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历史教学实践
2021-12-02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海曲中学焦秀敏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海曲中学 焦秀敏
历史学科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对某些历史事件事实和真实性材料的具体反应,是多种思维应用的总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厘清脉络、抓住历史关键点、认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一、发掘教材中的史证内容,以史实为基础,渗透证据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收集史证材料,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参数。学生接纳历史信息,需要有证据做基础,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同,需要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历史案例、图片信息、文本记载信息等,都属于重要的史证材料,教师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让学生理顺历史发展脉搏,形成有形的历史认知。教材中史证素材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要以直观灵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建立教学成长点。
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在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时,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从内容梳理和制度评价两方面进行操作,归结这个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学生展开阅读和思考。课堂展示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学生开始归结展示:“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土地分配呈现平均化、产品分配体现需要性、实施的目的追求大同化。关于对田亩制度实施的优劣评价,学生主要观点有:这个制度具有革命性,农民对制度是欢迎的,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这个制度有局限性:平均分配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也挫伤了农民生的产主动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也有力印证了这一点。为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学生经过思考和研究,大多会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发掘,给学生规划清晰的思考路线,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对太平天国田亩制度和其失败原因等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找到诸多证据的存在,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认知。
二、组织教学考证辩论活动,以学情为基础,丰富证据认知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教师要结合学情,为学生配设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如在设计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推出课堂辩论活动,及时投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深入教材,接轨生活认知进行辩论,运用丰富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形成证据意识。课堂辩论是常见的学习形式之一,教师要注意对辩论方法做出一些指导,强调证据应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证据,并在辩论中有实际应用,以提升辩论品质。
课堂辩论是比较直接的证据应用训练,教师要注意精选辩论话题,以成功调动学生参与辩论的主动性,并在辩论中自然运用证据展开论证。如教“洋务运动”时,教师投放了辩论话题:“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性运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有人说,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从客观上讲,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问题抛出后,学生根据史料开始了热议,很快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阵营。赞同者认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成长,形成了更多实践经验,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反对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但其最终目标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要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也没有让中国强大起来。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目的是镇压人民的反抗。
教师根据学情选择辩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教师发动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论据来证明论点。事实证明,学生都能够深入思考,利用掌握的论据进行对应辩论。使用证据进行交互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证据应用意识,还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注重生活性,强化证据体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法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论证体验。生活案例列举、历史材料收集、社会调查实施、教辅材料应用、历史典籍借鉴、接轨生活联系等,都能够形成学习实践机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证据收集运用的体验,以提升证据意识。影视、网络、图书等,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证信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生活对接,要求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实践进行历史学习,自然能够建立证据认知。
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呈现证据论证特点,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背景以及事件的影响。如教“戊戌变法”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影视作品,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对变法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等进行重点介绍。在深入研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维新派、顽固派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得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进入观点梳理环节。维新派的观点:“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则变,不变则亡。”顽固派的观点:“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学生纷纷介入讨论,阐释自己的主张,并且运用更多历史史料进行佐证。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观点阐释情况做点评。
教师利用影视等手段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史料收集以启示,虽然影视作品有虚构成分,但历史原型特点鲜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论据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互动,给学生运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学生整合更多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自然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找到更多论据攫取点,学习新知的同时巩固了旧知识。
四、撰写历史小论文,注重学科融合,实现证据应用
引论、本论、结论形成议论文的基本构建方式,其中,论点、论据、论证是主要要素,一篇完整的议论文需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形成本论的基本框架结构。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必须收集史料、分析史实、寻找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等,在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论据意识。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让学生体验证据运用的方法和价值,教师需要做出针对性引导,对小论文结构形式进行分解,指导学生科学地运用论据,形成论据应用能力。
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议论文,但撰写论文还需要教师做出一些具体的指导。在教授“抗击八国联军”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梳理教学内容,然后给学生设计了小论文撰写任务:“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以小论文形式谈谈你的想法。”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教师适时做出学法指导:撰写论文要凸显三要素,特别要注意收集论据,这样才能让你的观点树立起来。学生进入论文撰写环节,教师跟进观察。在论文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宣读论文,并进行互评活动。有学生在整合论据时,借用图片、历史记载材料做重点论证,揭露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的屠杀和劫掠行为,说明八国联军侵略的本质是抢劫、是欺凌软弱,并非是针对义和团的。也有学生引用一些影视材料做论据支持,对八国联军侵略行为进行抨击和解读分析。
教师利用小论文撰写任务发动学生应用论据意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对论文形成重要支持。学生在证据收集应用过程中,对这段历史留下深刻印象。不忘国耻,牢记使命,这些认知被铭记在心。
历史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借鉴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历史学习时,需要建立证据意识,唯有经过考证认定,才能形成有形历史学习认知。教师深入教材展开研读,发掘更多史证材料内容,改进教学组织方法,形成考证辩论活动,都可以提升学生证据意识,促进历史学科学习走向深刻和辽远。教师重视教学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应用证据展开历史学习,自然提升历史学科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