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盐碱地种业创新现状与对策
2021-12-02谢小丁邵秋玲
谢小丁,邵秋玲
(1.东营职业学院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2.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科研部,山东 东营 257091)
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其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土壤盐渍化严重[1]。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盐碱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培育耐盐碱的特色种子,发展盐碱地农业,将大量闲置的盐碱地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是扩大耕地后备资源,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为了促进东营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自1996年以来,东营市建设了一处以收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为主的盐生植物园,打造了6支种业创新团队,培植了8家种业企业,建立了937 hm2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推广了360余个优良品种。
2021年10月20-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2]。”开展盐碱地种业创新对盐碱地的利用和增加粮食产量意义重大。
1 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的优势条件
1.1 土地资源优势
东营市土地总面积为8.243×105hm2,其中,农用地4.263×105hm2,占总面积的51.72%;未利用地2.593×105hm2,占总面积的31.45%。未利用地中,盐碱地面积约1.123×105hm2。1855-1985年,黄河从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从这里入海,平均每年淤地造陆约2×103hm2;1985年后,由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造陆速度趋缓,新增土地每年仍在1×103hm2左右[3],使东营的土地面积不断增长。
1.2 植物种质资源优势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植物群体,它们长期适应盐碱地环境,多数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目前初步统计,东营市野生和露地栽培的维管束植物有145科538属997种21亚种97变种30变型1145种,其中自然分布的(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87科279属501种[2],占总数的近一半。目前已知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6种,分别为狭叶瓶尔小草(OphioglossumthermaleKomarov)、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野大豆(GlycinesojaSieb. & Zucc.)、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中华结缕草(ZoysiasinicaHance)、蒙古黄芪(ScutellariastrigillosaHemsl.),山东省珍稀濒危树种有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单叶蔓荆(VitexrotundifoliaLinnaeusf.)、寄槲生(Viscumcoloratum(Kom.) Nakai)等[2]。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的本身就是优质野生蔬菜、中草药、牧草、生态植物等,有的是盐碱地特有的珍贵育种资源,可以作为抗逆育种材料,随着科学家对这些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耐盐植物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
2 盐碱地种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东营市建市时间短,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以及种业企业少,长期以来东营市种业主要依赖引进筛选,忽视了育种创新,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受传统种植业的影响,东营市通过国审和省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个品种主要是棉花(3个)、玉米(2个)、水稻,而耐盐碱的蔬果、其他经济作物和优良水产品、畜牧产品品种等严重缺乏,这种自主品种少且类型不均衡现象不能满足东营市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求。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营市全面细致的资源调查较少,尤其是针对一些优势特色资源的持续性保护、挖掘、利用不够。如分布数量大、耐盐能力强的盐地碱蓬(Suaedasalsa(Linn.) Pall.),其嫩枝叶是美味蔬菜,其种子出油率高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4],深加工生产共轭亚油酸可以大大提高附加值,是不可多得的抗逆植物;柽柳作为当地最耐盐碱的木本植物,其生态绿化价值巨大,且已经从中筛选出了东柽(柳)1号、东柽(柳)2号优良耐盐碱绿化品种,广泛应用于环渤海地区的盐碱地绿化,成效显著。有的植物因其抗逆性强是很好的育种材料,通过杂交、基因工程等措施可以用于培育新的耐盐作物新品种。因此,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挖掘研究不够,就会影响到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2.3 种业企业不能满足种业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营市种业企业通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只有6个,另外有白蜡、柽柳、枣树、花卉、牧草等审定品种不超10个。农作物杂交种业企业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严重不足,农作物种子进出口业务缺乏,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种业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力均弱于潍坊、烟台等地市[5-6]。
2.4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还较大程度存在育种与繁殖以及推广脱节的情况,形不成合力,发展规模和前景受到制约;另外产学研结合也是种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合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合力来,更不能满足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2.5 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人才不足
种业创新是一项周密严谨、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育种经费稳定和充足是种业创新的关键。农作物品种培育周期长、成本高,一个新品种从育种成功到繁殖推广最快4~5 年,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育种经费及推广费用极大,整个生产链占用资金多,运转时间特别长。目前设备、土地、劳动力等成本非常高,一般的小型企业难以承受,大型企业前期若无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恐难以维系[7]。种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仍不能形成稳定和结构合理的育种团队,远远不能满足种业发展需求。
