了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但是,不管题型多么丰富,如果长期保持一种单一的作业形式,那么初中生便会慢慢进入“免疫”状态,思维难以活跃起来,兴趣也将变得低迷。在近些年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流行“做中学”,即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以便切实丰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那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也可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任务,只要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数学概念,且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即可。当然,由于实践性作业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小组式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相互监督、合作交流,使其顺利完成实践性作业任务。
在“统计图的选择”一课教学中,初中生就要根据具体的统计问题选择统计图,并比较三类统计图的优劣势,明白三类统计图的使用条件不同,体会数据处理对于做出统计决策的具体作用。针对本单元知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任务:统计本校学生的初中学校择校选择。为了完成这一实践作业任务,初中生要自主设计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统计方法,并自主选择搜集、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由于本轮统计实践任务是面向全校学生展开的,数据搜集任务量较重,所以教师让本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分别负责不同区域内学生择校选择的统计任务,归纳、整合统计数据,共同讨论统计图的应用问题。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初中生就可以不断巩固知识记忆,将数据搜集、统计图的选择等多节课的知识整合起来,有效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三、设计分层数学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数学分层作业的基本目的是要兼顾全体学生,让各层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习题检测。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体现出“轻负提效”的新思想;第二,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在以生为本的新教育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主动设计层次化、梯级式的数学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数学解题活动,以便让学生自主解题。
在设计分层数学作业时,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习反馈。比如在“一定摸到红球吗”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类数学作业:关于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判断;关于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比较;利用图表题去展现可能性实验,并搜集实验结果、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逻辑推导问题。这三类课后题的难度水平逐步拔高,最简单的题目是关于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判断,只要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则可自主解题,是针对本班数学学困生设计的数学作业;中等层次的数学作业便是关于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比较问题,面向本班数学中等生,学生需根据题意去比较两件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最后一类数学作业是面向本班数学尖子生所设计的,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可能性”概念、“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情况,而且还需要学生根据题意自主分析事件是否有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数学作业必须要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减负提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自主解题。为此,初中数学教师便要设计专项习题,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布置层次化的数学作业任务,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设计多元化的数学作业,既要创新作业的布置形式,也要丰富数学作业的具体内容,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