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视阈下的中医学理论运用
2021-12-02庄学村胡炜圣
庄学村,胡炜圣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2)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思考的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是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之一。其实质是在联系与发展中掌控认识的对象,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当中把握认识的事物。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结晶,当中所具有的天人合一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疗疾病的方法,阴阳五行矛盾变化的理论思想,都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影响,同时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灵魂。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研究中医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系统
中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刻地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发现中医学中思维方式的规律,构建起中医辩证思维方法的框架。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可以更客观化地指导中医实践,有利于更好地加深对中医理论内在思维的理解。
(二)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
中医学在对自然事物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中,同样也深刻运用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方法,使得中医理论更为系统化且具有逻辑性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时代背景下,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研究中医学,是在中医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思维方式,利于中医更为适应时代浪潮和反映时代发展,使其与时代社会的思维有机结合,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走向世界更为有利的优势,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之一,而中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辩证思维方法思考中医学,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寻找到了突破点,为新时代讲好中医故事寻找到了新思路,指引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进方向,让中医加快走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与中医学的关系
(一)中医学唯物与辩证的世界观基调
中医学得以确立的三大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与精气学说。三大学说都是中国古代时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学说。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砭石、石刀等缓解和治疗经络疼痛的工具,如《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的记载。这些先民的探索成为了原始医学生根发芽的基础,但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伴随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进程,社会生产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以及医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理论体系,在对于疾病的认识与诊疗上升到了理论化和系统化之哲学高度。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也在医学中实践应用,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才得以逐步建立起来。这表明了中医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具有实践的性质,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与规律的探索之上,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医学唯物的基调。
阴阳五行学说具备非常鲜明的唯物与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医的特色是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同时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学说演化成形,是将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加以系统理论化,使之成为认识自然与注解自然之方法论。《黄帝内经》把阴阳学说运用入医学范畴,使阴阳学说演化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阳的描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明确地提出了阴阳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演变之本源初始的理念。“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同步规律,万事万物都是在阴阳平和的状态下规律运行的。阴阳学说的引入,建构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骨架,同时也具备非常鲜明的唯物与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使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为中医学奠定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同样,五行在最开始所具有的现实含义来源于五材,即人类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之五类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包含木、火、土、金,水物种自然界客观事物以及背后衍生而来的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描述五行学说来源中将方位之气当做产生五行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五行学说来源于对物质世界以及运动的观察,具有唯物的性质和唯物的世界观基调。
精气学说也具有马克思唯物与辩证的思维理论基石的实践支持。《周易》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为万物化生之源。《管子》言“一气能变曰精”,即言明了气在运动变化中产生之物质为精。精,亦称精气。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理论构建中,精可泛指气,是散布充满于宇宙中但肉眼不可见的,又具有运动不止的性质的极其微小精细的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有时气亦专指其中精华的组分,为人类构成之本原。气是物质,其实质也是唯物主义。人类依靠脾胃腐熟产生精气,同样,人类依靠运动消耗精气,保持体内精气运化平衡,不仅可以保持人体平和健康,同时也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指导观念,体现着辩证的思维方式。由此而言,精气学说亦具有着唯物的、辩证的基调,有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二)中医学整体观念与普遍联系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辩证思维方法也强调注重在联系与发展中把握事物,以整体观念看待事物的同时,不能忘记局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构建之初,就将整体观念融入了其中。整体观念为中医理论思维之基本形式之一,古人基于整体观念,构建了“四时五脏”的天人一体观,同时也构建了“司外揣内”的诊疗思维,构建了人体内部自身五脏六腑间的气血与津液同外部联系的框架。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展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普遍联系观念的运用,体现在中医天人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的思维模式之中。其中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一体观 ,即《黄帝内经》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中医思维中运用普遍联系观的具体化表现。人从属于自然,应遵循自然规律法度。自然气候的改变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五脏六腑运化功能与气血津液代谢输出造成影响,造成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与病理改变。《黄帝内经》中描述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和治病的原则,都体现在保养健康与治疗疾病方面,都应顺应自然气候变化和身体的规律,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这表现出人体自身气血运转的规律与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中医在预防保健治病过程中,注重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的观点不谋而合。
