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思维推动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
——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例
2021-12-02窦立荣
窦立荣
一、以工程思维推动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强大,对于民族的兴盛和繁荣,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人才是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具有高创造力的价值生产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总书记把油气领域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位,进一步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建设全球人才高地。10月21日,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调研时,强调了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油气工业发展,把创新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对油气领域科技创新和科研人员的殷切期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国有企业之一,加强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矢志奋斗的追求。今年中国石油领导干部会议上,戴厚良董事长强调,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实施人才强企工程,用工程思维推进落实《人才强企工程行动方案》。
石油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它既涉及到体制、政策等方面,同时也受社会、企业和劳动者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用工程思维大力推动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统筹考虑“生聚理用”机制,协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让石油科技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已成为一个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
二、石油科技人才的界定、特征及贡献
(一)石油科技人才的界定
1987年出版的《人才学辞典》对“科技人才”做出如下界定:“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人才的概念包含四个要素: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具备较高的创造力;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石油科技人才指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完成特定技术任务,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石油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特殊人才。
(二)石油科技人才的特征
由于石油工业的实践性、复杂性、探索性,石油科技人才除了具备一般领域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专业多学科联合作战。伴随着石油工业发展、石油科技人才成长而形成的“石油科学家精神”,已成为石油科技人才的典型特征,包括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科学实践精神。
科学探索精神是敢为人先、孜孜追求的“钻研劲”。是一种好奇与热爱、怀疑与理性思考、求真与证伪以及破旧立新的精神,是为了真理而顽强不懈、不畏艰辛,甚至为此而献身的决心和行动。
科学创新精神是不畏挫折、永攀高峰的“颠覆劲”。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面向油气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科学求实精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认真劲”。它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科学实践精神是面向生产、注重成效的“实干劲”。是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油田生产实践中,解决生产问题;同时也将从实践中发现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石油科技理论和技术。
(三)石油科技人才的贡献
回顾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石油科技人也书写了一部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的陆相成油理论,使我们彻底摆脱了西方“陆相贫油”理论束缚,推动我国原油产量1978年突破1亿吨、迈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改革开放后,随着地质理论认识深化和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大庆等东部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塔里木、鄂尔多斯等西部盆地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重组成立以来,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陆相页岩油气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三元复合驱等开发技术的配套完善,有效支撑了大庆4000万吨原油持续稳产、长庆6000万吨油当量以上国内最大油气田建成、西南页岩气及安岳特大气田的发现和建设;海外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等推动了海外油气合作跨越式发展。中国石油形成国内原油和天然气、国外油气年产量各一亿吨油当量的新格局。
经过60多年的发展,集团公司拥有了由3万多名人员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成立了七大直属研究院。其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勘探院),作为集团公司上游业务发展的“一部三中心”,经过60多年发展的深厚积淀,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培养造就了以21名院士、400余名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队伍,打造了一支具有“石油科学家精神”的老中青科技人才队伍,为中国石油上游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三、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好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需要不断推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力实施石油科技人才锻造工程。当前,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高精尖科技领军人才不足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尖兵和旗帜,是国家和企业攻占科技高地的灵魂和核心。壳牌公司遴选首席科学家坚持4项标准:一是必须在本领域得到国际认可;二是必须对未来具有清晰洞察,能够提出壳牌科技攻关方向;三是必须发挥科技大师作用,在特定科技领域提升壳牌的思想领导力;四是必须发挥导师作用,为壳牌在该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及科技项目提供具体咨询和指导。尽管国内油公司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前所未有,个别领域领军创新人才已经显现和发挥作用,但世界级科技大师仍然缺乏,原始创新能力距离世界一流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还难以立竿见影。
(二)战略清晰、稳定高效的创新型团队不多
石油勘探开发科技创新涉及地质、数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集成性加大,打造一支目标定位清晰、人员构成合理、团结稳定高效的创新型团队,是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2021年世界石油大奖(World Oil Awards)18个获奖项目中,斯伦贝谢获得6项、沙特阿美获得5项,中国油公司颗粒无收,这与国际油公司重视打造创新团队,有系统的管理思维支撑团队高效协作直接相关。创新团队是创新系统的基本单元和创新实施的有效载体,我们当前有专家、但没有专家团队,有团队、但没有稳定高效的团队等现象普遍存在,打造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创新团队是当前和未来的迫切追求。
(三)担当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接替缓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华为公司的研发体系中,专家队伍80后占70%,部门经理85后占60%;在市场体系中担任海外国家总经理的人员中,有近一半人仅仅30岁出头,但管理的业务都达100亿元规模,这与国内石油科技创新队伍相对老龄化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石油行业科技创新主力、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普遍在40-50岁之间,青年科技队伍成长和成为中坚力量还需假以时日。
