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1-12-02马国宝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宁夏银川750100
◎马国宝 (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宁夏 银川 750100)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依高考人才选拔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的命制需增加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对思考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制度的实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理念,以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数学学科特色而进行的改革.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新高考背景,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并结合对核心素养的准确理解来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前,为冲击高考而开展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为主,包括学生从小到大参加的各种奥数比赛等,都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并且在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校的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对学生揠苗助长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今在新高考背景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思维与行为习惯影响下,仍旧难以迅速转变,尤其是部分大龄教师.一方面,在长期执教期间所养成的教学习惯与行为固化,难以一时之间得到转变.另一方面,许多数学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在兼顾繁忙的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对于新高考制度下的综合育人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此外,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信息素养等水平无法跟上教育的发展步伐,即便在实际教学中想要运用现代化、新型的教学手段也有心无力.
每一届高中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印记,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了丰富多彩的新鲜事物,因此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单调、缺乏创新、缺乏乐趣等因素,将无法满足具有强烈探索欲与好奇心的高中生的兴趣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长期抑制,十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此外,也有部分教师在发现自身不足之后,选择完全仿照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来“照搬”的笨办法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例如根据数学高考命题的新理念、新应用、新题型、新结构、新评价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应试与创新结合.尽管有一定效果,但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实际教学效果仍旧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高中阶段的教育价值、教育表现、学科价值,采取对应此阶段学生学习需要、心理需要的有效方法实施教学,把握在新高考背景下发展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
(一)综合性
此处是指新定义的综合性.综合不是一味地将高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进行简单的组合或无序的拼接,而是以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将六大核心素养当作六边形的一角,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并对学生施加影响.最终学生从教学中不仅得到六大素养的培养,并且培养过程更是围绕学生主体的有序整合,恰好弥补学生的短板和需求,发展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没有过度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各方面都获得均衡、恰当的发展.
(二)人文性
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尽管具有明显的理科特征,但其提出是以实现立德树人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六大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向学生渗透德育、智育、劳育、体育乃至美育的重要内容,包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而这与结合新高考改革后高考命题特点是非常契合的.因此教师必然需要在教学中摒弃以往片面开展数学计算、逻辑、空间等训练的教学,要在其中融入人文内涵,坚持人本主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
(三)实践性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性也是被重新定义的.对于传统狭义的数学计算、解题的实践,在立德树人前提下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数学实践已发展为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在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应将其放在新高考、立德树人、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发展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素养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从过程与结果的体验中更好地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调整教学侧重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发展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从而调整教学侧重.转变当下过于偏重理论、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同时还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各方面来丰富和发展数学教学,为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素养培养与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必修一“集合的概念及表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流程一般为教师按照题目先向学生解释集合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习集合的表示形式,再学习一些特殊的集合,例如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最后再通过大量例题让学生完成随堂演练或课后作业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此种方式有一定效果,但过于偏重理论.因此教师应当从教学过程、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建模、分析素养为主,让学生先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数据并根据引导对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主动探究什么是集合.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探究的结果来总结补充,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数据抽象),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同时也通过实践探究、主动学习、归纳概括等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二)简化学习难度
对学生而言,简化学习难度,能让学习内容更符合对应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能让其更快速、准确地把握要点,增强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效率.具体的简化方式的合理创新及应用,则是帮助学生加快且保质保量实现对数学抽象、逻辑、空间、建模等素养培养的过程.例如在人教A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根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Δ=b2-4与0的关系来判别根的个数的方法.通过数学符号ax2+bx+c=0和Δ=b2-4ac来运用逻辑计算向学生解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具有抽象性,后进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则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化为具体,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并在具象化内容呈现的过程中融入丰富的趣味元素,帮助学生简化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在视频中融入幽默的配音、富有节奏的搞怪音效、色彩和动作丰富的动画效果等增添趣味.在内容上,可将书面的不等式例题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逐步解析过程,同时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作出函数图像来辅助学生理解.后进生由于长期数学基础薄弱,存在缺乏自信、消极等负面心理,通过趣味教学和简化教学,能让其更准确、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成就感和自我肯定,能很好地实现巩固数学基础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教学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融合,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各类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学习方式(如数学建模、数据分析)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如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要素整合,才能更好地达成实践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参与综合实践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综合素养.在学习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频率与概率”时,在室内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些简单的重复试验来认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例如重复20-50次抛硬币来计算正方面出现的频率和概率.在室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下课时间统计进出学校小卖部的学生人数或性别占比,以5分钟为单位在每节课的课间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小卖部学生流量变化的趋势,并重复一个星期,将每一天同一时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某件事的发生频率及概率,如“小卖部人数最多的时段”.将所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对数据的分析,了解概率的概念及应用,能进行有关频率与概率的计算,梳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实现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素养的发展.
结 语
在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根据立德树人、新高考改革方向来调整当前的教学侧重,对学生的数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还应以综合育人视角,关注班级中不同水平学生的数学发展,简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能力,并且要重视实践教学的综合特点,创造条件向学生实现数学文化、动手操作能力、生活或社会情境的渗透与影响,让学生获得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的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态度、价值观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