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数学课堂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021-12-02张亚斌甘肃省临洮县第三中学甘肃临洮730500
◎张亚斌 (甘肃省临洮县第三中学,甘肃 临洮 730500)
新课程改革不断被提出并推进,有关课堂教学的标准不断提出,围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一内容展开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被提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出形式似乎是与学生毫无关系的,但实际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用心去接受并感受课堂内容的深刻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吸收并理解课堂内容,有助于学科教学更好地推进.
一、提供校内优质教学交流平台,增强教师课堂氛围信念感
学校对教育风向的把控尤为重要,对于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要求实施的策略尤为严格.所以就实施这一方面,单单是要求还不够,教师接受要求并予以实施并不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实施的办法就有效,就符合理念,也极有可能只是表面层次的举措.所以针对这一现状需要从课堂教学实施者抓起,促使教师深刻地感受课堂教学氛围浓厚的益处.
在教师正式实施课堂教学前就得从意识抓起,以高中数学第一课“集合”为例,在要求教师的同时邀请数学领域的专家对这一理念进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环节以实际教学展开探讨,在为广大教师提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这一要求的同时,专家针对“集合”这一内容展开深刻剖析,以何种角度能够精准有效实现师生间互动,以何种途径能够精准提升学生参与感等.就集合这一内容来讲,可以以故事的方式展开,如过年要买糖果,袋子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装了一堆,这就可以是一个集合.又或者是以班级或是学校为例,所有的学生便是一个集合,以这一方式来进行集合概念的讲解无疑会促使学生对这一内容印象更加深刻.这一案例的提出旨在以实际生活融入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在生活中的痕迹,这会给他们一个暗示——数学问题基于生活,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学生在课上思考以及理解这一概念也会更加深刻.另外也可以以情境导入的方式来展开.以上生活实际与故事的形式只是其中之二,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要求学生通过对集合这一概念的研究呈现出自己所认为集合的形式也可.当然经过实施发现,学生自行呈现的过程耗费时间较多,容易影响课堂教学进度,需要教师严格把控,及时提醒学生,与此同时在学生呈现的过程中,不论是只呈现一个还是多个呈现都不能做到公平,所以这一措施待定,需要有具体的解决措施后才可实施.经过专家具体案例的讲解,教师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氛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二、精准把控学生课堂教学进度,避免拖堂及课堂重点过多
在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以提升数学课堂氛围为目的的行为导致课堂上会多许多本不需要的导入等内容,所以课堂内容会更多,本就时间紧张的高中阶段不能对任何延误课堂进度的行为有所容忍,所以提升课堂氛围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把握课堂进度,避免因课上内容过多而导致学生关注不过来的情况.
如在对“向量”这一内容进行定义以及对各向量进行运算的环节,如何巧妙地营造课堂氛围是高中阶段较难提出的一项.就个人来讲,本课重点突出的是平面向量,首先以平面为出发点,也就意味着“单位”应当是一样的,也就说明能够运算的向量要在同一平面才可.既然在此处引入了“单位”这一概念,长度与质量不是一个计量单位,体积和速度自然也不是一个计量单位,所以这也就很好地引申到向量的立体性,这一环节可以为学生做一个拓展,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再到多维空间,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想象与好奇,这一段拓展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聚集,这也就很好地提出“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同时,向量三要素起点、终点和长度以及表示方法,这些都是相对较为基础的内容,需要快速地进行教学,同时在教材中借助例题进行解读,以快速帮助学生对以上概念深刻记忆并形成理解.向量方向的不定向性意味着向量在进行运算时无法用固有的“公式”来呈现,这就需要学生借助画图来实现,如何将两个向量以可运算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实现运算还需要导入“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基于其定义所形成的推出向量运算结果的方式尤其需要学生深刻记忆.当然课上内容较多,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教案预演,严格把控每个阶段的时间,若是存在拖慢进度的情况务必适当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呈现效果.
三、形成完整的课前预习内容,减少学生因迷茫而降低注意力的情况
就针对多个课堂进度被拖慢的课堂教学来讲,多数是源于学生在课上无法准确获取教师所要表达的重点,也就无法对教师提出的新内容予以吸收,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不断地提出新内容,然而学生对教材内容无法吸收理解,对拓展的内容更是无从消化,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的策略实施后发现精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课上效率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三角恒等变换”一章,如何精准提出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案值得探讨.就“三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来讲,课堂预习阶段布置的任务可以涉及以上公式和推导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将教材内容筛选填写在预习课案上.在课上教师进行推导,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拓展,经过预习的学生的吸收能力会远高于未进行过预习的学生.那么如何提出系列化的课前导读课案,这对学生学习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在数学课题组内部提出提议,并就这一提议展开对课前导读内容的研讨,从课前预习到课上练习再到课后复习形成一个闭环,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课前导读的内容.如三角恒等变换一章,所属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均是环环相扣,所以设置课前导读内容需要将有所关联的内容交由同一名教师负责,以便在后续内容的导读中可以很好地对以往导读内容或是任务内容展开更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当前的教学内容.提出课前导读这一方案其目的在于明确学生课上思考的内容,对课上内容进行预热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也就可以对课上教师提出系列的思路拓展以及课后思考形成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很好地保证课堂的丰富程度,极大地提升课堂效率及质量,良好的课堂氛围正是源于此.
四、密切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提出适用的方案
在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由兴致勃勃到略有些无聊,再到后来呼呼睡着都是有原因的,学校将这归结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淡薄,笔者将其归结于教师的不敏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互动都是课堂的重要环节,都应当是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感受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确认下一阶段如何实施.
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从三角函数的提出到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等,理论上来讲以上内容呈层次性的递进可以很好地促使三角函数这一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生动且鲜明地呈现.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某一个环节出现疑惑并且难以对后续内容进行理解.那么若是教师没能够及时获取学生情绪的转折点,也就很难保证学生课上的状态.而学生课上的状态对课堂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在每一个阶段为学生布置阶段性的练习任务,通过学生解答的情况明确学生对已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一阶段学习时对需要加以注意的内容进行重点突出,基础薄弱没能很好理解的学生便可以进行二次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对基础进行巩固,这是当前看来较好的一种途径.学生基于对课堂清晰的认知以及对新课堂的自信展开学习无疑会对课堂呈现有极为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本就是师生实现互动的一个环节,学生从教师的表现中获取知识并加以理解,而教师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学生薄弱的知识点以及学生不感兴趣的点,若是薄弱则加强教学,若是不感兴趣则提升自身课堂的丰富程度,以确保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参与度.
结 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教师探讨得来的些许“经验”,在营造课堂教学良好氛围这一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当然以上内容若是照搬照抄直接应用或许存在些许的问题,需要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结合以上教学策略进行适当改进,以达到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的同时有效改善课堂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养成优秀的数学素养提供助力.实施过程中也请教师务必相信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实用性,否则即便再如何提出有趣的课堂教学也无法令学生信服,也就很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