同时,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也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产物,作为中医学理论思维核心思想之一的藏象学说,提出五脏之象与万物之象相应的观点,即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表明了人体各个脏腑具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藏象学的建立主要是受五行观念的影响,容纳阴阳五行思维于其中,把五脏与五行相配,利用五行的动态平衡和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人置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其身体机能状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探索人体本身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同样贯穿中医诊疗疾病的全过程,这体现出中医学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普遍联系观念指导养生保健与疾病诊疗的特点,显示出辩证思维方法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特色。人置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其身体机能状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联系所处的环境变化,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普遍联系观念,指导养生保健与疾病诊疗,才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精髓所在。
(三)中医学辨证论治与辩证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辩证思维方法最主要之特点征象为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与变化中掌控认识的对象,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当中把握认识的事物。
而在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思想贯穿治病过程的始终,也是中医理论思维之基本形式之一。辨证论治为认识疾病与解决疾病之历程,是中医辨证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为理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上的具体运用。它是把病患个体的体质盛衰、生活环境和发病规律采用整合考虑的诊疗疾病手段,具备整体观、动态观与个体个性之特色。所说的论治,就是依照辨证出来的结论,明确相对应之治疗方法。辨证与论治为诊疗病患的实践过程中互相关联并且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内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的渊源为《黄帝内经》,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并奠定基础,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方法,经历了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并且相对程式化的辩证思维模式。但从发展之初到其衍生过程,始终未脱离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轨迹,此中辩证思维方法的普遍而广泛应用,指导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的发展。中医学当中的理论构建与诊疗实践都与辩证思维方法密切相关,从望闻问切的实践中把握病患的个体性特征,注重正邪的盛衰,在动态观下把握疾病发展进程的顺逆,这些都具备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思维模式特点,在实践中深刻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的精髓。
(四)中医学阴阳五行中的矛盾分析法
辩证思维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当中的应用,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这要求我们坚持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
阴阳学说以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阐明自然界万事万物起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来阐明自然界变化的多样性。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由原始概念到抽象概念,由自然属性的归类到相互间制化规律的探究阶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中对立与统一的思维模式,即矛盾分析法。阴与阳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也正是因为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才维持了事物的平衡。同样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宇宙正是在这种阴阳对立消长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转中保持了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了事物的生存与发展。在对疾病的认识中,《黄帝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疾病防治原则与方法,利用四季与五行之间互相顺替的规律,用来推断疾病的治法与转归。在将具体的阴阳物质与五行物质进行抽象概括之后,进一步进行判断、推理,演绎,发现其内在规律,并在这种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之中,在否定之否定中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壮大。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的运用
(一)药性配伍的归纳与演绎相统一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事物进程中最原始最基础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把个别的上升为一般的方法,是从个别事实当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演绎为从一般的到个别的方法,是从一般原理当中推断出个别结论。中医学在发展之初就具有着归纳与演绎的发展源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直观实践经验,偏向于直觉体悟,从主体意向出发来对实践经验与内心体悟进行归纳、总结。中医学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在对客观事物观察基础上对诊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的产物。《神农本草经》中所收录的三百六十五种可作为药用的植物,是建立在对药性不断地临床实践证实的积累之上的,鲜明地证实了人类对自然植物的不断认识和总结,逐渐地发现药物的个性并且广泛应用于特定疾病,从而记载植物功效经验的艰难历程。尤其是在其中阐发的“君臣佐使”的用药配伍理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是建立在长期对各种药物之间相互配伍而发挥最大药性的探索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源于对各种药物之间临床药效的长期观察,是由个别的药方发展为行而有效的经方验方的归纳总结过程,更是从个别事实当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辩证思维归纳法的鲜明体现。
与此同时,中医也是一门演绎的科学。中医辨证的演绎法,是运用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疾病进行推理得到结果,根据结果进行选方用药。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就是辩证思维演绎法的过程。“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是中药药性方面从一般原理当中推断出个别结论演绎法的具体体现。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属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总结归纳出了“诸花皆升”的规律,即花叶入药,质地轻盈,大多具备上升发散之药性。但旋覆花性温,味咸,长于降下肺胃气机,有降逆止呕与降气化痰之功效,不升反降,这是中医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是演绎的辩证思维方法在中医中的体现。
