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校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探索
——以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实践为例
2021-12-02□徐雄
□徐 雄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是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管委会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在西安文教兴盛的大环境下,笔者经过深入调研,结合现实并反复论证,确立了“面向人人、面向未来,创办优质公办现代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学校承续西安航天基地“智慧革新”精神,努力为师生乃至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从“君子文化”、全面发展、课程规划、课堂改革等方面入手,推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公平,奠基面向人人的育人之路
只有在一开始就做好高远而又不失实际的顶层设计,才能引领师生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学校生源结构复杂,有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子女、企事业单位职工子女、商住小区居民子女、附近农村拆迁安置户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师资结构良好,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0%,但尚处于磨合期。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确立了“办一所有教无类的学校”,提出了“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面向人人,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人”为中心,不问出身、一视同仁,尊重人格、释放天性,在健全人的心智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关注每一位师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学校第一个工作重点。
(一)有教无类,融合发展
学校高知家庭的孩子大多知识面宽、开朗自信,但包容性和合作意识稍差一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普遍独立、动手能力强,但不够自信。让不同的孩子“杂”然相处,大家互相影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彼此镜鉴,合作探究,砥砺前行。从教育学角度讲,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都是教学资源。一个人的优点固然可以作为大家效仿或学习的对象;一个人的缺点同样可以作为大家借鉴和认知的“资粮”。正因此,学校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将具有差异的不同生源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为其提供一样的教育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参加考试的权利,不得以分数高低、影响学校口碑、升学率为借口,剥夺学生学习和考试的权利,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些经历都很重要。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和乐趣的基本要素。对此从教者不可等闲视之。
(二)因材施教,终身发展
“面向人人”,既包含着人的个性发展,也关照着人一时一世的生命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为此学校根据每个年级学段、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探索实行了“一级一策”;根据每个班级生情、师情、学情、班情的不同,实行了“一班一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认知、心理心态等个人差异,为每个孩子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即“一生一课表”选班走课机制。学校还制订了“班主任导师双轨制”“职业生涯规划”等个性化、终身化育人机制。
“班主任导师双轨制”是指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采取的班主任与多位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每个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思想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和生涯规划导师,为自己做精准指导。同时,学校采用自主分层作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学校管理者角度看,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当从尊重教师的个性做起。就拿简单的读书活动来说,以往的活动是由学校指定某一本书,统一让教师阅读,读后写出1000字或2000 字的感言。笔者认为这样做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差异,学校不能将阅读这样美好的事情变成强制行为。于是,学校要求教师从图书馆任选至少1 本书,读后写出不少于100 字的感言,彼此交流和分享。笔者发现,要求的少了,效果反而好了。教师分享的感言少则几百字,多则数千言,都是有感而发,做到了言之有物,体会独到。
(三)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应该与人的终身发展、全员发展协同推进。学校在关注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搭建健康成长平台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每一名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平台。
笔者发现,在担任非中考、高考科目的教师中,有很多都是有思想、有能力、有精力、有时间、有爱心、有责任心,自愿为学生付出的人。这一发现让笔者产生了实行班主任聘任制的想法,用制度来择人。制度择人使航天一中校园生机勃勃,学校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当班主任的教师,这些副科班主任教师往往深受家长和学生好评。调查与实践促进了制度的改革和优化,进一步完善了全部教师都是班主任、副班主任或导师的管理机制。这从制度上保障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追求“面向人人”的教育,不单指学生,还有教师,甚至还有在学校工作的各项服务人员。面对学生不懂得打扫、整理教室等问题,每逢开学第一周,学校都要安排保洁人员走上讲台教学生如何打扫卫生。安保人员多是退役军人,学校安排他们现身说法给学生讲防身知识和安保知识。学校的维修师傅动手能力强,劳动经验丰富,学校就请他们现场给学生上劳动教育课。每学期学校都请后勤厨师长给学生讲烹饪、教烘焙。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并提倡将传授过知识的人都称为老师,在教师节同样为他们送上节日祝福。
新时代,新教育。在发展实践中航天一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教育本质,这一几千年来人的发展命题;另一手抓人的未来,毕竟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
二、科技赋能,助力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技发展助力教育变革,尤其是教育信息化为未来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无限可能。
(一)智慧校园,未来教室
航天一中将智慧校园、科技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办现代化学校。
在坚持调解优先同时,诸暨市强调对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的要求。对不适宜调解或明显调解不成的案子,及时建议当事人采取诉讼方式解决。
学校构建的“未来教室”由五个空间组成:智慧教学空间、互动探究空间、交流分享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和运动健康空间。在教室配有由一键控制的直播、录播和5 块智慧屏等智能教学设备,灯光、窗帘、空调等物联设备,以及智慧教学云平台等软件系统。每名学生配有护眼平板学习终端,支持课前预习、课中教学互动以及课后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可自动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
在人工智能方面,学校规划出8 间教室建设了青少年科学院,学院下设通用技术学生研究中心、STEM 学生研究中心、机器人学生研究中心、脑科学学生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学生研究中心;构建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组建了机器人、航模、创客、C++信息学科竞赛等高水平专业化科技团队。此外,学校在教室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服务等常规管理工作中,通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二)数据导航,深耕课堂
