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
2021-12-02黄莉
黄莉
“去南厍看看?”父亲提出这个踏春的建议,是因为母亲脚疾初愈,鼓励她出去走走。于是,我们带着两位老人驱车二十几分钟,来到了位于松陵镇西南面的南厍村。
走进南厍村,我就被这个千年古村落的静谧和洁净的氛围所感染,恍然出世。十几米宽的清澈碧绿的河道两边,驳岸齐整,绿树繁茂,花团锦簇。间有点缀种植些茭白和水芹之类的,也是葱绿欲滴。两岸高低错落的过街走廊和农家住宅檐下悬挂着的一串串红色灯笼。青石与青砖交织铺就的村道上仿佛一尘不染。聚龙、永宁、太平三座古桥静卧在蜿蜒的水道上,默默追忆着往日太湖避风港的桨声灯影和昔日的熙熙攘攘。我站在聚龙桥上,看湛蓝的天空上,有一丝轻云,随微微春风走过农家新旧错落的屋顶,几片落叶拂过水面,有妇人在水边捶衣、洗菜……两岸行人稀少,只有我的父母在街边,正和当地两位素昧平生的老阿姨交谈着。
我走过去,听他们谈话。母亲已与路边晒太阳的同龄人热络起来。把八十六岁和七十六岁的两位当地老人介绍给我。“平时几乎没人,周末人会多一点的……”老阿姨微笑着说道,“我的孩子们都在松陵镇上工作,要接我搬出去住,我不习惯,还是这里空气好。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能照顾好自己,自己种菜、做饭、洗衣,日常生活一点问题也没有……”说这句话时,她的眼里充满了自信。仔细端详,这位八十六岁的老阿姨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还非常健谈,头戴紫色绒线帽,帽边露出的一缕短发只是半白,身形虽然瘦小,但是腰板还是挺直的,着湖蓝色整洁的羊毛外套,两袖上戴着一副干净的粉白相间的碎花长袖套。见我有些微微好奇,老阿姨接着说:“这里的老人身体一般都很好,看不出年纪的。”也许是受同龄人的感染,母亲在之后的行程中,步履也轻快多了。
村中段有一栋两坡顶的骑街木板平房颇有特色。南北两面是屋子,中间是东西向两头敞开式的廊房,作为行人通道。廊房横梁粗壮,两边木板暗黑陈旧。细细察看时,东北面的一扇木门突然开了,走出来一位耄耋老人,主动招呼我进她的屋子看看。原来这个三开间门面的木房住了三户人家,她是其中的一户,拥有两间加一进共三间房间。南边面湖那间较小,约十个平方,是她的厨房,里面不锈钢成套厨具齐全,紧凑实用。斜对门北边的那间是起居室,进深约两倍。在长方形的起居室的北面居然还有一进,通过一个搭着雨棚三四个平方的微型露天过道,后面还连着一间带有卫生间十几个平方的卧室。尽管房子不大,家具也极其普通,但是简单实用,打理得整洁明亮。她边给我倒茶边开心地告诉我,三十年前,她买这几间古屋时仅仅花了四千元钱。
看我对房子感兴趣,老人主动邀约我参观村里最美的庭院。在几位老阿姨的带领下,我们拐进一条小弄堂,到了标识有“美丽庭院101号”的院子。院子两边的住房很普通,亮点是院子正中的一个精致的中式四角凉亭,里面配有红木桌椅,雅致的茶具,还挂着三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行书扇面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很是抢眼,是上乘之作。亭子外围、院子各个角落都排放着精致的花木盆景。沿墙还砌有两层花坛,错落有致种着树桩和奇花异草。一位老人正在精心修剪一盆三层造型的雀舌黄杨树桩,原来他就是院子的主人。他热情地自我介绍说,他是做水产生意的,喜欢侍花弄草,现在老了,很享受这里的田园生活。这位鱼老板,在我眼里是一副悠闲的文青样子。
沿主街道往前,邂逅了南厍村73号铁匠铺的宋老板。他的铁匠铺里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成品,我只认得几样,如锄头和镰刀的铸铁件,看到小时候到河浜里拎水用的铁皮桶和夹煤球用的那把长臂铁钳子,感到非常亲切。店里依墙而建的窗形炼铁炉引起了我的注意。宋老板告诉我,那是他们家三代单传的铸铁独门手艺,在过去南厍港作为太湖进入松陵唯一渡口的时代,曾经名噪一时,现在懂这门手艺的匠人已经不多了。他的祖上以锻造刀剑兵器为主,而他主要做渔民的捕鱼工具和农具。看到我赞许的目光,他点上一支烟,乐呵呵地说道:“之前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赚十几万,现在太湖养殖限制了,生意有点影响,但是吃香烟的铜钿还是能赚到的。”临别,见店门口的桌子台板下,压着一张他年轻时候帅气的军装照,我问:“你当过兵吗?”“是的,我是1973年入伍的,在安徽当兵,退伍后就回乡继承祖业啦,现在已经七十岁了。”他微笑着说话的神情,知足而阳光。
从铁匠铺出来,我还想去看看不远处的一家传统理发店,但是发现已经到了午饭点,只能遗憾地与店门口笑容可掬的店主挥了挥手,赶紧回头去寻父母:他们坐在河畔,还在和几位当地老人家长里短地聊得欢,而先生已由当地老人带领买好两只著名特产野鸭,在等着我回了。
回来后,母亲念叨着一个细节:那位八十六岁的老阿姨,爽利地从家里搬出沉重的靠背椅,让父亲歇歇脚……而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这群老人自然纯真的笑容:古村落经过千年积淀的明净和朴实,在他们的皱纹里徐徐绽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