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禁区”绽新蕾 逆势前行开新局
——黑龙江省漠河市绿色教育发展实践
2021-12-02岳远革
□岳远革
漠河市地处我国最北端,北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素称“神州北极”,也是著名的“高寒禁区”。1981年恢复建县,2018年撤县设市,体制上与大兴安岭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
近年来,在漠河市委、市政府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引领下,通过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逆势前行开新局,在办学质量与特色发展方面有了极大提升,教育整体发展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4所,其中普通高中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 所、小学教学点7 所。另有职业高中1 所、幼儿园11 所、校外教育机构2 所(综合实践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1 所、成人教育中心1 所。全市教职工1031 人,在校(园)生4844 人。
一、漠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漠河市位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开发历史较短,人口稀少,致使漠河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环境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地处高寒地区,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使很多教师在退休之前就身患各种北方地区高发疾病,大龄的在岗教师难以满负荷正常工作到退休年龄成为普遍现象。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及这种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历史地域、体制机制原因导致了漠河教育出现一些问题。
(一)地域体制制约人才更新
一是待遇差异导致留人难。政企合一的体制对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绩效造成了一定影响,再加上工作环境及个人发展方面与外地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教师流失较为严重,这成为影响本市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地域体制限制导致招人难。同样,体制问题、气候寒冷、工资待遇低,导致教师招聘极为困难,出自本地的人才不愿回来,外地人才招不进来,甚至稀少的几名招聘来的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也再次流出。
(二)人才队伍严重超编老化
一是经济环境导致队伍超编。由于林区停止采伐,本地工作岗位减少,人口外流严重,生源减少,导致近年来教师超编,教育系统10年左右没有新进教师。多病、无法退休又不能胜任重要岗位的大龄教师占比较大,这严重影响着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二是管理僵化导致队伍老化。在现有队伍超编情况下,退休年龄全国一样,没有适应边疆高寒实际的教师更新机制。同时,编制限制无法更新换代,导致教师平均年龄趋大,在年龄结构上已形成严重断层,对漠河教育长远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生源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特殊体制争夺生源。由于历史原因,漠河教育长期是政企合一体制下的企办教育模式,形成“大而全”的不合理布局,在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对现有教育造成极大困扰。随着本地生源的大量减少,存在各校争生源的情况。二是资源配置失衡。布局的不合理,加上生源减少,形成了教师超编现实,各校师资又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此外,有的学校占用资源超量,但仍在投入,造成人、物资源浪费。
(四)机制僵化失能失效
一是教师待遇无激励机制。缺少一贯性的推进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规划与有效的激励机制。漠河市从2011年开始实行绩效工资,每人每月300 元,至2013年1 月工资套改时将教师绩效工资并入工资总额内发放。目前,在编教师仍执行企业工资,收入上基本无激励机制,“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师晋职无激励机制。在教师关注的职称评聘上,仍执行原有指数配置机制,条件高、名额少,评聘机制落后,缺少激励机制,导致多数教师直到退休时都还是较低的职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生源减少冲击办学模式
一是原有办学模式的不适应。由于林区转型、人口减少、毕业生南下等客观原因及前期优师、优生外流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等原因,原有的大班、规模办学的旧模式已不可能实施。二是新的办学模式尚未形成。新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及创新机制严重滞后,新的小班化、精准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尚未建立,教育发展方向较为模糊。
以上因素制约了漠河教育持续发展、质量提升,影响了漠河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转变思路,逆势前行开新局
漠河教育的基础相对落后,环境艰苦、体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的大量减少等因素,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如何扬长避短、克服短板,采用科学的方法激活各类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突破制约漠河教育发展难题,成为漠河教育人的发展“大考”。
面对困难和挑战,漠河教育人充分发扬“立高寒、破禁区,树雄心、立壮志,顾大局、爱集体”的大兴安岭精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审时度势地思考边疆教育创新发展的取向与定位。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了“立足边疆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体制改革,突出地域特色,创建绿色教育”的发展思路。
转变思路,进一步厘清了漠河教育未来的发展思路。转型升级,明确育人体系,构建特色育人文化。立足现实,大胆实践,创新性改革,开创了漠河教育的新局面。
三、大胆实践,开创教育新局面
面对开发之初的历史欠账,政企合一的体制,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林业“两危”的困扰,各种人才的匮乏,体制机制的僵化等因素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不断夯实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漠河教育人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和调动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边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开创最北边疆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一)聚力优先战略,培育教育振兴之“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及教育局始终秉承“民生之本,教育为先”理念,潜心办漠河人民满意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努力做到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有针对性地突出优势领域、加强弱势领域、填补空白领域,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聚力体制改革,培育教育振兴之“魂”
