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丧文化”的成因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1-12-0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王维燕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群体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王维燕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青年亚文化得到极快的发展,其中一些亚文化愈来愈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具有活力,最为活跃,也日益成为传播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群体。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获得资讯、相互间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何积极有效应对青年亚文化中带有消极意义的“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影响,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大学生“丧文化”现象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丧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

伴随互联网和各种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更新,青年亚文化依靠互联网得以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其中,播客、抖音、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亚文化更是广受大学生欢迎。在青年亚文化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种带有颓废、消极色彩的文化,被称为“丧文化”。大学生“丧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流行于大学生群体当中的青年亚文化,其语言、文字或图画带有鲜明的颓废、消极、逃离等情绪。

(二)大学生“丧文化”的成因分析

从积极向上到颓废逃离,反向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学生“丧文化”,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群体积极心态的现实原因,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1.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期,大学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大学生“丧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升级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因素,使不同群体面临许多不确定性,而一些群体缺乏安全感。大学生群体由于涉世不深、心态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的不确定性时显得极度迷茫,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思想容易被功利主义说服,加之部分社会现象与矛盾冲突,滋长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

2.互联网及各种新出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是大学生“丧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及其媒体平台为大学生表达自我感受和情绪,为大学生“丧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从大学生“丧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内容来看,活跃的视频人物、相互传递的表情包、歌曲和短视频,增加了大学生对“丧文化”的兴趣,极易引发“评论、点赞、转发”等网络行为。互联网及其媒体为大学生之间的“丧文化”传播提供了方便,增强了群体共鸣。

3.在消费情感的社会中,获得真诚的情感是大学生“丧文化”的内在诉求。当前,许多商业行为,例如电影电视作品、娱乐综艺节目,试图以人的情感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利益。这导致人与人的情感被商业化虚假玩弄、滥用,大家感觉不到真情实感,于是抵制商业化下的情感包装行为。大学生逐渐质疑情感,讨厌与排斥这类情感。大学生“丧文化”是大学生群体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情感消费的反抗,反之也是对真情实感的内在诉求。

二、大学生“丧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活跃的青年群体,其价值观容易受到不同形式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而不同的情况。大学生处在象牙塔中,尚未步入社会,相对社会群体又处于边缘,大学生的诉求不容易得到其他群体重视。于是,大学生极易采用标榜个性的方式来抗衡其他主流文化,从而让自己的声音和诉求得到其他群体的重视。大学生“丧文化”助长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悲观逃离情绪。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起到了负面影响。

(二)让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严重依赖,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形式都比较规范和严肃。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思政工作者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也需要大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和投入,才能收获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而大学生“丧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轻松、自由,特别符合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特点,所以深受大学生喜爱。有的大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枯燥,一点儿都提不起来兴趣,还不如在互联网上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产生了上课悄悄看微信朋友圈、刷新浪微博等现象。即便在课堂教学以外的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中,很多大学生也是不能全情投入,时常见缝插针地去看网页、朋友圈,刷微博,一起玩“吃鸡”游戏等。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严重依赖,也说明互联网为大学生“丧文化”扩大影响力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成的效果。比如,对于很多正面的历史人物,一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敬重,抱着愚嘲的态度对网络上“恶搞”的视频进行传播。以上反映了大学生“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精神信仰的迷失,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也是管理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主体作用。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丧文化”因为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极大地挑战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年轻,对新事物有特别大的兴趣,也很好奇,敢于勇敢尝试。大学生“丧文化”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特别是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传播,很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聚合效应。例如,大学生对娱乐圈热点事件的关注、对政治事件的看法评论等现象。再者,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逐渐建立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正向的价值观、良好的人格及优秀的个人思想道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有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粗俗,单纯为迎合大学生的喜乐,在不自觉中传播了大学生“丧文化”。在这种校园活动的影响下,非但没有积极教导大学生建立正向健康的思想观念,而且在校园内传播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这些大学生“丧文化”破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四)大学生“丧文化”让大学生怠于思考,使大学生形成非理性思维,压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丧文化”充斥着对于当前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调侃,而没有为此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而代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不仅体现在对社会问题进行解释和阐释,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方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前瞻性和超越性。大学生“丧文化”故意放大社会问题、放大假恶丑,宣传社会不足和阴暗面,只是乐于对现今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而不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建议。这种“丧文化”内容借助各个互联网平台和软件进行广泛传播,一定会极大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能。再者,大学生“丧文化”利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字图片等方式和简单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产生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开发功能是指通过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大学生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开发功能是让大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才能。大学生“丧文化”中也有创造性思维的成分,有大学生独特的个性,但是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方向是反向而不是正向的,起到的作用是非建设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大学生“丧文化”会让大学生怠于思考,使大学生形成非理性思维,压制大学生创新能力,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猜你喜欢

丧文化亚文化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