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2021-12-02文曹扬
文 曹 扬
幼儿喜欢小动物,平时不常见的动物更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我班的动植物角不仅有常见的小鱼小虾,还有对幼儿来说不常见的乌龟和甲鱼。
甲鱼来到园所的第一天,活泼的航航兴奋地大叫:“甲鱼!甲鱼!”不一会儿,其他幼儿把乌龟带到班级,几名幼儿围着甲鱼和乌龟你一言、我一语,对于“谁是甲鱼、谁是乌龟”产生了分歧。
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又是幼儿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及时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教师要抓住这一问题,和幼儿共同探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在幼儿深入了解乌龟和甲鱼之前,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在观察中,幼儿兴奋极了,纷纷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航航:它们一个爪子是尖的,一个爪子是扁的。
六六:它们的头不一样,一个头是圆圆的,一个头有尖尖的凸起。
墨墨:它们的壳子也不一样,一个壳子有线条,一个壳子上有黑点点。
对于幼儿的发现,教师没有否定,而是与幼儿共同观察,并且查阅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科普文章。
最终,师幼共同得出结论:乌龟是比较温顺的,没有牙齿,一般不会咬人;而甲鱼有攻击性,有牙齿,会咬人。
乌龟壳上有“线条”,壳比较硬,遇到危险可以钻进壳里;甲鱼壳上有黑点点,壳比较软,无法钻进去。
乌龟的头是圆的,甲鱼的头是尖尖的。
乌龟的爪子有点尖,甲鱼的爪子是扁扁的。
通过观察探索,幼儿对乌龟和甲鱼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清乌龟和甲鱼。虽然二者长得有点像,但是二者的生活习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幼儿对乌龟和甲鱼的兴趣还渗透到了区域游戏之中,在自由区域游戏的时间里,幼儿还讨论着班里的乌龟和甲鱼。这不,美工区的彤彤和楠楠已经用黏土捏着自己心中的乌龟和甲鱼了,两人商量着一个人捏乌龟、一个人捏甲鱼,看看谁捏得像,还请航航裁判、评分。听着幼儿的讨论和点评,教师忍不住靠近,仔细观察幼儿的作品。让人大吃一惊的是,昨天集体活动中提到的乌龟和甲鱼的特点,幼儿居然一样不落地全部捏了出来,惟妙惟肖。
作品中有甲鱼扁扁的爪子,有乌龟壳子上的线条,还有甲鱼尖尖的脑袋等。同时,教师觉得自己低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些黏土作品,教师发现幼儿对乌龟壳和甲鱼壳的特征把握得非常细致,能够刻出乌龟壳上的线条和甲鱼壳上的斑点。
但是,由于认知限制,幼儿并不知道乌龟壳上的线条组合是有规则的。因此,针对乌龟壳上的图案,教师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究,引导幼儿发现图案是由多条线组合起来的。教师还开展了乌龟壳绘画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幼儿运用线条,画出乌龟壳上的主要图案。
由于观看了乌龟的行走方式,幼儿一直想举办一场“龟兔赛跑”。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组织了相关的比赛,比赛全程由幼儿参与设计,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幼儿共同讨论,不仅设计出比赛规则,还投票选出裁判员监督比赛。这次比赛不仅在传统意义上提升了幼儿身体协调能力,还促进了幼儿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过了几天,班上又来了一只神奇的乌龟,这只乌龟一来就引起了很多幼儿的注意。它的壳与普通乌龟壳不同,上面有着漂亮的卡通图案。大家对这只彩色的乌龟充满了好奇,纷纷提问:“老师,为什么这只乌龟壳上面有彩色的图案呀?”对此,教师专门组织了一次社会领域的谈话活动,告诉幼儿彩色的乌龟壳都是商贩染上去的,对乌龟是有害的。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幼儿对小乌龟产生了同情心,发展了共情能力。
本次系列活动中,师幼互动非常重要,教师对幼儿的合理行为和要求都起到支持者的作用。教师只有与幼儿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才会使课程变得更加符合幼儿需要,让幼儿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