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21-12-02王成龙
□王成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文件精神,调研组先后赴浙江省、广东省,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为主题,就思政课教师队伍配置情况、思政课程开设及教学情况,对思政课程考核评价情况、思政课教师业务培训进修情况等方面开展了调研活动,以了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形式开展了全面调研,收回校长问卷1591 份、教师问卷2834 份、学生问卷1822 份。调研20 所学校,召开62 场座谈会,听课20 节,300 余人参与座谈会。
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特点
(一)顶层设计与细化落实相结合,有机联动抓落实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文件颁布后,各地方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敢于直面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冲破束缚、改革创新,全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思政课教师队伍成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力量。
调研发现,广东省与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切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完整的顶层设计。56.63%的思政课教师所在学校建立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规划或形成培养制度。
比如,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 《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局正在实施的 《光明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中明确提出了对思政课建设的长期规划,印发中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将长期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规划。
再如,浙江省从省级层面制定了促进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2020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若干实施意见。同年,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出台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配备与管理、素质提升、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等方面下功夫,使中小学校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二)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合理稳定
总体来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呈现专、兼职结合的特征。调研显示,专职教师比例为37.54%,兼职教师比例为62.46%。语文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比例最高,达61.47%。除语文学科外,思政课教师还兼任校本课程(26.1%)、综合实践(24.92%)、数学(21.07%)、体育(10.06%)、音乐(9.55%)、科学(9.49%)等科目的教学工作。
专业素质方面,85.9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好,78.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掌握较好,73.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知识、德育科研能力较好,75.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能力较好。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较为稳定,71.59%的思政课教师没有或从未考虑过要调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岗位,86.2%的思政课教师会选择继续留任并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90.54%的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规划。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持有较高的学科认同度,95.73%的思政课教师比较相信或非常相信所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95.09%的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学的地位重要,90.79%的教师对思想政治教师职业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90.92%的思政课教师以自己是一名思政课教师而感到自豪,86.38%的思政课教师乐意支持最亲密的人(如配偶或子女等)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调研发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授课。除了课堂讲授外,更重要的是用好“思政课程”这一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采取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大量引用案例教学、组织小组讨论等研究型教学方式、组织外出实践等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堂上使用热点新闻素材的教师比例高达97.78%,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师比例为78.37%,59.77%的教师所在学校开发了思政课校本课程,如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每周开展实时播报活动等。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铸魂育人有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成效与课程质量双向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调研发现,中小学校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与课程前沿知识有机融合,把课堂变成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金课”,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在抓好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同时,还通过校园文化创设、班级文化创设、课程思政建设等方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94.53%的教师对所教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95.7%的教师认为教授的每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92.84%的教师对思政课程育人情况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84.62%的学生的整体素养可以达到思政学科育人要求;86.1%的学生在学习思政课后,可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不自见,自明。不自显,自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 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调研发现,各中小学校除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外,还充分利用学校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开展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也存在于学校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之中。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中小学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全面搜集教育素材,凝练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引领学生上好“社会大课”,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等。很多学校通过策划主题活动开展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举行立德树人大学堂暨“童心中国梦,光明向未来”文艺汇演,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音乐舞蹈、舞台剧等,将爱国、爱家、爱学习的思想贯穿演出全过程,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此外,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社区及宿舍的文明创建,都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云课堂、微课、慕课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微电影、微视频等,也能有效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育人任务的完成。
(六)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在学校与社会、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动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各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衔接的育人全链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如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该校十分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不断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校开展“故事爸爸妈妈”亲子阅读活动、“十佳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呈现“两强、两弱”现象
高中强、小学弱。随着学段的上升,思政课专职教师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小学阶段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为17.77%,初中比例为78.82%,高中比例为98.18%。高中阶段,思政课被其他学科经常占用的频次最少(2.27%),小学被占用的多(6.60%)。如某市一所小学有36 个教学班,每个班配备了1 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其中5人为专任教师,且由校级领导和中层行政班子兼任,另外31 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均为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兼任。一所高中学校有36 个教学班,思想政治课教师有10 名,均为专职教师,不兼任其他学科。从重视程度看,主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思政课被认为是“副科”的情况依然严峻。如某市一所民办学校,为了平衡工作量,由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数学教师兼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初中和高中面临升学的压力,思政课是升学必考科目,所以思政课备受重视。
城镇强、农村弱。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比例呈现城镇强、农村弱的现象。村完小、教学点的专职教师比例为9.05%,乡镇学校为35.54%,县城或县级市城区学校为50%,地级市及以上城区学校为48.58%。在思政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的情况方面,也呈现城镇占用少、农村占用多的现象。农村学校思政课被占用的比例为6.58%,乡镇学校为5.41%,县镇为5.51%,地级市所属学校被占用的比例为2.99%。
(二)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思政课教师阅读本学科领域的书籍较为匮乏。每年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书籍的数量情况为:17.22%的教师阅读4 本及以上,31.33%的教师阅读2 本,30.31%的教师阅读1 本,还有8.01%的教师不阅读。
