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舞蹈拾遗
——“小抹牌”调查研究

2021-12-02孙少康

艺术品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

孙少康

一、“小抹牌”的历史流传

对于“小抹牌”的历史,笔者走访了村里对文艺工作较为热心的老人家,从其口中得知,该民间舞蹈相传起源于清朝年间,具体的年份不能确定。据老人回忆,因为这种民间舞蹈以村为单位代代相传,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50 年前。由于早期村子中的文化水平较低,剧本内容没有得到文本流传,但是老艺人们的脑子里记得却十分真切。据现在已经65 岁的老艺人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就见到30 岁左右的长辈在表演这种民间舞蹈,所以这么算下来,可以确切知道的历史也是有近百年之久。现在能够找到的剧本是在2003 年整理的1980 年口述的版本。

据老艺人回忆,笔者现在已经60 岁的伯伯小时候就曾专门得到过村里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的教授,当时笔者的伯伯才七、八岁的样子。由于当时教育水平和家里经济水平较低,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些小男孩就只能找一些事情做,不然整天聚在一起老是闯祸,因此便组织他们一起学习表演“小抹牌”。据说当时表演的上下幅度是很大的,动律主要体现在颤膝上,演员的年龄小而且全是男性,再加上男性的好胜心自然而然就会将表演的幅度拉大很多。后来就换成了全女性表演,那个“味道”就已经变得柔和了许多。

二、“小抹牌”的本体结构

民间舞蹈“小抹牌”的表演人员是5 位,两位娘子,一位怕老婆的丈夫以及丈夫的两位“牌友”。主要的表演人员都有角色的名字,一娘子是白氏,而那位丈夫名宋清,两位“牌友”一为崔经头、一为郭福脑,还有一娘子为刘氏是经头之妻。表演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宋清两口子是卖布为生的小商贩,宋清生性好吃懒做,惯爱投机取巧。昨日赶集输钱一串,在家里扯了句谎话,但是怕老婆知道真相,在老婆睡下之后偷偷溜出来想要把钱赢回来补住窟窿,以免受皮肉之苦,最后半夜被老婆发现并大闹牌场的故事。

演出人员的装扮参照了戏曲人物的扮相,宋清则是上身着红色斜襟盘扣半大的褂子,腰间系有腰带,头上戴着光口毡帽,脸上则是戏曲丑角的白色鼻子,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扮演宋清的人选择的是身材较小的女人;宋清之妻白氏则是穿着寻常女子的服装,头上戴着花环,手里握着一根1.2 米左右的细枣木棍子,做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而崔经头就是戏曲中小生的扮相,穿着长褂子,手里拿着一个类似门闩的木条;而郭福脑则是戏曲老生的扮相,有着长长的白色胡须,一副老谋深算的狡猾样,手里拿着一块约20 厘米乘30 厘米见方的木板。单从演员的扮相上便可以窥见民间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吸收。当然还有民间打击乐的演奏人员,包括:打司鼓的、敲小锣的、打铜镲、敲大锣的以及乐队指挥等。

在表演的时候分文武场,表演的程序是文武场交替进行。先是一段文场念白,交代故事情节,并将故事的基调进行规定,尤其是宋清的开场戏文写道“君弱臣刚强,兕牛把墒当。若不怕老婆,怎为丈夫郎”,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交代的十分清楚明白。文场表演主要是通过唱词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推动,而武场则主要是来表现较为突出的滑稽场面。武场分为快板和慢板,慢板的走位是以逆时针的方向围圈而舞,主要是通过宋清跟着“嗒嗒镲嗒镲嗒哐”的锣鼓打击乐节奏做出的投降认错状,而白氏则是恶狠狠地攥着枣木棍,迈着十字步追赶。而快板则是拧麻花似的调度,这时的伴奏音乐变成“哐才……哐才……”郭福脑和崔经头二人的动作路线是横着的“8”,而宋清和白氏从他们的空隙中交替走过,场面较为激烈。音乐变奏会再次回到慢板,这时候便会继续文场的表演,主要构图是宋清躲在崔经头和郭福脑二人的身后,白氏站在他们三人的对立面。表演进入最后阶段也是矛盾激化的阶段,随着白氏将屋内的银灯踢倒,经头之妻刘氏出场进行劝和,最后矛盾化解煞尾收场。

三、“小抹牌”的文化功能阐释

(一)传统节庆娱乐文化

在武陟县地区有着非常多的民间信仰,其中名目众多,但在这之中数“火神”仪式最为隆重和广泛。据《武陟县民族志》中的记载,在清代和20 世纪初期就已经存在这样的仪式,而现在仪式保存完好地区便是武陟县东的一些自然村落。在清道光九年刻本《武陟县志》中有:“正月初八火神会,俗称行水”1的记载,说明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记载中的“行水”是“火神会”组织村民进行“耍故事”(文艺汇演)的欢庆活动。一般演出会以村为单位,也会联合周边的几个村子一起。演出的形式就是在村子的主干道以及村中的祠堂进行,如果联合村子多的话会根据抓阄的方式决定先在哪个村子开始。

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借着春节的契机进行自娱活动的一种手段,在这之中进行表演的“故事”名目众多:有《哼小车》 《秧歌》 《武术》 《二鬼摔跤》 《高跷》以及《小抹牌》等等。在社会科学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主要出于这种习俗文化的习惯,依然乐此不疲。在此期间人们不仅能够得到了精神的欢愉,更能够通过表演民间文艺作品来促进亲朋好友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走动,通过相互拜年的方式增添节日的氛围。

随着社会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民间舞蹈表演主要集中于传统民俗节日之时,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前期的民间舞蹈表演主要是由于物质社会较为匮乏,民间的娱乐形式较为传统,且表演时间多在农闲的冬日,反映着我们的小农经济文化特征。民众首先要以农耕为主,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些娱乐的形式。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民间的娱乐方式变得不再单调,民间舞蹈也不仅是在农闲时分,而是增加了民间百姓对强身健体的追求,在民间舞蹈的表演中更多了一些民众对于锻炼身体的追求。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农村中的影响,表演这样的民间舞不仅可以起到一定的健身目的也可以表达心中的愉悦,并烘托传统节日的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民间引导的功能

民间舞蹈“小抹牌”的主要故事内容上文已经提到,从正面表现了朴实无华的农民对于投机取巧做法的反对,宣传着普世的价值观。尤其在河南地区,属于我国粮食种植的重要地区,小农思想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造就了农村人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朴实无华的性格特征,对于投机倒把事情持有非常反对的态度。在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遵从了这样的想法,比如宋清这一形象,在戏文中用“偷生鬼”来形容,在形象塑造上也参考了丑角的扮相,还有舞蹈动作中用了较多的小碎步和上下的颠动,表明对这个“非正派”人物的主观意识塑造;再如宋清之妻白氏形象的塑造,手中拿着一根象征正义的枣木棍,舞蹈动作也是较为泼辣的,脚下的步伐稳重且不扭捏,典型的庄稼人的形象。在故事的最后是白氏将宋清领回家中,宋清也不再执迷,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表现出了人们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承认。从其故事的内核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来看,表现了踏实本分的庄稼人对于投机取巧做法的反对与批判。通过文艺作品来进行对子孙后代的警醒,也体现出了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四、结语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文化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意义深远等特点。在这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民间舞蹈文化是非常值得我们挖掘和整理的瑰宝,在这个“非遗”保护大热的年代,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责任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肩上。

注释

1 《武陟县志》,清道光九年刻本。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文化
浅析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谁远谁近?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