(二)理法方药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
分析与综合为认识过程中更为深刻的认识方法,比归纳与演绎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
中医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形成,是辩证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方法运用的结果,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思维也在分析与综合中得以形成发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对疾病的性质做出判断,依照人体个体的内在矛盾变化规律,分析出人体具体的病变部位,结合不同症状的特性选择用药,并且综合出相对应的配伍原则,辨证诊疗疾病与选方用药的方法,以及临床分析各具体化的病变矛盾运动情况的过程,就是辩证的推理思维运动,是中医学诊疗疾病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体现。温补学派代表医家张介宾尽易旧制,以太极阴阳关系为核心,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领,创设了八纲辨证体系与《新方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用药制方之法。后各代医家基于对疾病诊疗经验的积累,也演化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相对固定的诊疗疾病流程与辨证论治之法,这也是面对疾病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也是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张仲景创立的治疗太阳中风病之名方麻黄汤,其中的四位药物的配伍,具备典型的君臣佐使原则。方中运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四味中药,麻黄苦辛性温,可降逆平喘、发汗解表,是方中之君药;桂枝可透营达卫,协同麻黄之解表发汗,使得营卫可以同治,是方中之臣药;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降气宣肺,为佐药;炙甘草缓和诸药之峻烈,是为使药。根据具体的病变部位为肺的分析,结合无汗而喘等特性,针对性选择用药,是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的过程,四药同用,共同发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进而主治外感风寒,是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综合的过程,分析与综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成了中医学组方用药的思维模式。
(三)中医理论的抽象与具体相统一
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多规定性的综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象思维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医学中的各种概念具有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特点。《灵枢·九宫八风》利用取象思维之法,以后天之八卦确定方位,阐明太一游宫的运转规律与之所产生的正常、异常的不同气候变化,以及八风分别侵袭人体造成的不同病症,说明人体顺应自然之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在用药上也体现出了象思维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了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用浮小麦的升浮之气清热除蒸,葛根的上提之气生津疏筋,蜈蚣的走窜之气搜风通络,都体现出了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参照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对中医学之本质采取了探索,认为中医学的本质是抽象的物理哲学。正是采用取象比类这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与阴阳学说运用与传统医学,中医学之基本原理框架才得以构建起来。正如中医学之中对气的运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原理的运用,正是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气的生散、聚合等运动形式的观察,并在客观现象的基础上加以高度概括,从而把自然界的具体的气概念,上升到哲学的气的概念,进而构建了具体的哲学范畴的气的学说,气范畴具备了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两重含义。藏象学说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黄帝内经》依靠中国传统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认识到人体各个脏腑具备以五脏为核心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藏象”二字,从字面上就反映了其思维方法特征,即以五脏六腑之生理功能变现于外,并且与外界相互联系的征象,并且容纳阴阳五行思维于其中,把五脏与五行相配,利用五行的动态平衡和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将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
(四)中医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的过程,和对客观事物发展和认识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的统一。因此真正科学的认识是对现实条件下历史发展的反映,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不同阶段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更替。从空间上来考察中医思维的横向联系,就是需要结合中医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其进行更为详细深刻的认识。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性著作《黄帝内经》,当中所具有的认识人体与疾病关联的“四时五脏阴阳”学说,必然受到了当时所盛行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四时五脏阴阳”学说的深层内涵,必须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考察中医思维的横向联系。
与此同时,受时代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时代对疾病的认识既是对以往的补充,也是对认识的发展。 “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与医分离。”朱子疏解《论语·子路》时言“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此时的“巫医”,不仅掌管祭祀鬼神之职权,更具备了一定诊疗疾病之能力,有通神灵与治疗疾病的双重特征。记载我国古代山川地理风貌的《山海经》中“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的记述也表明了十巫在灵山采药的事实情况。巫者作医,掌握医药知识、从事医疗活动。这可以证明,医之源头亦或为巫也。巫医分家约始于春秋,从那时起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掌医之政令,并设置了分科,如食医、兽医等。这说明在政府的机构设置上,已实行了巫医分家的改革,巫师专职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者则不再通过求神治疗疾病,转向依靠医药技术。
因此中医学的发展也同样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看待,从时间上来考察中医学对于诊疗疾病和中药性味的认识,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观点认识中医,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结语
发掘中医药文化之中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孕育自传统文化的土壤,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其理论思想和治疗方法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同时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辩证思维含蕴着丰富且深刻的含义,主要包含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与中医药的运行原理,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契合,为中医药的弘扬提供实践指导。通过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中医思维观念进行思考,探讨了辩证思维方法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运用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