如果传统课堂是教师与学优生的双人舞,那么生生课堂就是关注课堂生成,服务每一个学生。一般学校的智慧教室大多只有零星几个,只能轮流使用,很难形成系统数据。航天一中对此则是常态化使用,固定班级、固定学生、固定教师。全学科、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教与学系统化数据,智能平台自动分析并形成数据报告,指导教师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
大数据平台还可以自动采集、分析师生对资源的使用情况,采集分析教师备课、上课、课堂互动情况,采集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习时长、测验练习参与情况等数据。通过教与学全环节精微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形成教与学数据画像,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生成不同层级的数据报表,为因材施教奠定数据基础,助力学校数据化教学、数据化评价与数据化管理。
三、创新引领,拓展教育现代化探索之路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性在教育领域或范畴中的呈现或具体化。它往往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价值性、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
(一)思维创新,全面发展
科技革命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正在促使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社会呼唤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如果以往我国主要解决了教育普及和规模化,那么当前阶段则是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为主要目标,如此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就是创新思维模式的塑造。它打破原学校教育边界,如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校外培训机构边界,促进学习场景的变革,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成长。学校课程管理为此要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样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发布的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中明确提出,“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应有的自由空间。自由让人免于恐惧,自由的学生将感受更多的幸福,将发展出自主性,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从而意识到心灵的尊严和世界的美善,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或卓越。
从学校的教学楼到综合楼的过渡地段,有一个窄窄的用于隔离绿植的台阶,全校师生每天要路过此地很多次。笔者偶尔发现两名学生从绿植隔离台阶中穿过,心想他们放着大路不走却要“独辟蹊径”,这要教育。过几天,又见一名学生在“小径”徘徊,笔者趁机走过去和学生聊了一会儿,他说小路是捷径,而且有意思。对此,笔者反思自己:学生不走寻常路是天性使然,他们错了吗?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喜欢走这条路,我们却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去“封”,要么去“堵”?笔者也想起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我们整天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现实中,他们才走出没几步,却又呵斥他们“不懂事”。一旦认识到自己教育不当,笔者便索性放开,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命名这条小路,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创新不仅要摈弃陋见、打破陈规,也要转换角色。如果教学的主动权总在教师手里,就很难培养出以不同方式思考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学会什么时候充分参与,什么时候退居一旁,要允许学生独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创造这样的机会。
以人为本的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对此,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课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于快乐中掌握本领,生成审美情感和创造精神。
(二)以文化人,比德君子
从某种角度说,现代性的演进过程是按照可度量、可计算、可预测的严格程序对学情进行优化和改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带来规范和高效的同时,也压扁了人的丰满个性。因为纯粹理性难免使人陷入理想缺失的“数字人”之境。为此,学校在大力建设科技校园的同时,不忘给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理想,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时,学校永远是一个舞台,期待着每一个生命的精彩起舞。
坐落在凤栖原上,航天一中接续“凤栖”文脉、航天精神,设立“仰望星空,求真创新”的校训。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最终目标是教育人成为君子。数千年来,君子文化吸收和融化了道家、墨家、法家和释家等的思想精华,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优雅、自律、进取、宽容,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人格挺立的精神风貌。因此,发掘和弘扬君子文化,也是在切实塑造一个个大写的“人”。民族价值和现代价值是并行不悖的,我们不应该在吸收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抛掉我们传统的人文价值。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那么人心何以凝聚?人格如何完善?有才无德之人算不算人才?试想社会靠什么支撑?靠君子。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格的基点,缺少引领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社会理想的核心,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当我们谈到人的素质时,它指一个人一贯具有的基本品质或潜能,笔者认为人文精神也应是素质的必备条件,是人才基础的基础。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择善固执、继往开来,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使命。为此,学校在校园文化设计中,自觉内化了君子文化这一理念。
1.君子务本
这个“本”就是要有一颗仁心。人要先本于心,而发之于事。“面向人人,面向未来”既是航天一中教育人对教育创公平的回应,也是对学生学有所为,终身发展的关怀。
2.躬行君子
航天一中不尚空谈,反对言过其行,提倡求真务实。学校在寓德育于劳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融通所学知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教师让学生在家里动手蒸馒头、生豆芽、酿醪糟,将劳动心得与大家分享。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感悟中知行合一。
3.君子不器
因为君子不是“器”,才能“仰望星空,求真创新”。这八个大字被镌刻在学校门头的大楼上,是对君子文化的别样表达,是对道德的操守、对正义的呼唤、对理想的追求、对是非的判断、对真善美的探寻。
4.和而不同
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不是消灭不同声音,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个师生观点的合理性。让千差万别的学生多元发展,融入集体“和声”并充分发挥其“声部”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既是“天籁之音”,也是和而不同的美妙所在。
学校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与此同时,更将“君子文化”作为人格养成的底色、学校发展的基础,将现代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重构师生关系的现代化,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无论“面向人人、面向未来”,还是因材施教、比德君子、融合发展、全面发展,这些路径都是为通往“以文化人,成己达人”目的地的。同时,笔者也意识到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家长乃至社会具有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因此,“道阻且长”,还需要所有教育人不停地探寻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