2.6 缺乏整体布局和平台建设
一直以来,种业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对种业发展的长期布局,不利于种业做强做大。另外育种、繁种、制种基地平台落后,缺少建设规划,缺乏完备的试验设施和专门的相对固定的育种、繁种、展示基地以及用于育种加代的诸如海南南繁基地等育种平台,不利于种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 盐碱地种业创新主要对策
东营应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特色、整合国内盐碱地种业创新的各种研发力量,成立育种联合体,融入国家和省有关种业服务平台,不断壮大种业企业的育繁推综合实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1 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
种业创新周期长、育繁推体系链条上环节多,受制约的因素也多,需要政府部门通盘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应涵盖政策、机构、人才、资金、育种与展示基地建设、种业交流平台建设、风险保障等内容,既要与国家、山东省的有关政策和规划相衔接,又要结合东营市土地资源特点与现状,经过育种专家、种业企业、种植户、种业管理机构、市场经营与监管等部门与人员的论证而形成。确保育种工作按照规划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3.2 强化政策、资金、人才保障
无论新品种自身具备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为种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财政扶持方面,为种业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贷款、税收等政策扶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研发模式,健全多元化投入、资源共享、收益分配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东营市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鼓励种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种业企业良性运转。在基地扶持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制种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机械化建设[8],引导龙头种业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建立高标准制种基地;在人才扶持方面,制定有利于企业引进种业科技人才的政策,为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
3.2.1 保障资金稳定持续支持
种业创新需要稳定的科研资金支持才能持续。一是支持科研部门、种业企业等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项目资金,各级农业良种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资金,国家现代种业专项资金等各类科技资金支持,并按照规定给予资金配套。二是设立育种专项资金或基金,对符合东营市区域特色的动植物开展育种创新工作,配套相关政策,予以长期稳定支持,支持年限以10~15年为一个周期。三是支持科研部门、种业企业积极争取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如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兽医总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储备项目等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探索财政、信贷、保险、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促进种业可持续发展。
3.2.2 成立育种创新联合体
种业创新发展与种业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建立一支熟悉热爱盐碱地育种工作、高素质的种业创新团队,配套相应人才政策支持意义重大。一是依托东营市科研机构和已经引进的科研团队,如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遗传所、海岸带研究所等成立东营市种业创新联合体,设立总联络人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育种进展和成果发布,促进了解沟通,减少重复性工作,同时还可以开展定制育种业务。二是依托种业创新联合体建立与国内外从事盐碱地种业创新工作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联合联系机制,以加强与国内外育种前沿进展与信息的共享,保证盐碱地种业创新工作的前瞻性、可持续性。三是切实保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促进成果转化的有关规定,鼓励育种单位、个人以技术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加快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培育种业领域领军人才并发挥好他们的引领作用[9],在各级科技奖励、各级人才评选、劳模、先进人才推荐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对育种团队和育种人才给予关注和适当倾斜。
3.3 健全“育繁推一体化”创新体系
近年来,企业已经成为种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融合已经成为大型种业企业追求的发展目标和必备条件。立足全市现有基础和主导产业需求,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作为引领[10],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当地优秀企业,开展良性竞争,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创新体系形成,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带动东营市种业的良性发展。
3.4 完善种业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种业管理体系,加强监管,才能保证种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尤其做好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日常监管,加大对持证企业分支机构、持证企业委托生产种子、持证企业委托代销种子、经营不分装种子的备案监管,实现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全覆盖。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对假冒伪劣以及夸大宣传等不符合种子法要求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二是知识产权是种业竞争力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和培训,不断加强种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减少和杜绝国内品种在国外遭遇知识产权抢注等现象发生。三是完善健全种业管理机构,配足配齐人员和经费,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机构人员素质,提升种业监管整体水平。
3.5 建立种业创新资源交流交易平台
联合周边地理条件相似的地市,发动各地市种业企业、科研部门和省内高校院所等科技创新机构共同打造种业创新资源交流交易平台,定期发布种业信息,共享资源,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和栽培模式、种子成果拍卖、转让等交易活动,打造盐碱地种业交流平台,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4 结论
通过总结东营市开展盐碱地种业创新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解决盐碱地种业“卡脖子”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