小学和初中阶段思政课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整体而言,思政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本科比例为76.15%,大专学历为16.9%,研究生学历为5.68%,中专(含中师)学历为1.27%。不同教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的最高学历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大专比例为22.00%,本科比例为73.77%,研究生比例为2.42%;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学历水平最高,本科比例为68.64%,研究生比例为31.36%。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不高,兼职教师的学科界限意识弱,思政课的教学风格容易受其主授学科影响。思政课教师所学专业比较多元,涵盖语文教育(30.57%)、思想政治教育(24.77%)、小学教育(6.85%)、数学(4.41%)、教育学(4.17%)、英语(3.69%)、美术(2.11%)、音乐(1.87%)等各个专业。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最为多元,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占多数。调研发现,小学思政课程多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兼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一方面,思政课程的专业性和方向性不能得到保障。很多兼职教师的思政课教学风格容易带有“语文味”甚至成为“语文课”。另一方面,兼任教师一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主授科目上,而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思政课中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三)专业支持相对不足
思政课教师职称、获得的名师称号、荣誉称号层次普遍不高,且存在城镇强、农村弱的现象。在职称方面,拥有正高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6.3%,中级职称者为41.21%,初级职称者为28.12%,未定级者为14.36%。在名师称号方面,74.28%的教师从未获得过名师称号,获得区县级骨干教师占比为14.96%,区县级学科带头人占比为4.86%,地市级骨干教师占比为4.87%,地市级学科带头人占比为1.09%,省级以上名师占比为0.67%。在获得综合性荣誉称号方面,47.35%的思政课教师从未获得过综合性荣誉称号,23.99%的思政课教师获得过区县级优秀教师,23.22%的思政课教师获得过校级优秀教师,4.48%的思政课教师获得过市级优秀教师,省级以上的思政课教师有0.96%。城乡方面,职称、获得名师称号、荣誉称号的层次普遍存在城镇强、农村弱的现象。
缺少专家名师引领与教研氛围。46.0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没有专业引路人,42.9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缺少进修培训机会。44.67%的学校没有为思政课教师订阅学科专业期刊。
参加高层次的思政课教学比赛机会不多。调研发现,参加过各级思政课教学比赛的情况:校级思政课比赛的比例最多(62.84%)、县级比赛(40.35%)、地市级(22.24%)、省级(12.71%)、国家级(10.38%)。
参加高层次专项培训、教研的机会普遍不多。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思政课相关培训的层级相对较低,一般为校级、区县级和地市级培训。七成以上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省级、国家级的专项培训与统编教材教法培训、思政课教研活动。调研发现,思政课教师对于参加高质量、高水平专项培训的呼声最为强烈。
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匮乏。在全国中小学校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后,思政课教师需要重新寻找教学资源。多数教师反映,获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渠道匮乏,尤其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素材等方面更是不足,增加了备课的难度。
(四)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强,部分师生理解有难度
随着年级的升高,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材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部分内容因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不高。[2]尤其是统编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材,其中九年级教材主要讲述国家的发展,讲述世界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势。如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调研显示,53.67%的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最大障碍是理论性强,21.77%的学生是没兴趣,21.7%的学生是知识记背。除此之外,部分中学教师反映,高年级教材特别是法治专册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应试指挥棒影响育人效果
受到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因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科目而出现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表现在兼职教师多、被其他科目占用情况多等。
而在被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中学阶段,尤其是九年级和高中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高考考什么,自己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自己就怎么教”的现象。为了“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严格按考试大纲,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提前完成教学任务。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标记重点、考点,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者较多。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体验不深刻,情感认同度不高,降低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思政课堂存在“课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知识性、价值性不足”的现象。这类课堂的思政课教师或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或将大量时间用于观看影视片、角色扮演、游戏等,课堂教学主阵地被喧宾夺主,忽视了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知识性明显不足。
三、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促使思政课教师专起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既有的各项政策补充思政课教师,如“三支一扶”“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教师轮岗交流”等。
参照“特岗计划”政策,教育部、人社部、编办、财政部联合试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思政”计划,即公开招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校任教3年,在3年服务期内由财政部专项财政负担其工资,特岗教师任教前3年属志愿服务性质。[3]3年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者入编。通过“特岗思政”的方式,把编制“转起来”,使思政课教师“专起来”。
创新区域思政课教师编制管理模式,试行“走教”型思政课教师任教制度,发挥名优思政课教师的辐射作用。本着“区域协同、编制固定、教师流动、服务一方”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遴选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编制放在教育局或乡镇中心学校。思政课教师采取流动任教的方式,到区域内3—5 所学校任教,并配套交通补助、生活津贴、通讯补贴等专项津补贴。
(二)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帮助思政课教师强起来
开展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项目。借助各级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资源,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专门培训项目。同时,参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模式,探索开展“全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对全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示范性集中面授培训,并开展全员网络培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 际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状况的明显改善。[4]
探索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培训基地,广泛多样地开展各级各类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如统编教材教法培训、示范课演示、骨干教师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法治素养培训等项目,逐渐形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常态化、本土化、层级化培训机制。
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制度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区域思政课教研联盟,逐渐健全、强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听评课制度,打造思政课教师集体研修共同体。遴选学科带头人牵头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打造专业创新团队,打破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低效备课局面。
(三)创新教师评价标准、激励方式,激发思政课教师动起来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规划,分层分类分岗位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激励方式。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拓宽思政课教师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认定范畴,破除唯学历、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等弊端,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改革创新的空间。
尝试设立国家、省、市、县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创新奖,鼓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尝试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机贯穿在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中,着力打造思政“金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课题教学活力,努力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动起来。同时,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将创新教学模式的考评结果作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奖评优、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常态化专项督导评估,使思政教育严起来
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思政课育人效果作为对各地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全力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发挥基层智慧创新方式方法外,更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下多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保障,才能真正确保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