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区域研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一次机器人教学研训活动为例
2021-12-02刘义
刘 义
2017年南京市六合区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电教等部门的职能,成立“四位一体”的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探索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研培训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教研员职能、身份由以前基于课堂的学科教学研究,转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员”,独立承担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研、科研、培训等任务。为让研训员迅速适应“研训一体化”背景下的研训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区逐步形成“五个一”的区域研训模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做好一个讲座”“分享一些课例”“开展一点互动”“提交一篇心得”,各学科围绕“五个一”开展研训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五个一”区域研训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1.围绕一个主题。
一次研训活动如果聚焦问题过多,面面俱到,很容易抓不住重点,活动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教师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研训活动必须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确定主题,形成系列。问题不是研训员主观臆断凭经验想象得来的,需要调查研究,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通过网络问卷、访谈等形式征集“问题”,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问诊,聚焦普遍存在的、教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某一问题作为研训活动主题,设计系列研训活动,并有一定持续性,扎根课堂探索问题解决的无限可能性,切忌今天探讨此主题、明天研究彼主题。活动过程设计以“自主学习—理论引领—课例展示—互动交流—实践反思”为操作线索,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给出具体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让教师们可学、可研、可用,对教师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2.做好一个讲座。
不同层次的教师受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制约,即便是同一问题,所思所想及解决办法都大不一样,因此,一场精妙的讲座是研训活动的灵魂,组织教师进行有指向的、有交流的、有成长的学习,让理论和实践研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让教师在活动中体会感悟,在活动中进步升华,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一线名师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讲座,基于教学实际,研究解决教学中真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讲座还必须要与研训主题、与展示课例紧密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3.分享一些课例。
理论讲座需要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这样才能让教师听得津津有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课例展示尤为重要,一是要能与理论相结合,准确传递讲座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二是要能研以致用,给出能够模仿的样板。因此,展示的课例必须要精心研磨。我们要求研训员、讲座者、中心组骨干教师、上课教师要围绕主题开展研磨课,突出应用讲座的理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精心研磨,不断改进。磨课过程本身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开展一点互动。
开展研训活动的目的是引导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借鉴同伴的实践经验,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为各个人原有理念、理论、经验不同,参与者会在不同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交流听讲座、观课后的体会,观点碰撞,智慧共享,从而促进全员有更大的收获。同时,专家点评能为教师们的研究和实践指明方向,培养教师们敏锐发现问题、勇敢正视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将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
5.提交一篇心得。
研训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以便后续组织更有针对性的研修,形成良性循环的研训体系,让教师们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经过“理论引领—课例展示—互动交流”,教师们对研训活动所要传递的理念、方法和策略有了一定方向,还需要有思考,思考不能只停留在研训过程中,要延伸到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研训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结合研训主题、现场学习体会以及后期实践撰写心得,归纳理论上的收获、观课后可以借鉴的方法,点评和研讨中受到的启发,反思自己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如何将研训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践,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思考和感悟,逐步养成善学、善思、善行的好习惯。
二、“五个一”区域研训模式的实践
近几年,我区科技创新教育蓬勃发展,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因为师资等原因,创新教育活动仅以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以参加竞赛为目的开展,如何让创新教育走入课堂,让更多的孩子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提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2020年春季,我们编写了《玩转人工智能—机器人》区本课程,并选择部分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等时间段开展试点教学,基于“五个一”的研训模式开展多轮研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以一次基于“五个一”的机器人教学研训活动为例,通过确定主题、讲座引领、课例分享、交流研讨和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开展研训活动。
1.基于问题,精选主题。
经过前期调研,确定研训主题为“在机器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学期初向学科全体教师提出先行学习和实践要求:了解什么是“计算思维”,搜集关于“计算思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自行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整理在“教”与“学”过程中产生问题与困惑,每次活动前将“问题”提交至线上“研训”平台,同时每位教师至少选择两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实践,跟帖回复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建议。学习和实践任务前置,鼓励教师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自我尝试解决问题。
2.讲座引领,由表及里。
本次研训活动设计的第一环节是让教师们聆听一线名师的讲座,对计算思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标”前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找差”,尝试自我寻找解决的办法。
活动中,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张涓老师就《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专题讲座。她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计算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要学习工程师在面对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找出问题的交互关系、如何建立永久性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后天养成的习得性素养。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有计算思维,她重点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列举了游戏学习法、项目学习法、基于问题学习法等在常态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
3.研磨课例,精彩展示。
在选择上课教师的问题上也需要动脑筋思考:如果名特优教师来上课,青年教师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名师,怎么学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的教学效果。考虑到各种因素,最终选择入职五年的冶山中心小学朱想想老师来执教“如何在机器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朱想想教师在张涓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主备课-上课-反思—再上课实践—再反思”的多轮研磨,采用游戏学习法进行教学,每一环节都充分渗透了计算思维。区内青年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观点、操作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为课堂实践提供范例,使参加活动的教师更透彻、更深入理解讲座的理念、观点,另一方面发挥名师辐射效应,利用团队力量,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的力度。
4.集体评议,互动反思。
广益小学孙军、金牛湖初中宋建年、程桥高中王晓蛇等不同学段学科中心组教师登台,结合学段特点及课堂实践,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操作,现场大屏不停滚动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教师们前期经过实践和思考,带着问题来参加活动,有着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善于赞赏、敢于质疑,同伴间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本次研讨活动中,南京市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王少峰老师全程在线参与。在连线中,他强调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主阵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们要把握好计算思维的实质,明确计算思维并不仅仅是如何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是一种更为深层、更为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思维方式,需要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计算思维,提升融合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和评价的能力。他建议教师们要敢于抛弃传统思想的束缚,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去探究,提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勇于尝试,探索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计算思维培养路径;要加强理论研究,为计算思维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
5.心得交流,内化吸收。
研训反思能让每一位教师及时将所学所想记录下来,归纳、总结、提升,让教师站在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调查、研究、追问、反思、解决,在实践中更新理念,从经验到理性不断螺旋上升,真正提升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发展需要有团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专业互助,因此,我们搭建了网络研训平台,要求教师们在规定时间将研训心得上传到研训平台共享,线上线下同步交流,一方面拓宽了研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有效改变了活动现场听而不评、评而不深,扩大了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了研训效力影响。
6.活动后反思。
本次研训活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对于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可以在课前将教师们按课堂观察角度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根据观察量表进行听课,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在组内进行研讨,课后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集中点评,以同伴互助的方式促使每一个教师都积极参与。
三、“五个一”区域研训模式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高质量的研训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我区研训员以研究教材、培训教师为己任,紧紧把握研训重心,本着“研训一次,带动一校,影响一片、辐射一区”原则,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积极开展基于“五个一”的学科研训活动。
同时,各学科研训员立足自身学科,创新研训内容与研训形式,探索和凸显学科特色,精心设计,把握过程,强化反思,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经验的学习、总结和提高,关注教师兴趣培养和专业发展,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借助团队力量,将问题研究化、研究课题化,追求研训的最佳效果,与教师们协同发展,谋求共同突破,彰显出研训工作服务一线、追求实效的意义与价值,走出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