(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程度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要求。“聚才”要广开进贤之路,打造强有力的人才磁场效应,汇聚各方英才、为己所用。目前,壳牌研究中心有16个外部机构,人才国际化程度已达90%;华为已在全球建立了26个能力中心,与120多个著名高校研究机构、100多位院士开展合作。与之相比,我们全球布局的研发中心刚刚起步,人才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外语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在海外现场独当一面的人才匮乏,熟悉国际商务、经营、法务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新能源新业务、数字化信息化和数理学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基础研究前沿动态掌握不够。
(五)科技创新人才管理生态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成就欲望,在内部管理激励生态中,除了物质、感情、文化和职务晋升激励外,更需建立一套有利于提升科研人员自主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近年来,我们在试点推行双序列和完全项目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现行的规章制度、审批流程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规律,责权统一的有效机制还不成熟,还需赋予项目长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
四、以工程思维推动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
将工程思维应用于石油科技人才培养领域,称为石油科技人才工程建设,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密围绕人才强企战略实施,利用工程思维中的核心要素,如系统统筹、以人为本、质量优先、合作共赢、抓住关键、流程化、结构化等思维方法,系统谋划组织体系提升工程,统筹抓好超前紧缺人才引进工程,科学布局石油科学家锻造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工程,全面推进“三跨”项目团队协同攻关工程,创新发展评价考核分配制度深化改革专项工程,做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证。
(一)系统谋划组织体系优化提升工程三项重点,打造油气上游产业链和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过程中,组织体系亟需从单纯的内部管理过渡到适应市场需求的开放性高效管理。当前,集团公司构建了“总部战略引领和一体化统筹中心、业务板块运营和利润中心、企业执行中心和利润分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架构,大力推进总部、板块、企业等各层级协调运转、增强合力。勘探院作为中国石油上游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一要聚焦集团公司转型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业务布局优化,强化非常规新能源和信息化业务布局,加强非常规与致密油研究工作,推进新能源研究机构组建,深化信息化业务与主营业务的融合;二要积极推行“三级业务、两级行政”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勘探、开发、工程、非常规新能源业务部,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的过程管理,显著提高人才劳动生产率;三要加大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和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构建面向油气上游产业链的学科体系和实验研发创新体系,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占领研发创新制高点。
(二)统筹抓好超前紧缺人才引进工程三个环节,构筑人才聚集新高地
当前,石油上游行业高端科技领军人才较少,特别是新能源新业务、数字信息化和数理化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一要梳理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方向,强化“引专才”和“引关键领域靠前人才”导向,制定专项引才清单,增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弥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短板;二要建立集团公司系统内外石油上游人才库,明确分级分类原则,制定人才入库标准,扩大高精尖人才识别途径,加强优秀毕业生选拔,用好技术培训中心(研究生部)后备人才补充渠道;三要健全完善与市场价位接轨的引才机制,深化海外招贤和国内柔性引才方式,探索市场化招聘、科研团队整建制、非全职等引才模式,灵活运用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短期合同等方式,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
(三)科学布局石油科学家锻造工程三级接替,实现人才队伍梯次配备
高端人才是石油科学家队伍的核心力量,专家队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间力量,青年人才是创新创效的生力军。面对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拔尖青年人才成长速度不快等突出问题,一要强化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聚焦重点业务、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搭建高端研发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壮大院士、集团公司首席、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等后备高端人才队伍;二要加强骨干专家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研发平台,实施“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招聘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优化首席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岗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骨干专家人才队伍;三要推行青年人才赋能计划,用好“师带徒”制度,建立勘探院和油田企业双向挂职培养机制,实施“人才+项目”培养模式,让年轻专家在项目中担纲技术重任,探索建设青年科技英才创新工作室,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四)优化拓宽人才国际化工程三种通道,提升石油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
海外油气业务已经占据集团公司油气生产的“半壁江山”,国际化是石油科技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一要提升人才国际化能力,定期举办国际化后备英才培训项目,分级分类抓好外语、高端商务、项目管理和法律合规等国际化人才培养,主动融入公司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二要搭建国际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抓好国家示范型油气勘探开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深化与国外校企战略合作,跟踪把握国际油气科技前沿和热点;三要建立国内与海外交流锻炼机制,推荐选拔优秀人才到联合公司和国际组织任职,选拔骨干人才到海外项目担当重任,将海外工作和任职经历作为国际化后备干部人才选聘使用的优先条件。
(五)全面推行项目团队协同攻关工程“三跨”模式,实现人才创新能力“涌现效应”
油气领域面临的科学问题越来越复杂,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依靠个人能力很难高效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的优势互补,提升创新效能。一要以“十四五”国家、集团两级重点项目开题实施为契机,完善创新团队组建机制,突破行业、专业、学科界限,组建跨院区、跨专业、跨科研所的“三跨”创新团队,集中力量攻关;二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轴,推进优势、特色和急需学科研究团队建设,保持团队研究方向和成员相对稳定;三要推行以项目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变革,形成岗位任期与项目周期相匹配、目标任务与激励约束相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体系。
(六)创新发展评价考核分配制度改革专项工程四项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分配制度改革关乎职工切身利益和资源科学配置,对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创新创效活力具有关键作用。一要全面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360度考核和刚性排序机制,实现考核结果与分配强挂钩;二要完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对国内外靠前技术支持机构实施分配倾斜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扎根生产一线,把论文和成果写到油田和井场上;三要丰富激励分配手段,设置优秀创新团队专项奖励,设立产业奖和成果孵化资金池,全力打通成果转化创效“最后一公里”;四要积极探索岗位分红、股权激励、项目分红等激励措施,有效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五、结论与认识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发展机遇,特别是石油行业学科、技术、人才集成度高,又面临“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加速的关键期,客观、科学认清形势和机遇,盘点拔尖人才、创新团队、青年梯队、国际化和管理生态方面不足,以工程思维大力实施石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六个工程”,对于激发科技创新创效活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