一是剥离接收企办教育。2019年,漠河市教育系统作为大兴安岭地区改革试点,于当年初开展企办教育移交工作,建立完善的领导协调、风险评估和舆论宣传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成功移交西林吉、图强、阿木尔林业局教育系统。坚持下好城乡“一盘棋”,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步加强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网点布局,统筹建设配套学校,使城乡办学物质条件得以同步改善,教育资源得到全面融合优化。二是强弱结对共提升。组织结对共进,推进组团集群发展,通过组织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相邻学校组团办学等措施,促进校际资源共享、互学共进。三是推进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制定 《漠河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分配方案》,在满足教育需要的主导原则下,结合漠河市班额、生源等情况,建立宏观调控制度,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核定。制定《漠河市各校(园)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完善教师聘任和岗位管理,竞聘上岗、按需设岗,结合教师工作量标准充实一线教学力量,把科学设置岗位作为提升校长治校能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来抓。
(三)聚力质量提升,培育教育振兴之“道”
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服务意识和专业成长,规范教师的服务行为,为实现漠河教育振兴提供保证。一是强化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测。创新能够真正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以绩定效,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干好事的良好氛围。完善细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相关方案,进一步构建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监控、检测体系,做好各级学校常规教学质量监测、检测和整改工作。二是“有质教学”,追求课堂效率、质量。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坚持“有质教学”,向课堂要效益。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三是做好生态课堂教学研究。主动适应教育改革,推行“有效教研”,探索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模式探索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积极开展与外地先进校联教活动,取长补短,全面促进漠河市教育健康优质发展。
(四)聚力资源优化,培育教育振兴之“基”
以企办教育改革为契机,制定科学清晰的财物资源、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开发”规划。实现极缺教师、优秀教师的“县管校聘”和跨校教学教研,使真正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一是强化立德树人教育。成立漠河市师德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奖励机制。开展全市教育领域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将乱办班乱补课、索贿和变相索贿、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纳入重点考核范围,采取学生评分、学校评价、社会监督、小组审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并纳入教师评优晋职的“一票否决”体系。二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制定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方案,组织“校长论坛”“校长学习班”和“后勤管理现场会”,形成有梯度的名师建设团队,交流办学经验,促进共同成长。三是激活内动力培养队伍。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地各级培训,所有培训教师归程后均在本校进行二次培训,切实提升名师培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岗位成才;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方式,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和教学新秀。四是发挥优质学校引领作用。通过教师交流、送教下乡等方式,对薄弱学校、乡镇学校进行对口支援。通过组织“带教送教支教”“师徒结对”等形式,促进校内外教师学习交流,以互动促共进。
(五)聚力教育特色,培育教育振兴之“形”
漠河市拥有“神州北极”的地域优势,具有发展特色教育的丰富和独特的教育资源,要形成自己的、鲜明的、系统的、有成效的办学特色,就需充分挖掘漠河地北优势,从宏观上架构漠河教育品牌,这是打响漠河教育品牌的重要途径。一是积极打造北极教育品牌。以“国家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充分利用本地的绿色文化、北极文化、冰雪文化、黄金文化、极光文化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兴安版画、北极美术、冰雪体育、冰雪雕塑、树皮画等传统手工技艺;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艺术教育。将北极民族文化教育纳入艺术课改教学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活动中,形成北极教育特色,打响北极教育特色品牌。二是积极拓宽教育教学内涵。积极推进顶层、整体和实效性特色教育设计,通过创设特色“课程体系”,打造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系统性冰雪文化、冰雪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结构体系与具有北极特色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三是推进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在保证校际均衡发展的同时,打造差异化特色学校,培育管理特色校、教学优质校、德育品牌校。按照“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要求,围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发掘学校管理育人特色,推进特色校园建设。高级中学的“书香校园”、育才学校开展的“三读活动”、北极镇中心学校的“子健文学社”、实验学校开展的“版画社团”、幼教中心的“体智能”及全系统的“雪地足球”、林洁油画工作室等特色教育均打造成了精品特色教育,真正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
(六)聚力教育广度,培育教育振兴之“能”
一是严格规范学前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民办幼儿园前置审批和年检制度,依法治教、依规办园,坚决纠正民办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制定漠河市特殊教育计划的相关实施方案,将残疾少年儿童纳入学籍管理,拓展他们的学习途径,建立了以随班就读为主、送教上门为辅的残疾学生教育体系。二是推进社会服务教育。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推进终身学习、发展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主题,开设“百姓大讲堂”等针对老年人的课程,积极开展了有关道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治安、消防、绿色“八进社区”的相关活动,使便民、乐民活动丰富多彩。
四、使命担当打造北极绿色教育
转变思路、逆势前行,突破历史地域原因造成的漠河教育发展难题,勇开新局。科学有力的改革举措,有效促进了漠河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办好漠河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打造北极教育绿色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已经逐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留在了“家门口”,逐渐缓解了“外流热”。群众对漠河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正在不断提升,全市教育工作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未来,漠河教育人将继续明确发展思路,创新教育管理,立足边疆教育实际,激发内生动力,突出地方教育特色,为办好边疆教育事业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