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径研究*
2021-12-02陈虹张晴晴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虹 张晴晴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从2018 年春季开始,高校思政课逐步开始使用新版教材。新教材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覆盖了所有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探索有两个关键性“转化”——思想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前一个转化是以教师为重点的,后一个转化以学生为重点的。
一、思想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
思想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教师是主体。教与学同步进行,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育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思想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教中学”和“学中教”。
“教中学”。教育者首先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学习新思想的先行者。教师真学、真会、真懂,才可能教给学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要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学者。另外,新知识不断涌现,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过程。教育教学不止,学习不止。可以充分利用从教育部、教育局到学校、教研室的多层次、立体培训网络。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议、专题报告会等集中学习的方式,以及大量查阅、参考已有文献资料等自学途径进行学习。
“学中教”。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又扮演着践行者、传播者,承担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和传播出去的责任担当。边学边教,教师在具体的教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需求,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经验。教师要不停顿地精选学习内容,融入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如,“概论”课将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 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等内容融入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尤其是与教学中的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紧密结合。
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18 年版教材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二个转化中注重讲好中国故事,突出“创新性”。
(一)重视课程逻辑体系的讲解
首先,讲清楚新教材的整体逻辑体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理解教材的逻辑体系。以“概论”课为例,新教材调整了框架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不同时期产生的理论成果为准划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毛泽东思想,第二部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三部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的教材逻辑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的。这样的逻辑顺序与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对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强调。在讲到任何一个中国化理论成果时都有必要介绍其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逻辑地位。
其次,讲清楚教学章节内部的逻辑体系。以“概论”课教材为例,从每一部分内部的逻辑安排看,毛泽东思想前后共四章。毛泽东思想部分突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其列为一章,按照其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的顺序介绍。根据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在三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积极成果,分别将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分别单列章节。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则各为一章,均按照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
再次,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新版“概论”教材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单列为独立部分,设计了大量的篇幅,字数总量占总字数的40%多。章节安排上从第八章到第十四章,总共七章。分别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七个部分。
(二)紧扣教材,介绍好新概念、新表述、新概述
新概念。例如,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现代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等等。
新表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新表述,在原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新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科学的界定。还有习近平强军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新表述。
新概括。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奋斗目标:从2020 年到21 世纪中叶划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原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最新概括为“五位一体”,增加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布局。完整表述“四个自信”,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基础上突出强调文化自信等等。
(三)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让思政教育更有魅力
习近平个人的品格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言行,将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融入教学会使教学更具感染力。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身体力行。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对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励志青年、以国家主席习近平(成长历程)的日理万机感召青年。习近平陕北七年知青的岁月让青年感悟习近平成长的密码,是引领青年筑梦的“活教材”。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青年感受领导人的魅力。如,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做出重要指示,并亲临疫区考察。无论是1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重要指示,还是大年初一(2020 年1 月25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还是亲自考察武汉(2020 年3 月10 日),传递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鲜明信号,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
案例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繁忙的外交行程尽显中国领导人的担当。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粗略统计,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了28 次,年均出访时间超过一个月,足迹遍及五大洲、56 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的频繁出访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为中国努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次,将习近平用典引进教学活动中。善于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治国理政主张和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些典故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智慧的凝练,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表达。对内,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中国人民熟悉的语言表达治国理政的立场、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从而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对外,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既表达出中国治国理政的立场、观点,拉近彼此距离,让世界更多理解中国,也传扬了中国优秀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在阐释某些知识点时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会更具权威性,可以增加说服力,与学生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不论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告诫党员干部防腐要从细微之处做起,还是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决心,都耳熟能详,掷地有声。使用习近平的用典可以参考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该书共收集和整理了习近平引用的134处经典。其中大部分是十八大后引用过的经典。具体做法: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教师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某一用典认真学习、熟练掌握。第三,借用典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简单引用典故本身,富有哲理。另一种方法是比较详细的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某一用典的背景、典故反映的道理、新时代的解读等等。具体使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度、时间安排、学生特点进行把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典故,然后进行分享、交流。
总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更新是非常快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去是一个实践课题,实践不停顿,理论无终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